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乃“文物之邦,人文荟萃之地”,这是清代初叶,人们对浙江的赞誉.文物之邦也就是文化之邦,文化发达的地方,实际也是对浙江历史发展的总概括,对浙江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总评价.因为当时的浙江,确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到顶峰的一种典型地区.当时的浙江是现代浙江的昨天.弄清“文物之邦”因何而云然,对研究中国的昨天与关注浙江明天的人,都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编者后记     
今年6月份,我们在江苏张家港市组织“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浙江“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委派了丁锡贤 周琦、许尚枢和任林豪4位同志前来出席.  相似文献   

3.
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劳动、生活在浙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到了新石器时代,浙江经历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良渚文化等几个年代上基本衔接的发展阶段.浙江于越立国之前自然和社会环境,为浙江地方文化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当时的文化形式主要有浙江先民口头创作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4.
宁波师范学院与宁波大学两家学报编辑部于1990年11月初联合举办首次浙东文化研讨会.学者、专家100多人参加会议,递交论文30多篇,有20位代表在会上发言,对浙东地区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作了认真的探讨.宁波师院院长朱彰年陈述了历代浙东名流学者之后,指出浙东堪为“文物之邦”,仅宁波地区就有文物1230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0处,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的有:河姆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我国最古老藏书楼“天一阁、北宋木结构建筑“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及唐代水利工程“它山堰”等.显示出浙东文化源远流长.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杨太辛说:浙东文化是浙江文化的重心,高举浙东文化的大(?),不仅在国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际上也会有很大影响,宁波博物馆副研究员林士民在《论浙东的制陶文化》中指出:河姆渡陶器文化是浙东制陶文化的先躯.”夹炭黑陶”是浙东滨海地区  相似文献   

5.
位于南中国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晚期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传播、影响等现象,这一现象在玉器中尤为明显。大致传播方向是从今浙江东部滨海地区向西传播,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滨海地区的古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陆地区的文化发展相比.它有其自身特点:(1)运输方便,物产丰富.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因此,滨海地区的文化发展,一直比较领先,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滨海地区比较早地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使滨海古文化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外来文化色彩.(3)滨海地区虽屡经战火洗劫,但是历代战争的焦点还是在中原地区,相对安定的生活,对文学、艺术以及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从6月5日开始,历时四天的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今天下午即将闭幕.召开这种形式和性质的学术性会议——即汇集滨海各地的有关专家学者.全方位的、多学科的探讨滨海地区古文化的学术会议,在我国应该说还是第一次.根据代表们的反映,这次会议开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参加这次大会的代表有84人,代表们分别来自辽宁、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市.除山东、台湾之外.中国沿海各省市都有代表参加.代表中有一部分是国内颇具名望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方而的学术带头人,有许多年有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有一批在各地从事某项具体业务工作.有相当丰富实际经验的基层干部.这些同志们坐在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课题,这对于推动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促进这一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下面我想谈两个问题,首先谈一下召开这次会议的缘起.亦即召开这次会议的原因和目的;其次就个人的认识,谈谈这次会议的收获.  相似文献   

8.
蒋乐平 《南方文物》2012,(2):86-97,81
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版图中,钱塘江所在的浙江归属长江三角洲,这也影响到史前社会的认识领域.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其著名的文化区系“六大板块”划分中,浙江属于“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地区”.这一概念的地域内涵是以太湖为中心的苏浙沪,文化内涵则试图以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为纲鉴,钱塘江以南的河姆渡文化以模糊的方式与马家浜文化捆绑在一起.这种模糊方式的选择,与近现代人文地理有关,与二三千年前的吴越“同俗”有关,与史前时期钱塘江南北考古学文化的共性因素有关,当然,也与考古资料的时代局限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乐清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一座山清水秀而又充满历史情趣的旅游城市,素有“旅游胜地”、 “鱼米之乡”之 称。乐清建县于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相传周灵王太子晋御鹤来此垒台吹箫而得名, 被南柬开科状元王十朋称为“子晋江山”。乐清历史轨迹长远,文化积淀深厚,商贸气息浓郁,旅游资源丰富,是国 内少有的山水景观与滨海风光相映,文化品位与经济发展齐驱,集“山、水、经、文”为一体别具一格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浙江省社科院和省社科联,向国家社科规划办申报的“中国方志馆研究”课题,入选“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并获经费资助。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各种类型的方志馆是展示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定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方志馆建设方兴未艾,但相应理论研究却较为薄弱。为填补这个空白,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依托省社科院和新成立的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结合浙江省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浙江方志馆”的筹建工作,组织力量开展了“中国方志馆”课题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他还欣然同意担任课题组顾问,并给予了一系列精心指导。  相似文献   

11.
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史前文化的一头一尾,遗存非常丰富,被誉为浙江史前文化的“两朵花”,亦有人称之为浙江史前文化的“双璧”。  相似文献   

12.
景区边线     
2007国际旅游小姐浙江赛区佳丽亮相以“汇聚时尚经典,演绎品质生活”为主题,以最具发展力和生命力的旅游产业为依托, 2007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浙江赛区总决赛4月1日在杭州举行。2007国际旅游小姐中国浙江赛区总决赛由2004-2008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执委会、浙江省旅游协会和青年时报联合主办,杭州远大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策划承办。大赛组织者本着“强  相似文献   

13.
一、序言金代,现在的苏联滨海地区是被称为“内地”的上京路的一部分,是辽阔的金朝领土中最北的地方.至今在滨海地区还遗留着许多金代城址.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Φ·Φ·谢布调查了滨海地区的古城.布谢指出:古城分布从中国东北的一部分地区到日本海一侧的奥耳加附近,乌苏里江流域、特别是现在的乌苏里斯克一带尤为集中,奥耳加以北没有古城.A·Π·奥克拉德尼科夫在《滨海地区遥远的过去(以下简称《滨海过去》)一书中指出:在日本海一侧,古城址最北到  相似文献   

14.
丹阳,地处苏锡常和宁镇扬之间,是太湖地区与宁镇地区的交接部.历史上曾先后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青铜时代湖熟文化影响范围的边缘.数千年来,多种历史文化的交融、孕育丹阳文物遗存相当丰富,素有“江南文物之邦”美称,不愧为我国东南滨海地区的文化古城.在现今众多的文物遗存中,最负盛名的就推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东南滨海地区一颗明珠.一、齐梁陵墓丹阳是南朝齐梁(479—556)两代帝王的故里,齐太祖高皇帝肖道成是梁武帝肖衍的族伯,“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晋元康元年,惠帝分东海郡为兰陵,故复为兰陵郡人.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2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及浙江日本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召开。会议收到论文50余篇,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日本等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第5届宁波“海上丝绸  相似文献   

16.
我国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梁保尔 《旅游科学》2006,20(3):43-46
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旅游产品。本文分析了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针对产品深度开发的瓶颈问题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宁德市滨海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文化的滨海蓝色生态文化旅游带。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因此,挖掘宁德市海洋文化内涵,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对于提高宁德海洋旅游竞争力,着力构建宁德滨海旅游胜地,实现宁德海洋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福建省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滨海旅游业已成为宁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海洋主导产业之一,宁德市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具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8.
美术在“东南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是“东南文化”的一大特色。翻开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在数以万计的人名中,江苏与浙江的最多,其次是四川、广东、福建、山东、安徽、江西、湖南,而其它地区的画人极少。粗略统计,东南地区的画人占全国画人的70%左右。  相似文献   

19.
越民族作为一个古代民族,经历史沧桑,在春秋战国时与夏、商、周、楚诸民族,以及部分蛮、夷、戎、狄融合而形成为华夏民族,最后于西汉时发展,转化为汉民族,而消失于历史舞台,但是,其风俗文化,却转化嬗变为中国风俗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汉族风俗文化中别具一格的江浙风俗文化.早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分布在从江苏、浙江到两广乃至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处于“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理位置的优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文化自原始社会瓦解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一直到封建清王朝的灭亡,共约经历了近四千年.这四千年的文化发展,可称之为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古文化发展时期”.这四千年的文化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最重大的变化,莫过于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近一个世纪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恰在中国阶级社会古文化的四千年的中间,即前二千年与后二千年的中间,是前二千年向后二千年大转变的时期.这是中国古文化史上的最重大的转变时期.如何正确认识这个大转变是秦汉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整个中国古文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本文试就这一根本问题,略陈管见,自然多有谬误,愿闻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