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炳灵寺上寺洞是炳灵寺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窟龛13个,塑像龙尊和大量壁画。本文对13个窟龛的种种情况一一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2.
炳灵寺石窟加固工程启动于1997年9月29日 ,工期两年。主要对重点洞窟169窟及窟外崖面进行了全面加固 ,并通过原地疏导的方法安装排水管290米 ,使石窟长期存在的沙石坠落及渗水问题得到了解决。文章回顾了工程的整个过程 ,并对其重大意义和不足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炳灵寺石窟中保存着自西秦以来的佛教壁画有一千多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藏传佛教兴起后重绘的,占80%以上。佛教壁画是将佛教经典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宣传佛教思想。常见的壁画有:说法图、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千佛、供  相似文献   

4.
炳灵寺石窟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始于1951年冯国瑞的初步考察,次年又组织勘察团进行了第一次正式勘察。通过对照现存窟龛与早期考察成果(包括报告、老照片等),可以重新确认冯国瑞首次调查炳灵寺石窟的路线,即在崖面底部从南向北行至大佛南侧后,再到对岸以望远镜观察崖壁中部无法到达的窟龛。《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也按照他考察路线的顺序依次记录了所观察到的窟龛遗迹,其中许多现已不存。例如,武德二年题记当时很可能在靠近大佛南侧的洞窟中;永康四年题记也并非冯国瑞错认,其位置可能不在第169窟中。1952年,考察团再次来到炳灵寺,攀登了除第169窟和第172窟外的所有洞窟,补充了测绘图、照片等宝贵资料。70年前冯国瑞参与的这两次考察将学术界的目光投向炳灵寺石窟,如今更需要对当时的考察记录进行充分讨论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位于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必经之地、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甘肃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216个,石雕、泥雕佛像800余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浮雕佛塔56座,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6.
炳灵寺侧的黄河上是否有路、有桥、有渡口,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北朝以来,下至唐、宋、明、清各代的有关记载的梳理分析,说明这里除了进出炳灵寺的崎岖山间小道外,是没有道路、渡口的,也是没有桥梁的。也就是说古河州地区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即著名的河州经凤林关至鄯州道,隋炀帝西巡时渡河的临津关至西平道,刘元鼎入蕃的兰州-龙支-鄯州道以及吕温入蕃时经由的左南桥道,都没有经过这里。最后集中举证说明,宋人记载中所谓的"炳灵寺桥",就是当时河州地区唯一的河桥安乡关下的浮桥。  相似文献   

7.
炳灵寺第13龛造像保存完整,雕刻精细,造型独特。龛内仅石雕一尊像,造像特征在石窟中比较少见,没有榜题,因此,对此造像的辨识比较困难。关于此尊像,之前有关专家学者有所涉猎,但没有专门考证。本文通过比照敦煌及四川地区石窟中的番禾瑞像,对炳灵寺第13龛造像作一辨识。  相似文献   

8.
在2002年9月23-25日举办的“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学对炳灵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同时也对其他石窟如麦积山、克孜尔石窟等与炳灵寺的关系有所涉猎。我曾多次去炳灵寺考察,因此就此次会议上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曹学文  唐正宪 《丝绸之路》2011,(20):105-107
1967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后,炳灵寺附近黄河河床迅速抬升,形成了黄河泥沙倒灌;夏、秋季节,山洪所携带的泥沙在炳灵寺石窟前的大寺沟内大量淤积。据初步测算,目前所淤积的泥沙高程超过警戒线的16米,约有70万立方米,极大地威胁着炳灵寺石窟的安全。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观测的数据和炳灵寺石窟周边环境现状和水文资料的研究,提出对炳灵寺石窟泥沙淤积的治理方案,以供将来清淤排沙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玲秀 《丝绸之路》2011,(24):26-27
关羽是三国时的蜀汉名将,死后受民间和历代朝廷尊崇褒封,逐渐位居神列,后被佛、道二教分别吸收。在炳灵寺明清时期的佛教壁画中,共出现了四组关公与其二侍从关平、周仓为题材的画像及一帧关公三尊唐卡。本文试从关公题材的造型特征及其与窟内其他绘画题材的组合关系等入手,分析炳灵寺在大兴藏传佛教的同时也融合和吸收了民间道教、民间神祗中的信仰元素,形成佛、道、儒三教交融合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佛教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泾川《南石窟寺碑》碑文作了释读校录,并讨论了南石窟寺的造窟背景及北魏时期陇东地区的佛教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丁万华  黄平 《丝绸之路》2009,(18):20-22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简称,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流行的经典之一。它在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译本,其中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华经》最受欢迎。《法华经》认为大乘是佛教的惟一法门,强调众生通过自己的觉悟而获得佛性,并指出了许多方便法门,任何人只要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就可能成佛。因此,《法华经》得到了广泛传播,具体体现为以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为题材的作品在石窟中普遍出现。炳灵寺石窟第169窟、184窟有释迦、多宝题材壁画,第2窟、125窟、126窟、128窟、132窟、144窟有北魏时期释迦、多宝题材的石雕造像。  相似文献   

13.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40公里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内,1961年6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单位。  相似文献   

14.
他维宏 《丝绸之路》2014,(12):35-36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首次“法难”,规模庞大,影响深远。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毁佛运动中,炳灵寺石窟中西秦时期所开凿的洞窟却保存完好,至今还未发现有被破坏的痕迹。此中原因,史语不详,本文拟对此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5.
大凡美景总是藏在深山,不易被人发现。甘肃永靖炳灵寺就是如此。此地虽然离兰州不远。可兰州人却没有真正发现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炳灵寺,除了悠久的石窟文化外,还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本文从花儿、佛教祭祀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嘛呢与嘛呢经等方面对炳灵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相似文献   

18.
洞沟区是炳灵寺石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但长期以来,对其重视程度和保护开发均不够。本文 将1999年夏天所作的一次调查资料公布于世,以期引 起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位于甘肃永靖县境内的黄河三峡———寺沟峡、刘家峡和盐锅峡,是黄河流域名的风景名胜区。其中盐锅峡以世界最大的巨型恐龙足印化石群遗迹出名,刘家峡以“黄河明珠”之称的刘家峡水电站而名扬天下,寺沟峡则以拥有与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齐名的炳灵寺石窟而闻名世界。  相似文献   

20.
《大明诏旨》碑现存曲阳北岳庙洪武碑楼内,按碑文所示,该碑立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但从其碑首的形制和纹饰看,应为唐碑改刻而成,作者分析认为其可能原为唐太宗祀北岳庙的祭文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