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伟 《四川文物》2022,(4):49-57
盘龙城遗址从普通据点发展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到最后废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在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的进退过程。盘龙城随二里头文化的进入而兴起,并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二里头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在此交汇的文化背景而开始在江汉地区确立起较为特殊的地位,进而为之后的崛起奠定基础。二里冈文化的进入使盘龙城发展成为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等级最高的中心城市,并以此为据点形成了在该区域强势扩张的局面。其中,在江汉平原东部、赣鄱地区和洞庭湖东部地区,中原文化的进入表现为文化势力的主导地位和多层级聚落体系的设置,而在江汉平原西部及洞庭湖西部地区,中原文化的进入则表现为直接或间接的文化接触。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的经营重心显示出区域的差异性,这从侧面反映出资源获取是其向南扩张的重要动机。至中商偏晚阶段,盘龙城遗址遭到废弃,中原文化向北撤出,江汉平原及周边地区地方青铜文化随后兴起并发展,但两地间的文化联系并未断绝。  相似文献   

2.
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夏商时期中原地区与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文化因素的分析,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认为中原文化自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时对南方大力扩张,至二里岗文化时期发展到顶峰,在殷墟文化一期阶段后退缩。作者提出,中原力量的南进与中原青铜器铸造量在峰值上完全不一致,为众多学者所强调的商人南进掠铜论的观点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地点可分为九个区。分析这些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及分区可知二里头文化南传的路线和时间,而传播方式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有所区别。二里头文化的南传开启了南方地区古代文化宏观上伴随中原地区文化变迁的新阶段,南方地区也以此纳入了以中原地区为主体的历史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的考古学反映.二里头文化一期集中分布于嵩山周围一带,二期始进抵驻马店-南阳一线.所谓"新砦期"早段实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的遗存,晚段应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二里头文化一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夏文化.  相似文献   

5.
刘俊男 《中原文物》2013,(1):23-39,62
屈家岭、石家河、后石家河文化的年代分别为3600B.C.~2800B.C.、3000B.C.~2300B.C.、2400B.C.~1900B.C.。屈家岭文化曾领先周边文化数百年,之后的石家河文化向北扩张至河南漯河郝家台一带,对王湾三期文化前期有较大的影响。后石家河文化主要来源于石家河文化地区,并使王湾三期后期文化与之渐趋一致。二里头文化是在王湾三期后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终极来源当在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文化在豫中西地区形成后又反过来向南扩张至长江中游文化区。  相似文献   

6.
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考古层位学、年代学研究,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的使用年代大致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或其较早阶段.由二里头文化南向分布态势可知,这时期该城址正处于夏王朝统治区的南部边缘.结合中原与南方文化之间悠久的碰撞、冲突与征服关系的历史,推断蒲城店城址当是以政治军事目的出发建立的重要设施,即很可能是夏王朝在其当时的南土营建的军事重镇.  相似文献   

7.
200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对济源市轵城镇新峡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一批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和少量的二里岗文化遗存.新峡遗址毗邻轵关陉古道,分布地理位置、总体文化特征和文化因素构成为研究豫北夏商时期诸考古遗存的性质、中原与晋南地区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江汉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拓古 《江汉考古》2002,(1):86-87
《江汉考古》2001年第3期发表了钟祥乱葬岗遗址发掘简报,发掘所见二里头化时期遗迹、遗物虽然并不丰富,但对于全面认识江汉地区二里头时期化格局,却是一批难得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洪山、汉水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探讨了商时期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历程。其中在江汉地区东部,中原文化的影响从二里冈下层一期开始,二里冈下层二期至二里冈上层一期达到顶峰;而至洹北花园庄阶段,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步弱化,并于殷墟一、二期向北消退。在江汉地区西部,中原文化的影响大致始于同一阶段,并持续到二里冈上层一、二期;但至殷墟一期前后,中原文化的影响也逐步消失。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两区域相异的文化发展格局,以及背后可能暗含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0.
以近年来河北邯郸地区考古发掘的漳河型下七垣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文化特征;通过比对典型器物,对该文化遗存进行分期梳理,并将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归纳出典型器物演变规律,同时对文化遗存中的各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以二里头文化为标尺,探讨了该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至早商文化一期。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理上泛指黄河中下游的交汇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史称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之"中",不仅是因为它们相对于早期华夏族群天下认知中的地理位置居中,而且也是指其在地理、气候、生物、环境与文化的交汇互动中所体现的多样性,多维性与适中性.中原地区在早期中国乃至东亚大地的文化互动中一直扮演着枢纽性角色.在早期中国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庙底沟化(华化)"与"二里头化(夏化)"均具有中原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形成与扩张是早期华夏传统形成过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整合与布局,"庙底沟化"被看作是最早的"华化";二里头文化被学术界普遍视为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文化,"二里头化"也可视为是"夏化"——经过"华化"之后的"夏化",早期中华文明的内核"华夏"至此显然已经成熟,框架结构已初步确立.充分证明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会发生了两次重大变迁:第一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早段郑州商城控制了中原腹地东部,二里头都邑失去中原腹地主导地位;第二次是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偃师商城取代二里头都邑主导洛阳盆地,二里岗文化的精英舍弃了二里头都邑。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从二里头都邑转移到郑州商城的重大事件,不是二里头文化精英阶层的迁都,而是下七垣文化(漳河型文化为主体)的精英阶层主导了"改朝换代",并与文献上夏、商王朝的更替最为拟合。  相似文献   

13.
“老牛坡类型远古文化”遗存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主体属于客省庄文化的范畴,在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时,这类遗存受到了二里头文化和东下冯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7年,为配合息邢高速的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正阳铁佛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4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64座、灰沟8条、水井4眼、陶窑1座,出土有陶器、瓷器、石器、铁器等,其中以二里头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次考古发掘的成果为二里头文化杨庄类型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以及二里头文化的南进路线等问题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15.
二里头遗址存在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因素。二里头文化一期中的东方因素,主要属于海岱龙山文化,它们在二里头遗址的大量出现与后羿、寒浞代夏的史实相关。二里头文化二期以后的东方因素,均来自岳石文化。这些因素的存在,表明有夏一代,中原与东方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6.
尚友萍 《文物春秋》2011,(1):3-12,31
本文针对王立新先生《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以早商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形成为例》所主张的主要观点,诸如对滞后期文化性质的总结,滞后期存在的合理性,早商文化概念的内涵,以及滞后期与早商期的排序关系等,提出了商榷意见,并得出结论:二里头夏城内的四期偏早阶段与二里头夏城外的二里头四期文化总称二里头四期文化,是名实相符的二里头四期文化,时间在夏纪年范围内,是晚夏文化;原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阶段是进入商纪年的夏遗民文化,性质上已不属于二里头四期文化;二里冈下层与偃师商城早段同属早商文化,但前者出现的时间比后者略早。  相似文献   

17.
中台子遗址地处鄂西北与四川、陕西的交汇地带。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周文化以及唐代遗存,其新石器时期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发展成具有一种区域文化特征的地方文化。其周文化面貌属于楚文化范畴,文化因素乃承袭中原周文化风格发展而来。鄂西北地区是楚文化早期形成的重要区域,随着楚文化势力的不断增强,逐渐向南扩张形成了典型的楚文化。中台子遗址出土的陶豆柄上君市陶文,很有可能是楚国封君官市上的一件流通商品,对于探讨楚国官市职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夏文化的礼器探讨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前墓葬中常以觚爵。备作为随葬品,而且多成套出现。邹衡先生说:“触、爵(益与触、爵、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①。二里头文化的陶、铜出现在第四期,又是来自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并且是大汶口文化及海岱龙山文化陶器的嫡系后裔。笔者曾根据这个事实,推断出先商文化来自东夷,并认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已经进入商代,夏、商文化的分际就在三四之间③。在传统上几乎已成定论的一种说法,认为夏族是华夏族的主体,属于中原部族,居住在黄河中游。它与黄河下游的东夷和江汉一带的苗蛮并为上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二里头文化区内发现的铜铃及陶铃,对铃在二里头文化中所蕴涵的社会性质进行分析。铜铃出土于高等级墓葬中,而陶铃见于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及二里头文化控制下的珍稀资源供应点。从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开始,随着二里头人群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军事扩张,陶铃开始出现在二里头之外的遗址中。二里头文化二期晚段之后,铜铃和陶铃在器形及分布区域上表现出了较大的特殊性,结合铜铃与陶铃的出土背景,我们认为使用铃的二里头高等级贵族不仅具备政治和军事职能,在以高等级手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职能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由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成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 ,而分布在豫东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和属于淮夷的涂山氏文化遗存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考古资料证明 ,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已经分布到了豫东 ,并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过强烈的影响 ,这一事实正好为“禹娶涂山”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的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