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宋元明时期与景德镇官窑相关的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中有“监造”“监陶”“董陶”“督陶”等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各时期景德镇官窑中的官员委派制度,可证上述概念均为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指监督景德镇官窑中的生产管理事务。北宋时期景德镇官窑中专职监造官的职能主要为收取瓷业税和管理生产。元丰五年(1082)八月以后(至迟不晚于重和元年),由于专职瓷业税官“瓷窑博易务”的出现,景德镇官窑中的监造官制度发生了改变,兼职监造官取代了专职监造官,仅负责管理生产事务。地方官窑中的监造官并非中国古代官手工业中的监察性质官员,二者选派来源不同,职能也不同,监察官员并不直接参与生产管理,而是根据相关规定对地方官窑中官员的业绩进行考核,提出赏罚意见。 相似文献
4.
<正>旅顺博物馆所藏明清官窑瓷器传承有序,品类众多,有青花、斗彩、五彩、珐琅彩、颜色釉、窑变釉等;造型多样,有瓶、碗、盘、壶、香炉、瓶、尊、罐、奓斗等,基本反映了明清官窑瓷器各时期的发展成就和特点。所藏的瓷器来源主要有三:一、旧藏。日俄战争之后,诸多的日本国内收藏家陆续侨居大连地区,随着旅顺博物馆的日益壮大以及知名度、可信度等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藏品逐渐成为馆藏文物中主要的旅顺博物馆所 相似文献
5.
我们时常能在古代瓷器上见到用汉字的各种书体书写的年款、诗文等装饰,而其中最为特别的,还是外来文字与中国瓷器的结合。15世纪中期,部分明代官窑瓷器上书写着来自印度的梵文,独具风格。那么景德镇御器厂工匠在瓷器上书写梵文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研究者一般认为,南宋后期只存在郊坛下官窑一处。但是,通过对南宋时期文献记载的考察,作者认为,南宋后期与南宋前期一样,也有两座官窑——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从建立之日到南宋消亡之日,一直都在乌龟山麓经营窑业,而修内司官窑,则于13世纪10年代前后从老虎洞搬迁到了望江门内金钗袋巷。 相似文献
7.
在明清官窑器中,有一种简约、雅致的品种,即白釉红三鱼纹高足碗、高足杯和白釉红三果纹高足碗、高足杯(图1、2为景德镇明代官窑窑址出土器,图3、4为传世品)。这两种器物都是在白釉地的碗、杯外壁,用高温铜红料作为呈色剂,重笔涂成间距相等的三鱼形或三果形,高温还原焰气氛下烧成后,便成为白釉地上红色三鱼或红色三果纹高足碗、杯。整器内外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EDXRF)对故宫博物院藏32件传世宋代官窑瓷器以及14件明清景德镇仿宋代官窑青瓷胎体(圈足、支钉、露胎处)的主次量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无损测试,初步研究了这些瓷器胎体元素组成的特点、规律和类群关系,进而从胎体元素组成角度佐证和补充了根据釉料组成对院藏官窑类瓷器进行分类和产地溯源之研究所得的结论。结果表明:1)传世宋代官窑与明清景德镇仿官窑瓷器胎体组成可明确区分,其中原定为传世宋代官窑青瓷的G1、G29、G39号器物的胎体组成,符合明清景德镇仿官窑青瓷的胎体特征;而原定为明清仿宋代官窑青瓷的M41和Q54号器物,则与宋代官窑青瓷类似。2)综合胎釉分析结果,认为原定宋官窑鬲式炉的序号G26、原定宋官窑斗笠碗的序号G27和原定宋官窑圆洗(残)的序号G30这三件器物很可能为龙泉黑胎青瓷。3)原定为宋代官窑的7件菱花式小碟,胎体组成则符合北方青瓷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宋官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官窑研究是当前古陶瓷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回顾了宋官窑中部分窑场的发现经过,对宋官窑所包含的窑场、官窑制度、官窑瓷器的理论研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宋官窑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500年上下,没有几个瓷窑能与景德镇御窑厂媲美。迄元以降,自永、宣、成以来,那人杰地灵的江南小镇,那一方得天独厚的水土,终至独领风骚垂数百载而不衰。还有什么比遗址中相应地层中出土的器物更确凿,更令人信服的呢?因此,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历朝历代器皿,无疑已成为藏家借鉴、参照的标准器,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试述清嘉道咸三朝官窑瓷器的生产──兼论清官窑衰落的确切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史料就清中期官窑瓷器生产衰落的确切年代,中期的烧造情况进行了讨论,试图从中探寻清嘉道咸三朝官窑瓷器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多年积累的考古实物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与南宋官窑密切相关的诸问题:如南宋陶质祭器的使用与特征,王晋锡、邵谔与礼器局、邵局、修内司官窑的关系,南宋官窑生产的仿青铜礼器瓷的性质与用途等。作者认为,王晋锡之陶质祭器的烧造与邵谔之修内司官窑的建立,是先后发生在南宋绍兴年间的两件不同的事件,两者之间并无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南宋陶质祭器与官窑仿青铜礼器瓷在形制及用途上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期以后,江南纺织业等传统支柱产业从业人数空前增加,清中期以后江南工业更为发达,从业人员也更加众多。根据传统工业从业人口增长这一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标准,分期估算明中后期到清末民初江南传统工业从业人数,说明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形成于明代中后期的嘉、万年间,此后到清末民初是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生产过程官府决定产品类别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制瓷官样入手,通过与大量的传世瓷器对比,在论证清代制瓷官样制度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古代制瓷官样的历史,进而论定官手工业和官样制度是造成封建社会后期工艺成就衰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鸡岭遗址窑址群是目前长江中游发现的屈家岭文化时期数量最多、形制最丰富、分布最为集中的窑址群。陶窑从形态特征看有圆形窑、长条形分室窑、长方形馒头窑三种类型,其中长条形分室窑似龙窑结构在长江流域是首次发现,为我国早期龙窑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窑址附近发现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架可能与窑址奠基或祭祀仪式有关。该窑址群时代为屈家岭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17.
"贡瓷"及与其相关的"官窑"制度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文物考古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贡瓷"制度开始于唐代,烧制优质"贡瓷"的"官窑"制度则始于晚唐或宋代。然而,近年来在湖南湘阴窑和南京发现的"太官"、"供奉"、"上府"铭瓷器标本证实,"贡瓷"制度最迟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湘阴窑址出土的刻有多种瓷业工人姓氏及"官"款的窑具资料可能还把中国烧制"贡瓷"的"官窑"制度开始的时间提前到南朝或隋代。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于自然灾害和军阀的剥削压迫,西北地区五省农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遭到严重破坏。抗战全面爆发后,被人忽视的西北地区遇到了开发的良契而获生机。水利的兴修,良种的推广,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果业等,使国统区农业经济得到发展。陕甘宁边区在日伪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中,自力更生开发农业,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明末清初时期被称为"转变期"或"过渡期",在制瓷技术、绘画风格、装饰纹样和器形品种等方面,此时的景德镇瓷器基本是民窑产品,与明代早中期没有大的风格变化,"转变"只是对民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用"转变期"或"过渡期"定位这段陶瓷发展史不够恰当,而用带有时间或时代概念的中性词汇来形容则更加合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