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季宇 《华夏考古》2021,(2):95-104,110
本文通过梳理方志、文集等材料,结合城址实例,对明代城市中的谯楼与钟鼓楼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谯楼与钟鼓楼并非前后延续的关系,而是各有源流,两者在府州县城和卫所城中有不同的组合形式,功能与空间意象也互有异同.  相似文献   

2.
金元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城市行政管理发生重要变革的时期,其重要特点在于对不同等级的治所城市实行专门行政管理。元代则省并了州府治所城市司候司,保留了两都警巡院、路府治所城市录事司。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则拥有103个录事司管理100个城市。本文考察了录事司建置演变、行政职能、废弃过程及103个录事司建置的具体路府治所。  相似文献   

3.
封磊 《近代史研究》2023,(4):132-143
全球史视野下,近代中国的时间使用经历了标准化、全球化的转型,为城市提供公共时间测报装置的钟鼓楼,也经历从被动接受西式钟楼到主动装设标准钟的嬗变。晚清时期西式钟楼的营建,多是西方时间文化产品和电报通讯技术输出的结果;而民国时期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标准钟,则是融入全球化潮流后的自觉适应和自主选择。论析全球化进程中时间使用的共同特征与近代中国的特殊现象,不仅是一项能够将全球史与国别史结合的微观史研究,也是透视近代中国如何融入全球互联、互通及互动的时空秩序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古代县级以上的城镇基本上都建有钟鼓楼和玉皇阁这两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建筑物。玉皇阁是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场所,称为道观,所以大多修建在楼台之上。而钟鼓楼往往建筑在城镇坊市(街区)的中心位置,上置大钟和大鼓,平时有“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故亦被称作“谯楼”。当发生保卫城池的战斗时,  相似文献   

5.
元代河西地区行政建置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西夏行省、宣慰司、宣抚司、提刑按察司迭相交替时期,安西王相府与陕西行省兼领时期,甘州行省与宁夏行省分立、合并时期.河西地区元代行政建置较西夏时期最大变化为安西王忙哥剌白海行邸与甘州先后成为河西地区东、西部新崛起军政中心,且甘肃行省治所由中兴府徙置甘州.甘肃行省典型特征是军事色彩十分...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5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天宁寺钟鼓楼遗址进行了考古试掘,共清理出三组建筑基址,分别是钟楼、鼓楼和东配殿基址,建筑时代初步判定为清代。  相似文献   

7.
话说钟鼓楼     
北京是个古老的城市,它的建筑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当你路过北京城的什刹海风景区时,透过岸边的翠柳垂杨,眺望那巍然耸立的钟鼓楼,会感到无比的自豪。 这壮观的钟鼓楼不仅建造独特,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旅居元大都,在他的《游记》中记载:钟楼上悬挂有大钟,每天晚上撞钟定更,是为入夜。此后,人们就不许再出家门了,治安秩序很好,钟、鼓二楼附近的居民,更与该楼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一九七六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笔者对陕西省淳化县城进行了考古调查。该城于宋淳化四年升县,构筑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小区内。西、北两面枕山,东侧临河,一条南北大街贯通城内,衙署、庙学等重要建置沿大街次第分布。如此的选址和格局,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带的地方城址似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9.
杜平 《文物春秋》2009,(1):73-74
元至元二十四年龙兴寺东律院洪辩大师德公舍利塔铭刻石现存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为元代早期之物,是研究隆兴寺的建置沿革和历代名僧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其做了介绍和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1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苗族聚居区,这里从元代到雍正改土归流的四百多年里,封建王朝以土司制度,管理着这里的各族人民。本文从元、明、清时期出发,探讨恩施地区的土司建置。  相似文献   

11.
鼓楼,原本是指城隅上置放特大型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佛寺所设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于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到了唐代,张说始设鼓楼于京城之内。往后的演变,作为一种建筑样式,彭楼便与城市融在一起,成了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固原钟鼓楼,自然是固原历史上的一大著名建筑文化景观。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里,将明代大同城的钟楼的建筑造型的照片收入书中,并有考察文字说明:“平面三间,正方形,高两层,檐三重。上层周围绕以腰檐平坐上作九脊顶。  相似文献   

12.
元代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期 ,两宋时期的路级监司体制走向解体 ,行省制度逐步建立并得到发展。这一变化 ,对于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0 0 1年 3月 ,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是张金铣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共分 7章 ,约 2 5万字。该书是较为系统地研究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学术专著 ,揭示了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时代特征。元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是少数民族在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王朝 ,其地方行政管理必具很多自身特色。该书…  相似文献   

13.
王登普 《宁夏史志》2006,(1):22-23,3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记述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新疆镇迪道建置沿革和职能特征演变,以及清末新疆建省时期道州县体系替代军府制之下多种行政制度并行体制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清政府治新政策的转变和道的职能变化趋势:民政权扩大和向准政区职能演变。本文辨析和阐述以上沿革过程,并对清代新疆道的建置沿革和对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政区的形成,以及为其他边疆地区建置变革提供的示范作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16.
莫土司衙署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西宁街,地处风景秀丽的翠屏山北麓,是忻城县明清时期世袭莫氏土司的衙署兼私人宅第,是历史上壮族地区土司衙署建筑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是我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潮时期,而元代实堪称为其顶峰。在元代,冶金技术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鼓风、燃料、冶炼技术都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从而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元代社会技术发展研究已有成果,但仍须进一步展开和深化。本文以元代冶金技术创新为基点,从元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战争等诸多因素入手,深入剖析了技术创新与相关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元代社会技术进步的客观规律,并揭示了元代技术创新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邱雅沛 《南方文物》2022,(3):276-278
<正>古青原台,亦称钟楼,民间称钟鼓楼,坐落在赣江中游的吉安市白鹭洲公园东南角,沿江路旁。与白鹭洲上的古建筑云章阁、风月楼隔江相对,宛如姐妹,争妍媲美;远与青原山相望,遥相辉映。2013年纳入白鹭洲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是吉安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9.
湖北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土家族区域著名的元、明、清时期土司遗址之一。考古发现的城内遗迹非常丰富,主要有城墙、道路、院落、石桥、水井、采石场、码头、墓葬等。最重要的衙署区位于城址核心区,明代晚期是唐崖土司的鼎盛时期,衙署建筑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清代早期衙署在明代基础上继续兴建,总体格局未变,但规模和等级大大缩减。唐崖土司城址考古为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制度及中小级别土司城址建制及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云贵总督的建置及其演变,反映了清王朝对云贵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调整和深化,曾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云贵总督始设置于清军攻占云南后的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后经康、雍、乾三朝近百年的分合演变,定型于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演变的原因,因时而异。除受当时发生于云贵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影响外,康、雍、乾三朝各有特点:康熙朝主要因“制”,即此时期清王朝对督抚体制的调整和完善;雍正朝主要因“人”,即偏于“因人设置”;乾隆朝则因“事”,即为处理西南少数民族事务而“因事易置”。对其建置演变情形,史籍记载讹误和后世学者引述错误均甚多。对此,本文均做了疏证,并对其建置演变做了全面考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