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博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流行于世,并且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博戏.根据古文献和出土文物,六博最早出现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广泛流行,两汉时期更是深入民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六博的形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大博”与“小博”的形制有很大差别.六博的流行为后来中国象棋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博玫 《百年潮》2004,(12):35-38
<紫罗兰>是一份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都市时尚类通俗文学期刊,创刊于1925年12月,停刊于1930年6月,共出刊四卷96号.它既承续清末民初通俗文学传统的血脉,又根植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上升期中的现代化土壤,出刊期间始终流行,拥有庞大的读者市场.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楚式镜我国古代用青铜制镜作为照面之具的历史很早.到春秋战国时代,铜镜开始比较广泛地流行,并出现了带地域性特征的镜子.楚式镜就是当时的一个主要镜系.我们所说的楚式镜,主要是指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楚国(包括今湖北、湖南、河南南部和安徽等广大地区)的镜子,同时,也包括楚国之外以及楚灭亡之后仍在流行的、具有楚镜风格的镜子.这种镜子,数量大,形制多样,纹饰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工艺水平也很高,是同时代的铜镜中最为有代表性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花儿"广泛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一带,其流行地域之广、曲调之丰富、文化蕴涵之深,在中外民歌中极为罕见.尤其是青海"花儿"不但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还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现象.只有把"花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为旅游胜地赋予艺术色彩和文化品质,才能深挖"花儿"丰富内涵,体现时代气息和整合作用.才能...  相似文献   

5.
敦煌本《六十甲子历》是流行于晚唐五代宋初时期的占卜书,且不见于传世文献.本文主要考察了敦煌《六十甲子历》的形成与道教之间关系及其文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仿木结构墓是流行于晚唐至元代的一种墓葬形制.仿木结构墓中的一些建筑构件,尤其是其中的遍妆彩色的柱梁、斗拱、藻井等,在现存的地面建筑中很少保留.  相似文献   

7.
吉韧是流行于藏族地区特有的木制娱乐用品。吉韧是印度语,属舶来品,据说是过去住在拉萨的克什米尔回族人带入西藏的。约40年代初流行于拉萨。吉韧传入西藏伊始在达官贵人和商人家庭流行,后逐渐在一般贫民家庭和甜茶馆流行。  相似文献   

8.
冯立昇 《文献》2005,48(2):57-64
<算学启蒙>是元代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著作,它在中国最初刊行于1299年,再版于明代初年.明代前期该书在国内已经失传,直到1830年代末中国数学家才获得它的朝鲜刊本并在中国复刻,使其在中国再度流行开来.这部著作对中国明清数学的发展没有产生大的作用,但它在同时期朝鲜和日本却相当流行,有极大的影响.本文拟对<算学启蒙>在朝鲜的流播情况作一考述,并对其在朝鲜算学发展中的作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雪顿节     
藏历每年的7月1日举行,为期四五天.2016年的雪顿节为公历9月1日. 雪顿节又名晒佛节、藏戏节,是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天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载歌载舞,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是他们最具活力的日子.  相似文献   

10.
曲艺是由多种曲目所组成的一门艺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其中流行于我国东北的东北大鼓已具有200多年历史,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它艺术。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燕故神     
一、流行的地区“燕(宴)故神”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口头传唱文学。每当村里老人去世后,为了庄重丧事气氛,丰富祭奠内容,缅怀老人,凝聚人心,教育后人,资助事主家,了却老人生前的夙愿,在出丧的前一天晚上,为亡人举行的一种祭奠和还愿活动。它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古鄯、马营、满坪  相似文献   

12.
栖霞山石窟南朝洞窟约始凿于5世纪末期。南齐时期流行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上衣搭肘式佛衣;齐梁之际延续露胸通肩式佛衣,出现通肩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萧梁时期以中衣搭肘式佛衣为主。栖霞山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可能与东吴至西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随葬品上贴饰的佛像服饰有关,上衣搭肘式佛衣的源头可寻向前后秦时期的长安地区。大约自北魏迁都洛阳至北朝灭亡这段较长时期中,栖霞山南朝佛衣类型流行于北朝域内,其中,露胸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青徐地区,中衣搭肘式、上衣搭肘式、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晋冀地区,露胸通肩式和通肩式佛衣主要流行于甘宁地区。  相似文献   

13.
靴形鹿角器产生并流行于距今6000~7000年的淮河流域和环太湖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仍有孑遗.其功用需分别考察,不带穿孔者为普通的采集工具,带穿孔者为纺织工具.靴形鹿角器对研究当时的环境、纺织工艺、不同文化区的交流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乘佛教是云南傣族全民信奉的宗教.关于小乘佛教如何传入西双版纳的问题,一直有不同说法.笔者在本文中将综合历史文献及文物佐证,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正于专家学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后来分裂成上座部、大众部两种部派佛教,上座部即是保持原始教义的小乘佛教,大众部即大乘佛教.大众部主要流行在印度中部、西北部和西部,东汉时经中亚北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国.上座部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后来又从斯里兰卡传到中南半岛诸国和我国云南省的傣族聚居的南部和西部,通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相似文献   

15.
唐释玄应所撰<一切经音义>,共二十五卷,是现存最早的集释众经的佛经音义,又名<众经音义>,简称<玄应音义>.该书成书后存于释藏,并有传抄本流行.  相似文献   

16.
康保成 《文献》1999,(4):128-144
十八世纪后半和十九世纪流行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的曲艺形式子弟书,正愈来愈受到重视.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子弟书丛钞》之后,最近,又有两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经过整理的《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为我们认识、研究这种特殊的曲艺形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7.
阴山骷髅岩画·头骨崇拜·祖先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学者J·E·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一书中写道:“死人的头骨或骨骼也作为含有‘灵魂力量’之物而受到崇拜……既然头骨时常被当作成灵魂的座位,自然就要获得它,保存它,假如它属于一个杰出人物如祭司或首领,更是如此.头骨崇拜不限于对祖先的头骨,而且扩展到任何能获得的头骨,无论它为朋友的还是敌人的.”头骨崇拜作为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曾广泛地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原始氏族部落或氏族之中.但这种古老的头骨崇拜是否也曾在内蒙古草原上流行过?其表现形式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不甚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出土的"仁和馆"铭四系瓶为切入点,回顾了其研究史,对这种四系瓶的形制和年代进行分析,认为它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其烧造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磁县彭城镇,流布于冀、鲁、京、皖北、内蒙等省区.作为酒具,"仁和馆"四系瓶上的这种与酒肆有关的名号反映了当时酒肆繁昌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将嘉道之际的江南大疫置于中国近世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对疫情及前前后后的众多相关问题作了具体考察,认为真性霍乱的传入与反复流行,既与西力东渐不无关系,也与江南本身的地域特点,以及乾嘉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海上和内河交通的昌盛、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趋加重等因素密不可分.瘟疫出现后,江南社会各界特别医学界对霍乱流行及相关问题做出种种不无成效的反应.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传统社会的变动不居,还有江南地方社会所具有的活力和能动性.我们没有理由蔽于西方文明的突飞猛进和强势而忽视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戏曲纸扎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鲁建 《民俗研究》2000,(3):175-179
供奉纸扎,是宋代以来丧俗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遍及我国各民族和地区的纸扎的种类不外乎四大类:其一是神像,多流行于河北、陕西、福建、台湾等地,西北地区扎制大件的较多,闽南地区多流行小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