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松林 《丝绸之路》2010,(23):45-48
阿佤山是云南佤族聚居较集中的群山,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思茅和临沧地区,属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地带,有“三山四河”之称。司岗里位于阿佤山中部,在西盟县城以西约30公里的山上,被视为“圣地”。  相似文献   

2.
《山茶》2011,(4):36-37
关于佤族的起源.有“司岗里”的传说。一种解释为:”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是从石洞里出来的.而最先出来的就是佤族。距离云南南部西盟县城以西约三十多公里的阿佤山中部有一石洞,至今仍被西盟等地的佤族同胞视为圣地。当然.”司岗”亦有其他解释.例如”葫芦”。不过.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有不同的解释.却都把阿佤山视为族人的发祥地,可以说.”司岗里”是佤族人对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沧源崖画规模之大,年代之久远,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妙,风格之奇异,在全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崖画中都是第一流的,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史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沧源崖画则出于一个自称为"葫芦王地"的小民族。阿佤山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佤族,他们世代相传的美妙神话史诗《司岗里》叙述人类起源于司岗里和开天辟地的故事。佤族传说,人类自崖洞而出,最前面走出来的是佤族先民。这个司岗里洞就在阿佤山,即今云南省西南角中缅边境阿佤山中部缅甸市拉得(又名巴格岱)部落境内,距西盟饭族自治县马散部落仅30余公里,至今佤族还奉之为圣地。…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初,我到了澜沧拉祜族傣族自治县,同我的佤语老师三木刀会合,向蕴藏着丰富的佤族文学遗产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进发,去搜集佤族神话史诗《西岗里》。佤族是云南省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属于宗色人种,现有人口二十六万六千多。分布在沦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等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岗里》就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佤族历来对《西岗里》有两种解释:西盟一带说“西岗”是石洞,“里”是出来,即人类从石洞里出来;沧源、澜沧一带说“西岗”是葫芦,即人从葫芦里出来。尽管两个地区的佤族人民对“西岗”的解释不同,但是  相似文献   

5.
在云南省西南边陲的沧源县阿佤山深处,至今还有着一个神秘的佤族原始部落。这里是过去的“葫芦王地”,盛行着“拉木鼓”等神秘、古老的习俗文化,这就是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村  相似文献   

6.
新米节     
新米节,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意为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相似文献   

7.
让水酒作证     
我是第一次到阿佤山的人。当我踏上这块神秘的土地时,我就想:近年来,内地农村已是春回大地,无限生机了。这处于最边远地方的阿佤同胞呢?他们还是那么穷吗?还是那样赤身裸体过日子吗?在今天,阿佤山是不是也大变了呢? 我的响导,一位叫叶巴拉的佤族  相似文献   

8.
佤族居住在云南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古老民族之一。佤族过去没有文字,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有关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反映的生活面也较为广阔。这是佤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作出的独具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什么佤族文学中解释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特征的故事、童话和寓言特别多呢?这跟他们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据从事民族历史研究的同志调查:佤族在解放前夕,因历史发展条件和周围环境影响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阿佤山的中心地区,即西盟、沧源等县,  相似文献   

9.
佤族木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曾经在全国舞台上风靡一时的佤族舞《阿佤人民唱新歌》,其歌声和舞蹈亢进而有力,极合木鼓的节奏,富有佤族的特色。 在滇西南的西盟、沧源两县阿佤山区,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鼓。木鼓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孩子们手里的玩具木鼓,小巧玲珑,可以当工艺品看待。佤族喜好歌舞,歌舞的伴奏乐器也有木鼓。这种伴奏用的木鼓形体较大,但也适应于舞蹈的要求,既是伴奏乐器也是舞蹈的道具。 佤族每个村寨,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大木鼓,庄严雄伟,供奉在专门的木鼓房正中的平台上。每个木鼓房里的大木鼓都是一雌一雄两个,雌木鼓稍大,雄木鼓稍小。…  相似文献   

10.
张永刚 《旅游纵览》2011,(11):80-83
<正>五一假期来到云南沧源,参加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数万人一起狂欢,其场景令人激动、震撼。沧源的自然美景独特。佤族原生态部落翁丁寨是个必到的地方。翁丁是阿佤山的缩影,记录着佤山远古和现在。寨中的牛头、牛头桩、寨门、寨桩、民居……每一处景点都是历史,都饱含着佤族人民的感人故事。尤其是离翁丁寨不远的千年岩画,更是佤族  相似文献   

11.
历史的囚徒     
四合院也叫“劳改村”,位于云南省第一监狱和昆明监狱之间,是一群曾经的重刑犯出狱后聚集的地方,他们在这个没有高墙的地方,历史、被现实以及没有未来的未来所“囚居”和遗忘  相似文献   

12.
孔明进佤山     
相传在三国时,孔明七擒七纵孟获后,和南方各民族订了盟约,深受云南少数民族的敬重。一天,孔明带领一帮人马到思茅一带巡视和游览,一路上受到了各民族兄弟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孔明心中十分高兴。可是,当他率领的人马到了西盟佤山马散寨西边的一座高山下,突然听到山上传来咚咚咚的木鼓声,满山遍野站满了佤族汉子。他们有的手中握着寒光闪闪的长刀;有的拉开了弓,搭上了毒箭;有的举着标枪和各式各样的兵器在“欢迎”孔明。孔明一看情况不妙,便差人上山请佤族头人前来山下商谈。佤族头人一到便怒气冲  相似文献   

13.
佤族人随嘎     
我又来到了云海迷茫的西盟佤山。 时间也真快,1952年冬随军进入佤山已过去50年,距我1981年春重访西盟也有了21年。岁月悠悠,我那些老朋友还在么? 那天傍晚刚到达西盟新县城勐梭,随嘎的妻子娜木勒就赶来看我。这位年轻时的优秀歌手告诉我:“随嘎去思茅了。他不知道你要来,不然就不会出去。你多住几天吧!他会赶回来的。” 见到这家人都生活得好,已不是她  相似文献   

14.
我为女儿不能在班上“出类拔萃”而着急。她的作文,总在65分左右沉浮;她的数学,居然出现“小学生身高108米”的笑话。“你真笨真笨真笨!”我气得只差对她动武了。看到她眼里“金豆儿”一颗接一颗往下滚,我的心又软了,“嗨,就这命!”我嘴上说泄气的话,心里却不认输,就把她的试卷、作文本送给我中学时的一位老师看。他看了之后说了三点看法。一是说我女儿学习是勤奋的。他说她的作文六篇中就有四篇写的是自己刻  相似文献   

15.
朱生柏 《神州》2010,(5):34-35
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勐腊县,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云南省最南端,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面与思茅地区江域县毗邻。  相似文献   

16.
老早老早以前,山林里就数画眉鸟和乌鸦唱不好歌,开口只会“啊啊啊”的叫。一天,画眉鸟去约乌鸦,说:“乌鸦老哥,我们一同去向歌唱得好的雀鸟学唱学唱吧!”乌鸦听了,不以为然:“我两哥弟不是也唱得顶好的嘛,还学唱什么?”画眉鸟再三劝乌鸦去学唱,可乌鸦始终不肯去。于是,画眉鸟只好独自去学唱了。它先找到了百灵鸟和绿斑鸠,说:“百灵鸟、绿斑鸠先生,你们都是树林里的歌手,拜你们为师,请教教我歌唱吧!”百灵鸟和绿斑鸠见画眉鸟一片真心实意,就答应教它歌唱。画眉鸟就用心地学,  相似文献   

17.
略论云南普洱茶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洱茶闻名中外,其原产地在云南省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品质特征。本文就普洱茶名称的来源、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淋雨大桥早些年,昆明来了个响当当的人物,这就是大理英雄段赤城。大理的英雄咋个跑到昆明来了?因为他替老百姓干了件好事,把在洱海作怪的大蟒杀死了,皇帝就封他为“云南省总督龙王”,叫他坐镇滇池,掌管云南的风云雨雪、阴阳雷电。他当了官,派头就不同了,脾气也变丑了。  相似文献   

19.
众多色彩中,我独爱红色!只要见到红,就浮想联翩遐思万千。有人说这或许与我的血型有关。我说不尽然,这是与我长期生活、劳作在江西、赣南“红土地”上的缘故密不可分。写“红土地”历史,听“红土地”故事,唱“红土地”歌谣。学久了,听多了,唱熟了对红色的爱好,与日俱增,与岁共长。  相似文献   

20.
《山茶》2011,(4):38-38
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据佤族传说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以一只木槽拯救了佤族人。因此,族人们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其最高的崇拜。为了获得民族的繁衍、壮大.佤族人将木槽制成女阴形.并将象征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置诸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