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晚唐五代瓜州都河水道变迁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都河即今疏勒河,古代又名之为籍端水,或者冥水,或者独利河,是唐代瓜州地区的农业主要灌溉河流,对瓜州地区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汉书》记载的氐置水和籍端水都注入一个湖泽,唐代冥水注入的大泽,实际上是由很多湖泊、沼泽形成的,而曲泽、兴湖泊、玉女泉都是大泽中比较有名的湖泊而已。都河为众流辅凑之意,也可能是集瓜州全州之力修筑而成的人工河流水道。独利河水可能是唯独受利于瓜州。  相似文献   

2.
海河水系以"清"为名的大清河其实只是相对于位居其南、其北著名浊流滹沱河与永定河而言的"清"河。历史时期,随着上游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大清河南系各河含沙量不断增高,干流段决徙逐渐频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对先秦以来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大清河南系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和总结了两千余年来水系格局变动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特点。大清河南系又是白洋淀湖群地表径流补给最大的水源,上述研究结论还将是理解和分析这一著名湖群演变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是 :1 .天然植被大多消失殆尽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3.土地沙漠化扩大 ;4.高山冰川雪线后退 ,冰雪储量减少 ;5.河流湖泊变化显著。一些河流河道流程减少、发生断流 ,有的湖泊湖面缩小、甚至消失 ;6.绿洲萎缩。总结其变化特征主要为 :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反映在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影响 ,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变化在历史时期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最为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趋剧烈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广泛深远 ,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威胁着其周边地区 ,尤其是其东部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之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环境演变整体研究、气候演变、水系变迁、植被破坏与保护意识、环境演变的原因、历史地理研究及日本学者对黑河流域的相关研究七个方面总结了以往学者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如资料的整理发掘工作相对滞后、跨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研究时段分布不均、中外学术交流仍显不足等遗憾。今后我们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团队协作,推动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5.
桂林城市水系人工渠坝的建设早有历史记载。例如,唐贞元十四年(798)筑伏波山河岸驳堤,宋代修朝宗渠,明代在桂林市区修建了一重要水利工程——虹桥坝。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武陵山区丹砂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产地不具体,到产区形成、迅速扩展及小有扩展的历史过程;产区数量从有明确记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1州,到唐宋增至7州,至元明清再增为8州;产区中心从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的今渝东南,至唐宋转移到今湘西地区再到明清又转移至今黔东北地区。武陵山区丹砂产地分布的历史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本区丹砂生产的历史进程。丹砂产地分布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丹砂资源的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和商贸,以及丹砂勘探和开采技术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成鹏 《黑龙江史志》2013,(19):45-45
北五湖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上起了重要的水柜作用,使运河保持畅通以达到漕粮北运,维系了明清京师的命脉。但是北五湖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亡。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的对历史时期北五湖的研究从历史地理角度略作其形成变迁的介绍和评述,并试图找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索该领域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陈林 《黑龙江史志》2013,(13):324-324
上海的出版业发展较早,但在沦陷时期(1937年11月——1945年8月)上海出版业却表现出与之前有所不同的特点:一是书籍的出版量越来越少;二是期刊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沦陷时期的这种变化对当时历史研究的表现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的分布变迁,是黑河流域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野马和野骆驼为例,探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分布变迁情况,分析了野马和野骆驼减少的环境背景: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的载畜量限制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另一方面环境变迁中的旱灾、暴风雪等自然灾害也会导致野生动物数量锐减.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农业税制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的农业税制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实行的农业税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一直实施到本世纪初.其后又在农(牧)业税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契税、屠宰税等.除此之外农民还要负担"三提五统"等费用.与此相并行的是统购统销所带来的面向农民的隐性税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的现实,中央首先取消了统购统销制度,并在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先是取消了农业税以外的额外负担,然后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并最终于2005年底彻底废止了实施近半个世纪的<农业税条例>.  相似文献   

12.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多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国家建设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获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建设目标;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立足于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3.
地方税制是国家税收制度的组成部分 ,国家进行税制调整常引起地方税制的变化 ,税制调整又与财政体制的变化相关联。由于地方税制是以中央与地方分财权为前提 ,因此确立什么样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直接决定着地方税制是否存在 ,以及地方税制的存在形式。财政体制发生变化 ,地方税制必然随之变化 ,税制调整和财政体制调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文章在回顾与总结我国税收制度发展和改革历程的基础上 ,探讨了地方税制产生和发展以及运行的一般规律 ,并对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 ,使地方税收活动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4.
石庆环 《史学月刊》2007,2(7):70-76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以文官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契机,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经济地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朝着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阶层的方向发展。首先,从"政治附庸"发展到"行政主管",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发生转换,其政治势力得以迅速膨胀;其次,从收入菲薄到待遇优厚,文官群体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再次,从"官本位"发展到"权本位",文官群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官僚特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开始蜕变为一个有人格缺失的群体;最后,从声名狼藉到公众认可,文官群体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形成了真正的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15.
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时代剧变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一批中国学者对历史演进阐发了深刻而新鲜的理论。龚自珍、魏源预见到"乱将不远",对公羊"三世说"进行革命性改造,提出新的命题;其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构建了宣传变法维新的历史观;至19世纪末年,以严复为代表,结合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局,传播了西方近代进化论,中国民气为之一变。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  相似文献   

17.
论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周边外交历来在其整个外交战略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改善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的、稳定的周边环境 ,这是中国历届政府力图实现的基本外交目标。大体来讲 ,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受到国际格局变迁、中国对外战略调整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的影响与制约 ,这同时也和中国决策者的主观认识和世界战略思想发展变化有关 ,大致以 1 0年为期呈现阶段性的变化。本文主要探讨了 50年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阶段变化 ,剖析其基本内容 ,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论建立美术地理学之下的历史美术地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原因,与美术历史同样对揭示美术规律起重要作用的美术地理学至今尚未及时建立起来,因而目前在美术地理学之下首先确立历史美术地理学学科概念,并进行学科之下的实际研究,从而促进美术地理学的建立与完善,不但极为迫切而且切实可行。本文就历史美术地理学在美术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意义与地位、历史美术地理学的学科概念与性质、目的与任务、内容与时间断限、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学科建立的学术基础与先期成果,以及进行历史美术地理研究的相关问题等诸方面作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灞河是西安市东部渭河支流,古都长安重要的天然屏障。灞河河道历史变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是西安历史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研究了灞河中下游河道的历史演变和环境影响,认为毛西村以上灞河中游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河道下切、西移,通过研究灞河右岸阶地,计算出了灞河中游河道自形成以来的西移、下切量。中游河道变迁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白鹿原原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严重。毛西村以下的下游河道秦汉以来河道位置比较稳定,文章提出汉代灞桥在段家村、下水腰村一带,汉代漕渠在解放村附近与灞河相交。历史上灞河下游河道变迁主要表现为河床淤积抬高,隋初至元代淤积量为2米左右,元代至清代淤积量为2.68米。河道淤积影响下游桥梁、渠道安全,沿河洪水灾害威胁严重。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历史上伴随蓝田县人口快速增加,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有"三阶段"说,也有"四阶段"说。如《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发表的赵凌云、张连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以下简称"赵张文")一文就持"三阶段"说。他们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8年间形成和发生作用的发展观为第一代发展观,其特征被概括为经济增长导向型;改革开放以后直至1994年这一阶段为第二代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