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龙威 《旅游纵览》2022,(17):46-4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乡村休闲旅游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倾向于健康游、休闲游、绿色游。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罗店镇开始进一步对宿鸭湖进行沿湖生态建设和休闲渔业与休闲农业的旅游开发。本文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对宿鸭湖湖泊旅游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宿鸭湖湖泊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河南宿鸭湖湖泊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自然环境、气候变化,坝子湖泊的水源开发与利用,喀斯特地貌区广布,坝区农业,地下河湖的影响等是云南高原湖泊干涸的主要动因机制,加强云南高原湖泊保护与恢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泸沽湖旅游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区,其旅游环境的开发对当地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繁荣,以及人文环境的延续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旅游风景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泸沽湖旅游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旅游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状,发现泸沽湖旅游区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泸沽湖旅游区环境优化管理策略:增强泸沽湖风景区旅游环境综合治理;多渠道筹集湖泊保护治理资金;进行旅游线路调整,实现游客分流。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地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亚菲 《人文地理》1988,3(1):47-51
本文探讨了我国旅游资源的地域特征和我国自然地理地域差异的关系,认为在研究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旅游的地域分异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旅游区划是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途径之一,提出旅游区位是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论证的主要依据,并探论了我国旅游区位、旅游环境的地域性、认为我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复杂性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存在很大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5.
孙勇_ 《丝绸之路》2012,(10):47-49
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是旅游景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可挖掘的经济潜力巨大。本文从固原六盘山旅游区旅游纪念品市场调查分析人手,对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六盘山旅游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旅游下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探讨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问题做了理论上的探讨 ,并在对其进行量化确定上做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对其量化过程中要进行环境背景值、基线值的现状评价分析 ,各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分析 ,累积效应分析 ,风险评价分析和旅游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适度分析 ,通过各阶段对旅游环境容量的校正 ,最后认为旅游规划的环境容量应是帕累托最适环境容量 ,这才是保证旅游区最佳持续发展的依据 ,其表示为Cg=(1-L)RkAuRA 5i=1 Ci i。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博斯腾湖是新疆现存最大的湖泊,其巨大的水体景观与周围荒漠、戈壁景观形成巨大反差,是干旱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本文从旅游业空间结构和市场竞争角度,对博斯腾湖旅游开发作了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博斯腾湖旅游开发的近期市场定位应是度假为主、观光为辅的地区级旅游地;②对于新疆内的市场,重点开发2-4日游;对于新疆外的市场,应把博斯腾湖作为一个结点,纳入到南疆旅游区以及整个新疆的旅游路线中。  相似文献   

8.
丽江旅游业是香格里拉旅游生态旅游区发展的核心,在香格里拉生态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而近年来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文化产品,构建旅游文化品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推动,本文从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分析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旅游区划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进行旅游区划时,要考虑到: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措施的相对一致性、自然地域与行政区划的相对完整性、旅游中心地与旅游活动完整性、主导因素分析(相似性)与综合分析(差异性)相结合等。根据旅游区划的目的和原则,依据河南省的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资源的优势,以根文化为主将河南省划分为6个分区,即:沿黄(三点一线)重点旅游区、豫北旅游区、以楚文化为主的豫西旅游区、以商文化为主的豫东旅游区、以茶文化为主的豫南旅游区、以三国文化为主的豫中旅游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旅游业已经由单纯的资源开发模式逐渐演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与市场互动的发展模式,客源市场的定位与开发关系整个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各项旅游工作的重点之一。该文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为例,通过游客抽样调查,分析旅游产品在自然景观、历史文脉等方面与客源市场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沙坡头旅游区的目标市场和促销措施。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众多游客纷纷涌向西藏,极大地推动了青藏高原的旅游业发展。而青藏高原的高海拔既是旅游业发展的独特之处,也是青藏高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高海拔自然环境的极大差异和人类对不同海拔高度的不同生理反应以及不同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从而导致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地貌区域游客的生理反应、接受的服务程度以及旅游环境容量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海拔在2000—3000m为高原旅游游客的生理适应区,并得出西宁—兰州区和昆明区是高原旅游的最佳适应区;而3000—5000m为青藏高原的常规旅游区,>5000m则为青藏高原的特殊旅游区。从而提出青藏高原“渐进阶梯式”旅游模式的架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滇池南缘的柴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小尺度范围内复原明清以来柴河三角洲乡村聚落的发展、分布,并进一步揭示明清以降在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滇池流域的人地互动。研究发现,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柴河三角洲在滇池水利开发、三角洲营田技术的运用以及南岸入滇河流自然沉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迅速沉积,最终形成于18世纪。聚落随着三角洲的沉积不断向滇池岸边拓展。受到土地开发过程和土壤肥力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分布的密度则从三角洲上部到底端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3.
红色旅游产品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尹晓颖  朱竑  甘萌雨 《人文地理》2005,20(2):34-37,76
红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并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类型,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相对于其它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更多是以参观游览红色景观为主要内容,以接受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它具有游客市场较为固定,以公费旅游为主,产品捆绑式销售等特点。借助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综合化,走政府主导加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是目前国内已经成功开发的主要红色旅游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境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理测试量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实验,归纳,演绎推理,行为意象图,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从游客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文化行为切入,研究中国热点城市日韩、北美、东南亚、欧洲客源市场游客的行为规律及其制约因素,构建主要群体入境游客的旅游行为模式,发现了入境外国游客旅游选择偏好、时空动态规律;探讨旅游决策的主导模式、范式和影响决策的可控因素;研究"文化边际域"中的跨文化冲突特征和旅游认知预期衰减效应模式;揭示了旅游意愿评价、旅游感知评价数量模型和四种不同群体游客文化交互模式。并提出了适应外国游客旅游行为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PPT战略与背包旅游——以滇西北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璇 《人文地理》2006,21(3):62-66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云南省作为我国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其贫困地区的分布与旅游资源的分布基本一致,是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与经济极度贫困对照鲜明的代表性地区。笔者根据在滇西北高原上逾期一个月的背包和徒步旅游的实地调研,以虎跳峡徒步旅游路线为案例,指出通过背包旅游对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实施PPT战略,是适合贫困人口发展与创建和谐社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张阳生  姚春丽 《人文地理》2005,20(2):114-118
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及社会经济地位和作用,综合分析了其社会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居民社会调控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风景名胜区优化城镇及乡村居民点体系、加强经营管理、健全社会组织、分区分类实施居民社会调控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从而为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调控以及景源保护与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旅游地感知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与介绍。研究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分为四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研究特点。研究还对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方法按时间顺序进行了综述。研究将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切入视角分为心理行为视角和时空差异视角两个角度,分析了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旅游地感知研究的研究重点与思路。研究还对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的主要领域进行了总结,研究分析了国外旅游地研究主要使用的影响因素,指出目前影响因子研究的关键在于因子的约简和总结。研究还从旅游者和旅游地的角度分别分析了旅游者相关要素以及旅游地相关因素对于旅游地感知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国外旅游地感知研究中感知对于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链条,并且提出国外旅游地感知应用研究主要被运用在旅游地定位与营销领域。最后,研究对于国外旅游地研究的动向作出了全面的观察,并且结合在国内研究的适用性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瑾  马耀峰 《人文地理》2008,23(5):108-111
为了促进意象图在旅游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分析了旅游行为意象图的相关概念,探讨了不同旅游时段的旅游行为意象图的形成过程;总结了旅游行为意象图的个性与共性,动态性与主观性、不完整性与不确定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并以西安市旅游意象为实例,分析了旅游行为意象图构成要素和认知内容,认为旅游行为意象图对旅游行为的发生、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规划和旅游行为空间的合理表达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地理学角度看,湖泊都有自然沼泽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可以加剧或者减缓这种趋势。杭州西湖就是由于人们古往今来的长期良性开发,才得以保存至今而且成为著名风景胜地的。在阐明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本文分析评价了近20余年来人们对此湖的开发行为,结论是:良性和非良性开发都在持续。这一结论对国内许多同类湖泊而言具有一定普遍性或代表性。  相似文献   

20.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翁钢民  李胜芬 《人文地理》2009,24(1):114-118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环境管理的粗放型及短期化倾向,导致旅游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使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作为描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系统能够承受旅游活动强度的量值,旅游环境承载力既是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又是判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深入分析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基本路径: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以及完善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的配套机制,这为控制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拓展旅游环境承载力提供了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