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将新出清华简《金縢》与传世本及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可证成王即位时已为少年,"襁褓说"不能成立;周公"居东"为"避居"而非"东征"。汉代古文《尚书》较之今文《尚书》,更接近原初的《尚书》本。孔子没有删订过《尚书》,也没有作过《书序》。清华简《金縢》以"志"为名,表明公元前300年前后,《尚书》尚未成书。清华简本《金縢》所记周公事迹最为素朴,应是较早记载周公历史的史籍。今传本《尚书》应不是汉代的《古文尚书》本,或根据今文说改造过。《史记·鲁周公世家》材料来源芜杂,其关于周公历史事迹的记载存在诸多错乱之处。简本《金縢》与《史记》关于周公历史记载的差异,反映了周初特别是周公历史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不断层累叠加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简本与传世本《金縢》的叙事结构与用辞,认为简本关于“周公居东”、“风雷示变”等史事的叙述与汉代马融、郑玄等学者的经说比较一致,推断与之类似的《金縢》版本在战国以后仍有传授,马、郑所持的经说即是针对此类版本所作的注解.简本围绕成王“未逆公——亲逆公——出逆公”的线索,比传世本文从字顺,也更多地掺入了整理者的观念,其叙述历史具有战国子书的特点.从其用辞及情景设置来看,简本带有比较鲜明的战国时期色彩.  相似文献   

3.
李锐 《史学史研究》2011,(2):116-123
传世的《金縢》篇虽然是经,但是后来有学者对于其内容、年代、解释等有不同的意见,乃至认为它是伪书或写定时代很晚。最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简中,有内容与之相应的篇章,为解决有关的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将两者进行细致的比较可以发现,传世本和竹简本《金縢》是同源异流的关系,二者在流传过程中可能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点,对于认识《金縢》的一些问题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4.
古文《尚书》真伪之争是学术史上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学术公案,而对先秦时期《尚书》传流的考察,是揭开古文《尚书》真伪之谜的前提与基础。清华简《保训》形制、字体与《尹至》、《金縢》等篇明显不同,因此《保训》并非是先秦《尚书》或《逸周书》的佚篇。清华简《金縢》篇"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不是篇题,而可能是《金縢》篇的序言。相传孔子编订《尚书》,《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清华简中《尚书》与《逸周书》部分篇目并存,形制相同,清华简的时代断限是战国中晚期,郭店简《缁衣》也将《逸周书》与《尚书》并称为《书》经,《汉志》"《逸周书》为孔子删书之余"的主流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对读清华简《金縢》与今本《尚书·金縢》,可知简书总体上较今本晚出。简书对原作有节略、压缩与改写,今本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面貌。但简书又不全本于今本,今本也有增有脱,不是原始之作。说明古书流传,传抄者多可改易增删文字,乃至移动句子,改变句式。这种现象,对于重新认识《古文尚书》当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尚书·金縢》的制作时代及其史料价值李民一般他说,《尚书》中,以《周书》为“真文献”。但《周书》中的《金》是一篇疑窦颇多,分歧较大的文字,同时,它也是一篇历来被人们所重视的文献。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使我们有必要对它的成书时代和史料价值再作深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传世本《金縢》与清华简《金縢》的用字特点,指出两种版本的《金縢》均保留有西周时期语言因素,但同时也有明显的战国用语,相比较而言,竹简本《金縢》的战国语言因素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清华简《金縢》的发现,对解决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在周初历史研究中,关于武王开国在位年数与周公居东历史真相,历来都是聚讼纷纭的问题.结合相关文献对《金縢》竹书本和传世本细加考析,说明武王开国在位三年、周公居东即东征等说法是真实可信的.《金縢》可能成篇于春秋前期,竹书本与传世本互有歧异,各见优长,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尚书·金縢》所载"周公居东",系周初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历代关于"周公居东"的两种主要解说——"避罪说"与"东征说",都是难以成立的。"避罪说"不符合周初政治形势,"东征说"亦与传世文献及金文材料之间存在抵牾之处。新公布的清华简《金縢》并不能证明"周公居东"为"东征"。今本《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与清华简《金縢》"周公宅东三年祸人乃斯得"中的"二年"、"三年"应皆为周成王的纪年。"周公居东"的内涵是:周公面对周初动荡不安的局势,深入武庚与三监之叛的策源地,调查三监叛乱的阴谋与事实,为东征做充分的准备。《金縢》记载了成王元年、二年间周公为东征所做准备工作的一系列史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1.
<正>在传世本《尚书·金縢》篇中,周公为求武王病愈而向先王祷告,当言及武王之名时,作"元孙某",伪孔传释曰:"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1)与此不同的是,《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及周公祈祷时并不避讳,作"元孙王发"(2)。对于这一差异,刘起釪先生也曾注意到,他在总结前人观点时说:《孔疏》:"郑玄云:‘讳之者,由成王读之也。’当谓成王开匮得书,王自读之,至此字改为‘某’,史官录为此篇,因逐成王所读而讳之。"江声、王鸣盛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物》2020,(6)
正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刘贺曾经拥有的西汉中期《论语》抄本,近于《汉书·艺文志》所谓的齐《论语》系统[1],已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但竹简保存状况不佳,整理较为困难,至今仍只能利用清理揭剥时扫描的红外图像释读出部分文句。目前的印象是,简本与今本文句相似程度较高,差异多表现在虚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清华简《皇门》篇"■(库)门"进行了考释,认为在周王寝宫之外,宗庙之门也可以称"库门"。《皇门》篇中的"库门"即是宗庙之门,正可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这也说明,《皇门》篇所载周公训诰在宗庙进行。"闳"、"库"义同而字异的情况,成因于《皇门》篇简本、传世本属于不同传流系统。  相似文献   

15.
银雀山汉简本《晏子春秋》共16章,散见于今本八篇十八章中,内容大多与今本大同小异。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简本《晏子春秋》和今本的文本关系大体有三种:其一,简本各章多数和今本属于同一文本;其二,简本少数章可能被刘向作为复重而删除;其三,简本第13、16两章可能是今本的滥觞。这种对简本、今本文本关系的探讨,应该可以为《晏子春秋》文本源流的研究提供启示或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华简《说命》三篇是殷高宗武丁对臣子傅说的命书,记载了武丁得傅说的过程以及对他的训诫。传世文献中的几条《说命》佚文,大多在简本中可以找到对应之处。而《学记》、《文王世子》等篇所引数语为清华简所无,很可能是流传版本不同所致。通过将《说命》与《盘庚》进行细致对比,我们还可以发现该篇较多地保留了殷商时期的原貌。  相似文献   

17.
正郭店竹简本《老子》是目前所见《老子》最古的抄本。从内容看,简本《老子》虽然字数不多,但与传世本比较有不少差异,这带来重新认识老子思想的新机遇,不少学者据此提出早期老子思想与传世本不太一样的新认识,连带用字问题也有不少新说法。这里对尹振环教授提出"埶大象"即"势大象"问题做些讨论,希望同人给予指正。尹振环著有《楚简老子辨析——楚简与帛书〈老子〉的比较研究》一书,初步提出简本"埶大象"即"势大象",意为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采用"二重证据法",将《逸周书·祭公》篇与西周铜器铭文、传世的《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比对,支持《祭公》篇为可靠的西周文献的观点,并纠正了其中断句、讹误、脱漏等错误。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但从宋代吴棫、朱熹等学者怀疑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以来,历代学者围绕这部《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聚讼纷纭。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之后,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大力推阐,阎氏把传世本《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的观点几乎被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视为定谳。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视野的开阔,随着郭店战国楚墓竹简的出土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人们对传世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和研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证明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均存在漏洞和软肋,从而使阎氏的结论发生了动摇。虽然目前彻底推翻阎氏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起码说明阎氏的结论远非定论,是可以继续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墓竹简》中《老子》甲的“绝伪弃诈”的伪诈,指的就是儒家鼓吹的仁义,讲“绝仁弃义”比讲“绝伪弃诈”更贴切老子的逻辑方法,因此,今本《老子》应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后,郭店简本《缁衣》所引古《尚书》是真正的古经,以之比较晚出古《尚书》,清人关于后为东晋人伪作的结论并非无懈可击,仍可以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