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倩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92-110+142
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以光绪《大婚典礼全图》(以下简称《大婚图》)为线索,结合同治、光绪《大婚典礼红档》(以下简称《红档》)等清宫档案,辨析清代皇帝大婚前后在妆奁、铺宫、筵宴等不同场合使用的瓷器,以及这些瓷器的获取途径、筹办机构等,试图将大婚瓷还原至其所属的历史情境,从而理解宫廷用瓷在国家大典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季同,晚清福州船政局的学员,先后任驻德、法参赞,代理驻法公使并兼比利时、奥地利、丹麦和荷兰四国参赞。作为晚清时期的外交官,以其杰出的语言天赋、浪漫不羁的性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活跃在中欧交往的舞台上,为中欧之间的交往杰出贡献。一个外交官的个人风格影响外交结果,外交官身份的陈季同,国人更多的赋予了他文化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4.
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晚清的商务局、农工商局朱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清朝的统治危机都日趋加深,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逐渐重视发展工商实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饬令各省设立商务局、农工商局,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迄至目前,...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的留学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的留学政策经历了从被动到比较主动、零乱到比较有序的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从选派、管理和录用三方面对晚清的留学政策作一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论晚清地缘政治困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海全 《史学月刊》2005,526(7):64-69
19世纪中叶,中国成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国家,东南海疆与北部陆疆一样,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方向;地缘战略上的两难选择、强邻环伺的地缘政治环境和矛盾交汇的地缘战略区,是严重影响和制约晚清社会变迁的三大地缘政治困局;地理环境和生产力的长时段演进、全球范围内欧洲对亚洲的支配和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晚清帝国的边缘化趋势,是三大困局之成因;清王朝之应对失误,为其覆亡埋下祸根。  相似文献   

7.
鸟瞰晚清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军事上的异变着实牵扯了一代政局,尤其是自湘军而始的军队私人化问题,给以后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障碍。清政府在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先后采取了裁湘留淮、编练新军等举措,但在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导下,清政府不仅没有收回中央的军政大权,反而使淮军和新军的军队私人化问题向更深程度发展。晚清军队私人化问题导致国家权力的地方化、碎片化和洋奴化,使中央政府丧失了整合政治资源、推动改革进程的能力,最终走向灭亡,并直接导致了近代军阀割据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8.
张昭军 《清史研究》2006,3(4):36-43
汉宋调和是晚清儒学值得注意的学术现象,其具体情况存有差异。即使同是调和论者,学术立场也有不同。就其大者而言,可分为宗宋学不废汉学、宗汉学而兼采宋学以及汉宋会通三种类型。这既体现了晚清传统学术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汉学、宋学之分派的相对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夏汇丰 《中国地方志》2023,(3):46-53+125
俞樾是清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小说家、戏曲家,一生著述丰富,以往学者研究大多集中在这些领域。事实上,俞樾在地方志领域也颇有建树,曾参与4部地方志的编修,并对地方志文献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以俞樾参与编修的4部地方志为基础,辅以他与友人的通信和年谱等文献,论述其在地方志编修上重视体例、广收博采、承袭古制而不守旧、直笔谠论、无官私之见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 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 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 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收集整理商周青铜媵器铭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及疑难字词的考释,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两周妇女具有较高的社会权利和地位:她们可以取名、可以施祭、可以受祭、可以作器、可以改嫁、可有陪嫁,妇女的权利和地位从母权社会到父权社会、从殷商至明清一直在走下坡路。  相似文献   

12.
毛立平 《史学月刊》2006,(6):103-108
嫁妆跟随妇女由娘家到婆家,成为她们在新家庭中的“私产”。清代,大多数妇女拥有对自己嫁妆的独立占有权和支配权,并利用嫁妆为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作出贡献。妇女在支配嫁妆的同时,逐步加大其对家庭事务的影响,赢得家庭和家族成员的尊重,确立起她们在新家庭或新家族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明中后期的史学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靖、万历以来 ,时代的动荡 ,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阳明心学和此后实学思潮的兴起都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批判程朱理学成为一种思潮 ,传统的经史关系认识受到冲击 ,以史经世的思潮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长与数量统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介生 《史学月刊》2004,(5):97-104
山西地区不仅是明朝初年分封宗室相对集中的区域,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惊人,最迟到嘉靖、隆庆年间,山西藩府已发展成为明朝境内数量最为庞大的宗室人口集团之一。作为寄生性的特权集团,明朝藩府人口的估算须区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玉牒》所记的宗室人口数量应该视为户数,而不是口数。时至明末,狭义的山西藩府人口数已超过20万。  相似文献   

15.
唐代隐逸兴盛成因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霞 《史学月刊》2005,(2):105-110
唐代隐逸兴盛的成因对把握唐代隐逸的特质、风貌及其与唐诗的关系意义重大。这一风尚的盛行与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上 ,唐代帝王对隐士优渥褒扬是刺激唐代隐逸发展的强大动力。科举制度方面 ,士子科举落第、仕途的挫折、中晚唐科场的流弊以及高隐制举的设立都使唐人的隐逸行为较前代变得更为频繁。从思想文化方面看 ,带有传统隐士色彩的隐居习道风气的盛行使唐代道教徒式的隐士大大增加 ;佛家遁迹山林的修行方式、清静超脱的人生境界也吸引着唐代文人奔趋山林。从经济基础看 ,唐代日益普及的私家园林 ,成为唐人实践仕隐两兼、满足其恬淡的隐逸情怀的理想境地 ,并构成唐人践履隐逸、满足其优游于出处进退的三径之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史料就清中期官窑瓷器生产衰落的确切年代,中期的烧造情况进行了讨论,试图从中探寻清嘉道咸三朝官窑瓷器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复议宋官窑青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记载宋代有汴京、修内司、郊坛下三处官窑,由于北宋晚期有诏令汝州造青窑器之记且宫内大量使用汝瓷,遂有汝官窑之说。近年来在考古工作中已发现了汝窑、修内司官窑、郊坛下官窑三处窑址,极大地丰富了研究两宋官窑的材料。且有人把新发现的汝州张公巷青瓷窑址和北宋官窑联系起来。本文不仅是作者对考古所发现新材料的思考,也是对近年有关两宋官窑研究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19.
试论明朝太庙的功臣配享及其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继承前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礼制,洪武、洪熙时配享之典基本定型。以洪武开国、永乐靖难的武臣配享,形成了与前代文、武兼配太庙的不同传统,终明不变。嘉靖时,明世宗对太庙功臣配享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先黜祀了姚广孝,再添祀了刘基和郭英,但这也是在祖制约束下的变动,反映了明代的政治变迁和权力斗争对国家宗庙祭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除名制度是北朝各政权普遍采用的处罚罪吏的重要措施;它主要适用于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严重犯罪,是强化皇权和整饬吏治的重要手段;在操作过程中,此制度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