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1年8月胡政之离开北京《新社会报》到上海开办“国闻通讯社”。以“民间新闻事业”为名,实际后台是安福系军阀、浙江督军卢永祥。胡政之仅负责主持编辑工作,行政领导由卢永祥派军官石小川指挥。1922年4月国闻通讯社建立汉口分社,同年11月又建北京分社。胡政之想把国闻通讯社办成全国规模的通讯社,但因资金不足,难于实现。同时,他又以通讯社只能给各报供稿,不能发表自己的言论为由,乃于1924年8月创刊《国闻周报》,作为国闻通讯社的附属事业。同年9月,江浙齐(燮元)卢(永祥)之战爆发,卢永祥战败外逃,国闻通讯社的后台垮掉了,胡政之完全掌握…  相似文献   

2.
正一笔者二舅程朱溪是一位爱国文化人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始终坚持抗日立场,在当时知名报刊杂志如《东方杂志》《国闻周报》《大公报》《晨报副刊》《徽音》和刘天华先生创办的"国乐改进社"出版的《音乐杂志》(1929年创刊,为国内首家全国性音乐刊物)发表了大量抗日作品,翻译出版了哈代、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邓红洲关于张之洞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态度消极,主张缓进;一种认为张态度积极,主张激进。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胡思敬的《国闻备乘》、张一的《古红梅阁笔记》、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皆...  相似文献   

4.
李泓 《文史月刊》2003,(10):34-37
徐铸成,我国著名报人,1927年进入《大公报》所属的《国闻通信社》任抄写员,凭他的勤奋、才智和《大公报》领导的赏识提拔.很快便转为《大公报》记者、编辑主任、总编和《文汇报》总编,1957  相似文献   

5.
维新运动期间严复率先公开斥责包括清朝皇帝在内的历代专制君主为窃国大盗,指责"六经五子"也对国家的贫弱负有责任,并结合友人创办《国闻报》,积极鼓吹维新变法,特别是在戊戌政变后,该报仍然以《视死如归》为题报道谭嗣同被捕前大义凛然的态度,发表评论指斥朝政。严复在维新运动期间并不保守,更不代表所谓维新派中保守的一翼。  相似文献   

6.
胡汉民年表(1931年9月—1936年5月)(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点说明: 1.为省篇幅,表中各条之出处,均编号附于该条之后,如条后有①者,均出自《国闻周报》,所有编号与资料之对应关系,列于表前,不再逐条注出; 2.台湾蒋永敬先生曾编《民国胡展堂先生汉民年谱》,凡三十万言,但该书对一九三一年以后胡汉民的言行多有避回,所收较少。本表特将引用该书的有关条目以“*”号注出,以示比较。  相似文献   

7.
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拿破仑军队占领柏林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发表的<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中.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张君劢以及青年党的李璜、左舜生等人对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做过一些介绍,但那时的介绍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只是到了"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的民族主义思想才被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据初步统计,"九·一八"事变后,仅<东方杂志>、<国闻周报>、<时代公论>、<复兴月刊>、<教育杂志>、<再生杂志>和<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的费希特<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之译文(节译或摘译)或介绍费希特之民族复兴思想的文章就达23篇之多.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促进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复兴思潮的勃兴.  相似文献   

8.
《国闻周报》是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有关时事政治的期刊。创办人胡政之,一生经历复杂。他名霖,字政之,笔名冷观。1889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研习法律。1911年毕业回国。1912年担任上海《大共和日报》日文翻译,1913年任该报总编辑。1915年,因及时报道“二十一条”的幕后交涉情况、揭露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在新闻界崭露头角。1916年,担任安福系《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宣扬皖系的亲日路线,为国人所讽  相似文献   

9.
傅国涌 《江淮文史》2009,(6):171-176
1933年4月,国民党治下的江苏高等法院公开审理陈独秀等“危害民国案”,起诉书列举的罪名为“以危害民国为目的,集会组织团体,并以文字为叛国宣传。”无论陈独秀的无罪自辩,还是章士钊律师义务做的无罪辩护都很精彩,经当时《申报》、《大公报》、《国闻周报》等各大报刊的报道而轰动一时,他们提出的“政府不等于国家”,“反对国民党及其政府,并非反对国家”等观点尤其有力,让国民党当局很是难堪。  相似文献   

10.
吴敏超 《史学月刊》2007,(6):105-110
戊戌政变后,虽有统治者严酷的言禁,但社会各界仍对相继发生的事件相当关注,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态度。当时参与较多的报纸,如《中外日报》、《国闻报》、《申报》、《知新报》和《清议报》等都刊登了相关报道和文章,从不同立场对政变作出各种反应和思考。与此同时,包括各级官员、各类知识分子和各界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或公开或私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这些出自各方面的舆论,说明政变后的社会舆论比较复杂,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时局的不同主张以及先进与落后势力的复杂斗争。  相似文献   

11.
“四·一二”前夕蒋介石汪精卫上海会谈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11月,在法国养病的汪精卫接到国民党中央和省市党部联席会议促其回国复职的电报,立即回国,于4月2日到达上海。其时,蒋介石、吴稚晖、李宗仁等正在上海策划反共。闻汪到沪,齐赴汪寓(汪住孔祥熙宅)进行会谈。由于此次会谈是秘密举行的,局外人士很难知其内幕,嗣后书刊谈及这次会谈时,说法不一。董显光所著:《总统(蒋介石)传记》认为,蒋汪在反共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当时的《国闻周报》登出蒋汪会谈的内容较为详细,亦给人以蒋汪已达成反共协议的印象。其后六年,大公报编  相似文献   

12.
同治初年,常熟形成以世家大族为特征的地方权力格局。戊戌政变期间,这些世家大族卷入朝廷权力斗争,翁同龢等人与慈禧太后的亲信刚毅成为政敌。戊戌政变后,刚毅清理田赋,对常熟士绅进行政治打击。当地青年士绅不满地方权力结构,他们组织中西学社,争夺由世家大族控制的地方经费。他们也不满刚毅的政治打击,沈鹏在《国闻报》刊布弹劾刚毅等人之奏稿,引起朝野震动。徐兆玮提出"士气"论,认为士绅应当承担田赋征纳的责任,参与地方事务,进而伸张民权。这种思想受到江南经世思想传统及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当时常熟青年士绅的普遍观念。清末新政之后,认同"士气"论的常熟青年士绅逐渐主导地方政治,开启了新的地方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专家政治的浪潮在美国达到一个峰巅。技术统治论的思潮与运动以物理学原理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时期也大量吸收专家参与政权。在此前后。《东方杂志》、《国闻周报》等将技术统治论作为新的思潮与运动加以介绍,一些参政知识分子则更多地从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中吸取经验。南京政府一定程度地吸收专家参政,在行政技术化、立法科学化等方面有一定改进,但未改变蒋介石专制政权的性质。美国的技术统治论经历复杂的转变,其中一部分为主流社会所吸收,一部分则趋向偏激,进一步产生对美国社会的深刻怀疑,成为当今美国社会的另类选择。美中两国历史发展说明,科学进入政治领域,有利于技术层面的科学化;科学主宰政治。却是技术乌托邦之梦。  相似文献   

14.
徐悲鸿和田汉, 是当代两位极有影响的艺术家, 一个是著名画家,一个是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戏曲剧本、歌词和新旧体诗歌等作品.  相似文献   

15.
刘夫德 《文博》2008,(4):12-25
铭旌是古代识别灵柩的一种旗,也是引导死者的灵魂前往祖先和神明世界的一种工具.图像部分和文字部分一样,持有祖先崇拜和灵魂信仰这一主题,是铭旌所有者血缘观、历史观、精神世界的反映.铭旌的书体使用较古老的书体也反映人们的祖先崇拜和灵魂信仰这一主题.晚期的铭旌则增加了世俗的成份.  相似文献   

16.
靳琰 《丝绸之路》2012,(22):28-31
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沉默是一种传达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每一个信息都是符号,作为一种信息传达和接收的方式,沉默也是一种符号.文化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的.不通过符号中介,人就无法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没有符号,文化就缺乏传延的功能,就无法传承、交流、储存和增值,文化就无法生存,无法发挥其功能.本文从符号学角度讲述了对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童生兰 《攀登》2001,20(Z1):127-128
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不仅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历史.她以自己一次次重大胜利和一个个丰功伟绩开创了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8.
唱本是桂南"跳岭头"全过程的反映,是权力和资格的一种象征,更是当地人们内心深处愿望和寄托的一种表达.本文主要探讨了唱本的丰富内容及其所蕴涵的艺术性、日常性.它们是民族间文化交融和互相建构的产物,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必要组成.  相似文献   

19.
河海大学1990年出版的《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是高国藩先生系列研究丛书“敦煌民俗学”中的第二本.此书上承《敦煌民俗学》所创立的新学科,选择了敦煌民俗中主要的风俗事象,展现了驱傩、进夜胡、燃灯、浴沸、拜新月、写经、七七斋、预兆、民俗小调、性爱、游览、建筑、卜卦、看相、符咒、算命等民俗的奇异面貌,探索其源流、论述其价值,是敦煌民俗研究的又一丰碑.细读此书,笔者有如下几点感受.一、纵横结合、小大互见.民俗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规范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接受和反馈,都可  相似文献   

20.
我在武汉生活整整43年了.武汉的山山水水、一木一草都会引起我的回忆.武汉成了我第二故乡.1953年我从日本回国到武汉.对我来说武汉是陌生的异乡客地.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这给我某种神秘感和莫名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