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77年冬、1978年2月,山东省沂水县刘家店子村发现和发掘了两座春秋中期的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出土了包括青铜器在内的大批文物。其中,两件青铜鼎和两件青铜罍的形制、装饰纹饰具有早期青铜器特点,当为"古式"青铜器。车马坑内出土的部分青铜容器,可能与铭文中习见的"旅器"有关,表明这些祭器并非用于宗庙祭祀,而是"外用"之器。墓葬出土的青铜缶及青铜甗形盉为典型的"群舒"风格器物;此外,鲁东南地区出土的双耳兽首鼎形匜、青铜鼎耳装饰"点线纹"的作风也可能与"群舒"文化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
1982年,浙江新昌县南明街道县前巷红色路幼儿园建设工地出土了2件青铜象首衔环瓶。通过对器物形制、纹饰及铸造工艺的介绍和分析,认为最有可能属元代制作,并将其定名为"瓶"。  相似文献   

3.
安徽青阳县汪村出土青铜器单元明确、器物组合完整、器形风格新颖、文化内涵丰富。通过器物组合、形制和纹饰的比较分析,汪村出土青铜器的年代可以拟定为西周晚期,其形制特征反映了皖南与宁镇、江北以及中原地区青铜文化的互动与交流。汪村出土青铜器是构建皖南沿江地区西周青铜器编年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西南云贵高原滇池及附近地区的石寨山文化(即"滇文化",约公元前七世纪~公元一世纪)墓葬中出土了一类造型精美、形制多样、表现内容丰富且背面都有一矩形齿扣的器物。部分考古学者称其为扣饰,也有学者称为饰牌,因此类器物皆由青铜铸造而成,故被统称为青铜扣饰或青铜饰牌。目前被定名为青铜扣饰或饰牌的器物,器形差异甚大,可划分为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三类。  相似文献   

5.
北京平谷河北村元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10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河北村西发掘清理了23座古墓葬,其中元代墓葬5座,均为砖筑的圆形单室墓,墓道朝南,墓顶部均已坍塌。出土器物以瓷器为主,共31件,均为实用器物,器形有碗、碟、盘、四系瓶等,四系瓶均成对出土,摆放于墓室南部的东西两侧。5座墓相距不远,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相似,可能为同一家族的墓葬。从墓葬的砌砖多用残砖分析,墓主属于中下阶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武汉江夏龙泉发掘的三座南朝墓,皆为"凸"字形,是长江中游比较流行的南朝墓葬形制。出土了成组的青瓷日用器,其中青瓷蟾蜍供台是一件比较有特色的器物,为长江中游地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地区出土较多时代相当于商时期至汉代的青铜鸡。其中三星堆2号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公鸡形似家鸡,它与象征太阳的青铜鸟等共出,可能用以表现鸡鸣日出。其他青铜鸡多为杖首,或许也与鸡能报晓计时有关。考察这些青铜鸡的形态和出土背景、认识家鸡的动物习性与相关文化现象,或有助于判别此类人工制品所表现的种属并丰富家养动物的辨别标准。  相似文献   

8.
罗红侠 《文博》2009,(5):65-66
古人历来喜饮温酒。温酒器是中国酒器系列中的重要一项。早在商周青铜文化中就已出现,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本文介绍了咸阳博物馆珍藏一件设计合理,构架独特的铜温酒炉,并结合已出土的有关温酒炉,从铸造工艺、造型、形制特征、艺术风格等进行研究探讨,推断此器为汉代铜温酒炉。  相似文献   

9.
2003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师院附中发掘了一座西晋墓,该墓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共出土随葬器物26件,器物种类主要有陶器和铜器,其中一件镇墓瓶上有西晋"永兴"年号,可知该墓时代为西晋晚期。  相似文献   

10.
谈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地区的商代青铜器,目前所知数量并不很多,但其中的青铜容器和乐器,有的形制独特,有的器形高大,引人注目。这些器物不全是窖藏出土,缺乏共存器物和地层关系。近年来在江西新干、四川广汉等地发现了大批青铜器,湖南地区的青铜器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几个有关湖南商代青铜器的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跑马堤墓地是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的一处战国至汉代墓地。该墓地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为研究从战国到汉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变迁提供了系统性的资料。本研究对该墓地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晚期铜器的材质包括铅锡青铜和锡青铜两类,不同类型功用的器物,在材质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西汉铜器的材质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合金元素总量相对于战国晚期铜器要低,而且变化范围较大。整体上,该批铜器主要为铸造成型,但其中有3件汉代青铜容器为锻造而成,这三件锻造铜器均为敞口薄壁器物。研究结果可为汉代以后考古学和金属技术史研究提供资料,并为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演进序列的补充完善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2.
六博棋局、日晷、铜镜上共有的TLV纹从何而来,一直以来聚讼纷纭.本文系统整理考古出土的六博棋局,依据图案加以归纳,并进行历时的排比,以考察演变的过程,并认为TLV纹是六博棋局发展到西汉时代的样式,出现年代不早于战国末年.  相似文献   

13.
舒城九里墩墓中出土有一批战国早期青铜器物,下葬年代为公元前445年之后。墓中所出的青铜礼器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墓主人应为战国早期楚国贵族,今舒城可能为其封地;墓中虽亦出蔡、钟离二国器物,但此二国距舒城甚远、时代亦不符,可能为楚灭蔡、钟离二国后所得战利品。  相似文献   

14.
安徽南陵出土部分青铜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徽省南陵县是长江下游地区最早而且规模最大的冶炼中心之一,其古代矿冶遗址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本研究对南陵出土的不同年代和类别的青铜器样品进行了金相检测及合金成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容器存在铜铅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是热锻淬火的容器却不含铅,含锡量恰好位于适合该工艺操作并具有良好性能的区间。兵器、工具、车马饰均为铜锡二元合金,说明当时的工匠对于合金成分配比与性能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越式鼎腹部样品具有热锻淬火马氏体组织,同样的金属结构还见于汉代铜锣等乐器、峡江地区战国中晚期青铜剑、江都大桥镇南朝青铜器窖藏出土的多件青铜容器,而镇江地区出土吴国青铜戈则具有铸造淬火组织,工艺稍有差别。这些器物中发现高锡青铜淬火组织不是偶然的,高锡青铜热锻淬火技术至少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以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5.
襄樊余岗战国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996年,在襄樊市团山镇余岗村北发掘了32座墓葬,墓葬分三区:墓子地、岭子上、卞营。墓子地和岭子上墓区的30座墓均为土坑竖穴墓,卞营墓区的2座墓为砖室墓,大部分随葬器物为陶器。这批墓葬可分为五期:战国晚期、秦统一至秦汉之际、西汉早期、西汉中期、东汉晚期。余岗墓地的发掘为研究襄北地区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墓葬的分期、年代、秦楚关系以及埋葬习俗、文化特征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报道了湖北襄阳法龙村付岗墓地的9座墓葬及出土的32件陶器和7件铜器。该墓地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发掘认为,付岗墓地可能是邹湾遗址的公共平民墓地。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在奉节县宝塔坪遗址发掘一批墓葬.IM1028是土坑墓,出土陶器和铜铃,年代在战国晚期到秦代.IM9001是石室墓,出土陶器皿和陶俑,年代在东汉.  相似文献   

18.
三门峡市盆景园8号战国墓为战国早期偏晚的棺椁墓。出土随葬器物15件,包括铜鼎、铜豆、铜壶、铜带钩、玉石饰件、玉琮、骨笄等。  相似文献   

19.
2000年4月,在配合新洲镇花山寺取土工程中,发现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12座。出土随葬品 70余件,,根据器物形态分析有3座为战国墓,余为西汉墓。  相似文献   

20.
競之定铜器群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出现的一组楚器,数量大。组合比较完整,且大多数铸有铭文,是近年来楚国青铜器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楚王世系、青铜器铸造,以及楚国与少数部族之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根据其形制、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其时代应在春秋晚期后段。盘、匜的作器者楚王酓(熊)恷,金文首次出现,亦不见于史书。经考证熊恷就是楚平王熊居,恷、居一名一字。您读为休,休,息止也。居,也有止息之义。名与字意义相因。鼎、簋、豆、鬲的作器者競之定是楚国的一位封君。盘、匜是楚平王所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