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据《禅宗全书·史传部》卷二十五记载:"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者,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刹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摩者,通大之义也,宜名太摩,因改号菩提达摩。"梁武帝普通八年(527),达摩从印度首先到达广州,传禅法心  相似文献   

2.
王秋菊 《收藏家》2013,(9):44-46
“一石独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气在,何用著丹青。”这首《面壁石》诗,出自清代顾嗣立之手。诗文中提到的初祖,就是在我国始传禅宗的禅宗初祖——达摩,他本名菩提多罗,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种姓刹帝利,  相似文献   

3.
李尚全 《敦煌学辑刊》2006,2(2):102-109
本文作者从现代学术视角,陈述了80年来学术界肯定菩提达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定论。接着又从佛教信仰的视角,得出了禅宗《灯录》尊菩提达摩为初祖,具有理论和信仰两方面的合理性。最后从辩证法的视角,认为戒行合一,是从敦煌禅籍透露出的达摩禅的真实内涵,并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的庙宇最多时达200多座,香火绵延两千多年。身为佛教名山,峨眉山佛教并不虚无缥缈,反而推崇实践,僧人以苦行修身,用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揭示入世、出世皆修行的真义。普贤道场,佛学正宗菩提达摩在南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来中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被视为佛学正宗流传,达摩即为中国禅宗初祖。后传至慧能,衍生出临济宗。峨眉山僧徒多是临济宗门人,出过昌福禅师、黄檗老人、灵龛和尚、黑水和尚等有名的临济宗门人。普光殿位于峨眉山接近山顶的位置,建于  相似文献   

5.
藏、汉两地佛教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大乘佛学,但罗汉信仰却在两地佛教中均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于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六罗汉(后演绎成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信徒崇拜的对象,而且以之为题材的绘塑作品更是广泛流传,及至帝廷内苑亦多有供奉收藏。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而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此信仰尤以宫中为盛,帝室庋藏、绘制及供奉有大量藏风浓郁的十六或十八罗汉唐卡组画,其名称、图像特征、排列顺序乃至绘画风格等与清官旧藏的内地各派罗汉图相比,同中存异。乾隆帝及藏传佛教大师们在对藏密佛像进行大规模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同时,也涉及了汉藏两地十分流行的十六、十八罗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乾隆时期清宫特色的十八罗汉图像标准。  相似文献   

6.
达摩奇石缘     
人与石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高僧达摩,这位抱着弘扬佛法炽热心愿的古印度王子,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却未想吃了梁武帝萧衍的闭门羹。于是一苇渡江。上少室山铁心面壁。栉风沐雨直到影入石内。终于创立禅宗学说。成为佛教禅宗的开山始祖。他老人家整整九年与石相依相伴的禅定觉悟,诉说了一个人与石达到何等神交的传奇故事。是的,达摩与石非常有缘,或说石与达摩非常有缘。  相似文献   

7.
张勇 《湖南文史》2014,(7):50-51
达摩是否有其人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让我们见识了少林功夫的厉害,但小说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少林功夫到底是怎么来的还要到史书中去求证。 达摩又称"达磨""菩提达摩",被中国佛教禅宗当作开山祖师。但是,达摩是谁,生于何方止于何地、何时,却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佛教造像碑表现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题材的极为罕见。此碑选取了唐僧取经的民间神话传说作为雕刻题材,表现了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对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碑中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四大菩萨及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同时出现,反映了明清时期佛教信仰的主流意识和佛教中国化与世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禅宗历史上,达摩祖师信衣袈裟的传承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问题,敦煌发现的《历代法宝记》写本对其有详尽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当祖衣由达摩传六代至慧能后,便被武则天转赐给四川高僧智诜法师,再传四代至无住而消失。祖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禅宗的发展。《历代法宝记》对达摩祖师信衣袈裟在四川传承的记载是可信的,并非杜撰之说。  相似文献   

10.
东京美术俱乐部藏南宋牧溪《布袋和尚》,表面絮化严重且有断裂、霉斑,画面局部缺失,裱褙脱落,作品珍稀。本工作首先从古代书画用纸类别和纸张特性等方面探讨了修补该画作纸品的选择标准,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pH测量仪、显微镜等现代设备分析了《布袋和尚》原作纸张的理化特性,并从纤维成分、理化性能等方面对制备的红星宣纸、民国宣纸、麻纸、清代宣纸、现代桑皮纸这5种修补用纸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现代桑皮纸与《布袋和尚》原作适配度最好,因此选用现代桑皮纸对原作品进行修复。该修补用纸制备与作品修复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了中英文文献资料,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西藏为中心,对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的对华陆路战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分析了英国实施对华陆路战略的原因、阶段、特征与影响,认为英国对华陆路战略包括战略展开阶段、试图干涉阶段、武装进攻准备阶段和武装侵略阶段,具有前后连贯、体系完整、循序渐进和手段多样等特征。本文认为,近代“西藏独立”正是英国对华陆路战略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author scrutinizes the history of Muli (木里) as a semiautonomous political entity in the 17th century southern Sino-Tibetan borderland. By tracing Muli’s improvization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powerful regimes such as the Naxi kingdom, the Geluk Tibetans, the Khoshut Mongols, and the Chinese dynasties,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an indigenous notion of power took shape in the wake of geopolitical turbulence. Before 1580, Muli was a colony of the Naxi kingdom and dominated by the Kagyu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After 1640, it became a stronghold of the Tibetan Buddhist Geluk school and was deeply involved in the power struggles between the Geluk and Kakyu schools as well as the Tibetans and Mongols. Despite of acknowledging multiple sovereigns, Muli rulers utilized various tactics to hold on to power and prioritize local interest. The nuanced, yet creative, strategies Muli people adopted showcases the significant role border regimes played and their agency in shaping the power dynamics in pre-modern Eastern Asian borderlands.  相似文献   

13.
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珍藏的“大朝国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国宝级文物。但是,它长期被误读,并认为是复制品而遭到冷落。实际上“大朝”是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之前的蒙古汗国国号,国师是当时最高僧官,具有“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的职权。此印是蒙哥大汗赐予那摩国师的封印。本文揭示了该印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对于元史、蒙古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末关野贞、伊东忠太等日本学者开始研究东亚美术史以来,在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探索下,日本古代建筑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古代建筑影响而发展演变的观点,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的共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古代建筑扶壁棋形制的流变,可以揭示不同时期中、日古代建筑的具体渊源关系,以微观窥全局之一斑,补证既往。  相似文献   

15.
It was about 11a.m.,March 14th,2008.Lhasa,a Tibetan city used to peace and tranquility,was suddenly subjected to relentless rioting by mobs in the name of"non-violence resistance".They smashed,looted, vandalized,set property alight,beat and even killed people they encountered.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皇家雅曼达噶神坛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曼达噶”即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重要的护法神。本文考证了乾隆时期所建的七处皇家“雅曼达噶坛”,分析了神坛的建筑特点与文物陈设状况,理清了这种重要的佛堂模式的特点。同时探讨了清富神坛与西藏寺庙的渊源及乾隆与藏传佛教的关系。藏传佛教中神灵众多。有一个庞大的神系。乾隆皇帝建七处雅曼达噶坛。说明了清宫廷对保护神大威德的特别崇拜,这种做法来自藏传佛教格鲁派的直接影响。由此种神坛之模式可见藏传佛教曾对清代宫廷的文化环境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男性身高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俄国人口福利状况的变化。1700—1980年,俄国男性士兵身高资料及与之相应的生活状况和福利评估大体分为9个阶段,人的生活状况提高、降低和稳定阶段分别为150、100和30年,280年间男女的身高分别增加了10—11厘米。每逢战争和激烈改革时期,赋税增加和连年歉收,人口的身高、生活状况和福利无不下降;而每逢战争过后,政策得当,社会稳定,风调雨顺之时,人口的身高、生活状况和福利均提高。总之,18世纪俄国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下降,而19—20世纪俄国,特别是1921—1980年苏联时期的人口福利提高。这些结论察前人所未察,发他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18.
周焱 《神州》2011,(2X):11-12
《走向自由》是早期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粲芳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直接指涉了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女主人公回忆中不断出现的有关“水”的意象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解读,我们看到作者实际上是通过一种象征性的隐喻式表达指出:身份的认同是个体或群体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女性属性,从而为女性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书写了一种前俄狄浦斯时期的母女关系,同时也为这一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焦虑提供了一种“自我言说的场域”。  相似文献   

19.
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李嵩的《货郎图》是当时城乡之中四处活动的货郎小贩的写照,反映出宋代社会物质与经济生活的繁荣。但是如果与存世其他绘画作品中的“货郎”形象对比来看,《货郎图》中的“货郎”与现实生活中货郎的形象有不小的距离。本文试图通过另一种解读,将明代宫廷《货郎图》与南宋《货郎图》作为一个连续性的画题,论证《货郎图》题材实际上是宫廷元宵时节的节令绘画,以政府组织的元宵大型庆典中“货郎”杂扮表演为蓝本,是特定时间与空间的绘画,而非现实风俗的简单再现。本文最后对一些具体图像加以解读,尝试从图画与当时具体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来重新认识李嵩的杰作。  相似文献   

20.
王金虎 《史学月刊》2001,(3):126-131
19世纪后期美国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政治体制的缺陷造成城市社会形势的严重恶化和腐败行为的泛滥,从而引发了城市政治改革运动的兴起。改革家虽然都出身于中上层阶级,但改革的方向有多种,改革的支持也复杂多样。总体来说,城市政治改革的进行实现了城市政治体制的重大发展,增强了城市政府治理城市的能力,政治腐败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