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从拙文《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若干史实辨析》发表后,围绕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史实的讨论,先后又有金式《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是战略决战吗?》(《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苏双碧《会剿武汉以救安庆的历史真相》(《学术月刊》1985年第4期)、朱哲芳《试论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失败原因》(《安徽史学》1985年第3期)等文章发表。这些文章都从不同问题和方面,揭示了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历史真相,发表了不少独到的见解,拜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感到有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讨,为此,本文就有关问题再略陈己见,以求教同志们。  相似文献   

2.
《安徽史学》一九八四年第四期发表的梁义群同志《太平军‘第二次西征’若干史实辨析》一文,对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军事行动——第二次西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笔者受益不浅。但是,梁义群同志在探讨第二次西征的失败原因时,提出了第二次西征具有战略决战的性质的论点,笔者难以苟同。笔者认为:这个论点显然是缺乏根据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与梁义群同志商确。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的失败,在太平天国史上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究其失败的原因,有一种意见认为,是由忠王李秀成对第二次西征战略决策取消极态度所造成的。但这种意见却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初步看法,以请教于同志  相似文献   

4.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即分兵西征,开辟上游战场。从此,皖、赣、鄂三省成为太平天国的主要战区之一,太平军与湘军在广阔的水陆战场上相峙角逐,进行了持续十年之久的血战。而1853—1856年西征则奠定了往后6年上游战场基本战争格局。本文试图对西征初期战略问题作一探讨,剖析其阶段性演变,以再现战略指挥不断升级的动态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史学界习惯上认为:为解救安庆,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原计划会师武汉的具体时间是一八六一年四月,本文对此表示疑义。究其说法之来源,是王崇武同志所翻译的《英国参赞巴夏礼报告在黄州访问英王陈玉成的经过》一文,(见《历史教学》一九五七年第四期)该文具体写道: “当时战场上有四支太平军:一支是  相似文献   

6.
1853年3月,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为了“扫除妖孽,廓清中华”,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先后派出精锐部队举行北伐和西征。西征是溯长江而上,征战皖赣和两湖广大地区,以扩大太平天国的统辖疆域。江西地处太平军国都天京和湖南湘军大本营的中间地带,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而新余位于赣西,战斗自然更为激烈。当年,西征军的重要将领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豫王胡以晃、卫天侯黄玉昆等人都曾在此挥戈杀敌,演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相似文献   

7.
我们由现在几本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如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里面记载太平天国西征初期的将帅是胡以晃、罗大纲、赖汗英、石祥贞、章俊五人。张健甫著的中国近百年史教程则写的是胡以晃、赖汗英、罗大纲、林绍璋四人的名字,陈(?)孟冲著中国近百年史要中是胡以晃、赖汗英、石祥贞等人,可知太平天国西征初期的领导人物有好几个,但却没有记载曾添养的名字,本文试就曾添养在太平天国西征中作用的史实,和另外几个西征初期的领导人物的比较,来肯定他的太平天国西征中的地位。一八五三年五月东王杨秀清派出第一路西征军,由大将胡以晃、赖汗英、曾添养统率,当时胡以晃是春官正丞相、赖汗英是夏官副丞相,曾添养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二次援军北伐的败亡是太平天国一次重大的损失,它直接影响了以后的整个战局,文章对这重要事件的史实作了全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3)
太平天国时期,由陈玉成所率的太平军和曾国藩所属的湘军围绕安庆所展开的四次惨烈争夺战,成为整个战争双方军事力量强弱的转折点,湘军最后攻占安庆为清军最后战胜太平军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首次披露的曾国荃信札反映的内容正是其亲自参与指挥的最后一次安庆争夺战,其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成为我们还原这一历史事件最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雷颐 《炎黄春秋》2010,(3):85-86,84
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城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  相似文献   

11.
1961年1月11日是太平天国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广西博物馆举办的太平天国革命史陈列就在这一天正式开始展出。这个陈列共展出了三百多件文物,系统地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光辉史迹。一百多年前,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经过了将近七年的酝酿,终于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金田起义",起义的农民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太平天国。太平军从广西北上,转战两湖,解放了南京,以后又进行北伐、西征和东征,前后坚持了十八年,革命势力扩展到十八个省,给外国侵略者及其走狗——清朝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展出面积共有五百多平方米,内容分为:一、太平天国的初期革命活动;二、"金田起义"和太平  相似文献   

12.
张一文 《史学月刊》2005,10(8):107-110
张守常教授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又以搜集、整理和考订史料见长,编辑有各类史料集多种,著有《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书。在张先生的诸多编著中,以研究太平军北伐最为史学界注目,先后出版了《太平军北伐资料选编》、《太平军北伐丛稿》和《太平天国北伐史》等三部著作。这三本书,标志着张先生研究太平天国北伐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3.
郑振 《安徽史学》2002,(3):36-38
广德发现的清咸丰五至七年宁国府谕札是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军皖南军事活动的倒影。五折谕札再现了太平军攻陷徽州、战略放弃芜湖,后又败走宁国府的三次战事,反映了太平军在天京事变前后军事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所受到的沉重打击,各反动势力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深刻矛盾。从一个侧面说明革命领导集团的分裂、各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五折谕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最长、地区最广的一次农民革命战争。这次战争虽然遭到镇压,但影响后来历史发展极大,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太平天国发源于两广,初期势如破竹,顺流而下,沿江两岸,从甚众,直取京陵。而福建前期史料殊少,太平军曾三度入闽,是在  相似文献   

15.
在太平天国统治区,特别是1860年代太平军奄有苏浙膏腴之地,之后"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民变"呈现了一道别样的历史景象。民变的抗争矛头大多指向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略。广泛而频繁地引发激变四野的民众反抗,也是政治权力控制地方社会不当的直接反映。太平天国严禁集体暴动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在应对民变的实践上则具有以剿为主、不注重善后、过分干涉租佃事务、区分事件类型和性质等特点。民变多元复杂的社会效应对太平天国统治产生影响。首先,"高效"镇压的背后,反映了民变耗费政府财力、牵扯行政精力和分散太平军兵力的实质;其次,民心渐失,后期太平天国"人心冷淡"的现实,不仅是在军中、朝内,在民间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统治区风起云涌的民变在某种程度上宣告了太平天国在社会控制层面的失败,预示着"天国"陨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正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江南重镇,清代时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当然是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梦寐以求之事。1863年春,李鸿章率淮军和"常胜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新、吴江、江阴等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第一期《贵州大学》学报,刊载了周载章同志《坚持反清斗争的最后一支太平军》①一文(以下简称《周文》)。该文在全面介绍清代咸同时期李文彩部在贵州的活动及其失败过程后提出:“李文彩部是坚持反清斗争的最后一支太平军,太平军余部的反清斗争亦应终止于一八七二年五月”。对此,编者更在所加按语中说:“作者通过对贵州地方志的考察,依据史实,将过去学术界公认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下限向后推了四年……,在学术界已得到重视”。《周文》和编者的上述论断,难于使人信服,本文试就太平天国运动的下限和怎样看待李文彩部与太平军的关系等问题,依据史实,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据守江南后,其占领区各阶层民众的政治流向主要表现为加入、接受和与之对抗三种类型。包立身事件、沈掌大事件和“盖天王”事件是太平天国后期占领浙江后发生的三起平民领导的民众反抗太平军事件,它们与一般的团练不同,三位领导者均是平民出身,起事之因大都反映了民众求生求安的朴素初衷,即反抗基本是与民生相关的经济问题。这说明后期太平天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出现了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八五五年初的湖口、九江之役,是太平军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著名战役之一,颇有研究价值。这一战役与在它之前进行的田家镇战役有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两次战役的成败得失作对比分析。一战争经过一八五三年三月十九日晨,太平军攻克南京——天京,五月即同时开始北伐和西征。西征军进展极为迅速,相继占领了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名城重镇。可是,他们却在极盛之时碰上了凶悍的湘军。一八五四年五月一日,太平军林绍璋部在湘潭大败,损失船只一  相似文献   

20.
1862年5月30日,太平军占领湖州,1864年8月28日太平军从湖州撤离,其间占领湖州达两年多。1863年至1864年初,随着各州县陆续失守,湖州便成为太平军在浙江唯一重要的据点。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和太湖流域,是太平军在浙江最后撤离的城市,又临近都城天京,是太平天国晚期的战略要地。太平军在湖州期间虽然未见有铸钱的文字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湖州在太平天国晚期应铸过钱币。 湖州曾铸过太平天国钱币最直接的证据是湖州发现的钱币窖藏。1998年11月13日,湖州市白墙湾拆除民房时于地表1米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