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瓦西里·马卡罗维奇·舒克申的作品,七十年代初开始散见于我国的一些刊物。迄今,中短篇小说、电影小说约有三十篇左右译成中文。二十多年来,介绍到我国的苏联当代作品是有限的,然而,舒克申的作品却是其中较多的一个,其读者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我国对他的评论则不多见。本文仅就舒克申作品中的人物,略作探讨,就算是一个补空吧。  相似文献   

2.
<正>一、富有想象力的创意是一幅油画创作的灵魂油画从国外引进到中国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道路。很多人认为现实主义,即画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然。何为创作?也就是创新,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怎么高于现实呢?这是很多画家头疼的一件事。想象力是解决这一头疼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一、富有想象力的创意是一幅油画创作的灵魂 油画从国外引进到中国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的道路。很多人认为现实主义,即画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然。何为创作?也就是创新,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怎么高于现实呢?这是很多画家头疼的一件事。想象力是解决这一头疼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韩爱强 《沧桑》2012,(4):58-60
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理论之一主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它的建立并非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完全独立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摹仿论和表现论并对其作出的开拓性成果。而艺术创造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对它的理解必须从联系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不应简单地从某一个角度出发。同样,马克思主义的创作主体观作为一种理论,对它的理解不能空洞地独立地进行,而应该和具体的艺术家以及作品相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张其仕 《东方收藏》2022,(10):94-96
木雕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门类的重要代表,它以斧、刀、锉、锥等为工具,通过木雕匠人巧夺天工的创作手法,在保持木材最原始的形态下,通过“三分雕刻、七分天成”,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称得上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笔者从事木雕行业数十年,创作了为数众多的木雕作品,其中以民俗题材的作品居多,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是笔者儿时的美好回忆。笔者在此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经验,来谈一谈人物题材木雕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6.
万晓燕 《神州》2012,(14):211-211
美术创作是美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艺术手段加以表现,创造成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产物,但是它也不能违背一切事物发展的基本法则,所以是有规律可遵循的。本文根据美学原则和创作实践,大致总结了几点美术创作的规律,旨在与广大美术创作者们共同探讨美术创作的规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徐利明 《神州》2014,(11):214-214
<正>摄影艺术创作人凭照相机快门,让事物瞬间变成永恒,使艺术形象定格为作品。所谓摄影艺术创作的一瞬间,是指摄影作者按下相机快门的动作瞬间,对于其作品成败所产生的功效程度。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举起相机的时候,觉得从取景框中所看到的画面很完美,或者场面十分动人,创作激情由此而发。然而,按下快门来一看却不是理想,跟当时取景框中观察到的效果相去甚远,只能面对弃之可惜,挑之不出的照片而嗟呀不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历来讲究立意,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画意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画意的产生并不是呼之即来的,它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在体现画意的时候,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及适当的表现形式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画意”“、画法”“、画体”三方面来谈谈中国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许晓忱 《神州》2013,(9):14-14
本文结合刘禹锡的生活环境,通过对其部分作品的分析,主要是他的《天论》以及一些诗歌作品,从四点阐明了刘禹锡创作思想,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昂扬勃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0.
杂体诗是古代文学花园中的奇葩,它们通过句子、词语、词素、字形的重复和语音的重复,达到令人耳目一新,击节称奇的语言效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杂体诗的创作有着多样的文化环境,反映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刘雯 《神州》2014,(18):185-185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需要舞者通过形体去表现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舞蹈,少儿舞蹈更注重的是符合儿童本身的特点,属于儿童游戏的升华形式。近几年来,我国的少儿舞蹈事业蓬勃发展,少儿舞蹈的创作工作也受到了相关人士的重视。因为舞蹈的核心和根本在于其别具一格的内容创作,而创作的根本则是编舞者对素材的选择。本文,笔者将结合少儿舞蹈应该具有的特点,对少儿舞蹈的创作选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任未名 《东方收藏》2022,(7):123-125
疏离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常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陌生、疏远的关系。本文试从绘画的角度来阐释疏离感的概念。受身处时代和心境变化的影响,有些艺术家常常会创作出带有疏离感的作品,画面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疏离感在绘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如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以及别出心裁的画面形式语言等都可传达这一情感。本文通过解读几位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其画面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与作品孤独氛围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疏离感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崔月楠 《神州》2011,(23):20
伴随着电影艺术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在影视创作中发挥的作用日渐明显,二者的有机结合会极大地提升电影的艺术魅力,而那些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音乐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本文从民族歌曲和民族乐器两个方面在在影视创作起到的作用入手,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追求写意之美,雕刻家以刀代笔,将自己心中的“意象”通过洗练、传神的线条展现出来。而对于人物题材木根雕作品,创作者一般会结合自己的审美理念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以期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气韵要求。本文主要从人物题材木根雕作品的线条、造型、气韵等方面,来谈一谈对相关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黄锦 《丝绸之路》2010,(16):74-75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声乐创作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这些歌曲艺术特点鲜明、西部民族风格浓郁,反映了甘肃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开创了文艺创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17.
柳杨 《神州》2012,(11):223-223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产量共有500多部,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又一个丰收之年。但是从电影质量出发,基本找不出特别有新意且能代表中国市场的诚意之作。岁末《金陵十三钗》的出现,着实让观众眼前一亮。特别是在影像表达上,有一种久违的视觉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部根据享誉世界文坛的海外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举成为年度票房冠军。整部电影从第一镜开始到最后一个镜头,  相似文献   

18.
王仕琪 《神州》2012,(30):212-212
生活中我们会常常会发现,欣赏同一首声乐作品时,其演唱者可能会有好几个.不同的演唱者,其演唱特色、生活经历,音乐感知力及自身的表现风格等方面都不同。所以,要在规定的空间内,通过以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要想突出演唱者个人的演唱风格。就必须要求其对声乐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和艺术处理,即我们说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本文找就从声乐作品本身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着手分析,针对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萍 《攀登》2005,24(4):123-124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是,在艺术和文学等的创作实践中,两者却能够统一起来,并且在创作的每个阶段上都交互影响。形象思维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逻辑思维从属于形象思维,帮助它塑造出具体真实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张帆 《神州》2012,(31):202-202
声乐表演的过程也就是演唱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表演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来诠释作品、演绎作品,进而赋予声乐作品全新的生命。本文对声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原则,及如何提高二度创作能力进行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