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古格王国遗址壁画独特的题材为研究其政治体制、宗教文化及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但酥碱、起甲、脱落等病害严重威胁壁画完整性。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微损取样分析,对古格遗址现存壁画的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并针对壁画病害开展了修复材料现场筛选试验,同时对修复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壁画层面结构为支撑体、地仗层、颜料层,除白殿壁画外,其他殿(洞)壁画表面均有一层桐油类涂层。壁画蓝色和绿色颜料分别为石青、石绿,金色颜料为金粉或金箔,金层下衬有朱砂层,黑色颜料未检测出,橙色、红色颜料为朱砂,暗红色为土红。壁画绘制过程为:用黑色炭笔绘制起稿线,对人物之间面积较大的空档区域着色,为人物填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晕染,皮肤部位最后着色,金色部位则是先以朱砂打底,然后敷以金粉或金箔,用细色线、墨线勾定外部轮廓,金色部位用红色线勾定,绘制花纹,并在壁画表面涂一层桐油类的透明涂料。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单独使用或以不同配比混合使用修复起甲病害,采用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和丙烯酸乳液混合液修复地仗层酥碱病害,采用点状灌浆为主、锚固补强的方法加固空鼓病害,使用手术刀等去除历史加固部位,并补做新地仗,采用...  相似文献   

2.
朱砂作为颜料或墓底铺垫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众多先秦考古遗址中都有发现,然而现代朱砂矿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先秦时代很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广域交换网络,促成了朱砂和其他物品的远距离传播。经过对国内外朱砂产地相关研究方法的评述,可知采用硫同位素和汞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人可能利用的汞矿的朱砂样本和考古遗址出土的朱砂样本进行采样分析,有望重建先秦朱砂交换网络。  相似文献   

3.
实验考古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文物、艺术品进行测试研究考证,不仅为考古学的结论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同时,这种研究也丰富和拓宽了化学本品。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绚丽多彩的颜料和釉彩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实验考古学的重要分支。本分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古代调料的发展和研究作如下剖析。 一、我国古代颜料的来源 颜料的来源有天然颜料和合成颜料。天然颜料中,无机矿物质居多,如红土、朱砂、雄黄、铜绿等,少数为植物性颜料,像藤黄。合成颜料有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  相似文献   

4.
《文博》2016,(1)
现场利用光学照相、走访调查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出土彩绘陶器颜料进行了初步筛查,并结合紫外照相技术、色度仪、便携x射线荧光仪进行了现场无损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未完全弄清楚的颜料进行极微量的采样以做拉曼光谱分析。综合现场和室内分析得出永泰公主墓出土的彩绘陶器颜料,红色有朱砂和赤铁矿,存在章丹打底朱砂盖面的工艺,以提高颜料的稳定性和保持色度;黄色颜料有黄赭石和密陀僧;蓝色和绿色颜料分别为石青和石绿,并和铅白混合使用以调色,或用铅白打底;白色颜料为铅白,黑色颜料为炭黑。上述结果与唐代其他墓葬出土的壁画和彩绘陶器颜料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贵州万山汞矿遗址现存古代及近、现代矿洞百余口,矿洞总长约970公里。2012年,为配合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等单位,联合对万山汞矿遗址的黑洞子、杉木洞等古矿洞群采掘及炼汞遗址开展了小规模的考古调查。在调查调查的基础上,对万山汞矿遗址朱砂始采年代、采矿及炼汞技术、朱砂及汞的生产贸易管理等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偏光显微粉末法在秦俑、汉阳陵颜料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为探索偏光显微粉末法在颜料鉴定中的应用,利用该方法并辅以显微化学法,对采自秦俑和汉阳陵等地颜料的晶体颗粒的大小、形状、颜色、表面形态、折射率、双折射率和消光性等光学性质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鉴定出秦俑样品中有10种颜料,汉阳陵中有5种颜料,且秦俑的紫色颜料中加入的朱砂与汉阳陵相比颗料较大数量也较多。说明了该方法可鉴别古代无机和有机颜料,并可望用于岩石、陶瓷、锈蚀物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达玛沟佛寺是新疆和田地区重要的佛教遗址,具有极高的佛教及艺术价值,对我国乃至东亚的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成分及工艺,以壁画文物残块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达玛沟佛寺所使用的颜料全部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石膏,红色颜料为朱砂,褐色颜料为铁红,赭黄色颜料为铁黄。该研究为探索中国西域佛教史、美术工艺史及后期修复保护材料、工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能谱仪对山西南部三处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或墓地出土陶器表面的彩绘颜料进行了显微元素分析,并结合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及红外三种微损结构分析技术对元素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显示,红色颜料均为朱砂,白色颜料为方解石,黑色颜料为石墨,绿色颜料为孔雀石。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此地区颜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丹青"本是中国古代对两种可制颜料的矿石的并称,后在古代汉语中成为对各色绘画颜料的泛指,进而又被引申为用彩色颜料从事绘画之事的代称."丹青"并不是专指"红、黑"两种颜色,"青"基本对应绿的色相区域,而朱砂、朱矸、朱丹才是对红色之丹的专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徐显秀墓壁画的颜料成分和制作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墓葬壁画颜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颜料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主要有铁红和朱砂;黄色颜料为密陀僧;黑色颜料为炭黑;灰色为碳酸钙和炭黑的混合物;白色颜料有碳酸钙和含砷铅矿物,其中碳酸钙既为地仗层,又做颜料层,另外墓道白灰层则主要为石膏。分析结果为了解北齐时期墓葬壁画颜料的时代和技术特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敦煌石窟艺术应用颜料的产地之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论述了敦煌石窟彩绘艺术颜料的研究背景、科学分析方法和结果。并根据史料所载以及现代科学的实际勘探考察,结合颜料的科学分析,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的朱砂、铅丹、赭石、绛矾、雄黄、雌黄、密陀僧、金粉、金箔、石绿、铜绿、石青、青金石、群青、铅粉、石膏、白垩、云母、二氧化铅等主要矿物质颜料的化学成分、应用及其产地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Pigments appearing on ninth–twelfth-century AD-carved stucco, wall painting, and terracotta friezes excavated at Nishapur in north-eastern Iran were investigated by optical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micro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μ-XRF), X-ray diffractometry (XRD), micro-Raman spectroscopy (μ-Rama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any of the pigments identified including vermilion, red lead, hematite, limonite, carbon black, atacamite, calcite, and gypsum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previous studies of pigments used in later Islamic periods. However, a series of unusual pigments such as wulfenite, pyromorphite, phoenicochroite, and jarosite were also found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ssociation of kaolinite and alunite with limonite and other Fe-bearing yellow pigments points to a local provenance for these pigments. In addition, the presence of orpiment in the vermilion may be indicative that the vermilion was artificially manufactured.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igment use and manufacturing during the ninth to eleventh centuries in Nishapur was still in a trial-and-error stage and the palette known from the twelfth century onwards had not yet been systematized.  相似文献   

13.
王霞 《中原文物》2005,(5):57-60
宋明清三朝各有不同规模的仿制三代青铜礼器之举,器物质地有铜、瓷、木、竹、漆等.表面上这种仿制活动只是不同时期决策者的个人爱好,深入研究则可以发现其目的是要借此复建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并规范社会行为,是对三代青铜文明的渴求与复兴.  相似文献   

14.
先秦典籍屡见"冢宰"类于后世宰相为君主最高辅相的记载。近代以来,学者中虽有力主冢宰辅相说可信者,然终以否定论为主流。究其实际,宰本是上古贵族家内职役,多与饮食有关,殷商时已成为职官,至周代演变为各级贵族的家务总管,掌财用为其常职,进而发展为君主的最高辅相。春秋以降,随着权力结构的变迁,文献彝铭中的宰官职权在王室和各诸侯国中呈现出复杂有别的面貌,但冢宰或太宰在殷周曾为君王最高辅相的历史之迹依然有端倪可寻。伊尹、周公以宰职摄政之故典和上古封建政体所决定的周代家国同构的王朝政权组织应是宰职演变为君主最高辅相的根因,亦是中国古代将宰相名号制度溯源至"冢宰"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系列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得出了夏商西周的年代框架,与考古遗址相对应,解决了三代考古学的分期.登封王城岗古城约为公元前2070年,即夏的起始年代.偃师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郑州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580年,前者早于后者,偃师商城遂成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就作为都城而言,郑州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比起偃师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要晚得更多.  相似文献   

16.
Since about 8,000 years ago in China, humans started to hold ceremonies to offer sacrifices to heaven and reverence for heaven at low-lying terraced landscapes or on circular mounds on the hilltops. Typical archaeological features and remains of such activities can be noticed at the Gaomiao, Niuheliang, and Lingjiatan sites, indicating that a somewhat complex cosmology and definite concept of reverence for heaven and acts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heaven had well begun in the Yangtze River, Yellow River, and west Liaohe River valleys in the Neolithic Age, which continued, with success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d even into the the whole ancient China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concept of reverene for heaven co-evolved with ancient astronomy, which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s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philosophical think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cient China. Like the veneration of the dead, it has become the core cultural gene of the Chinese nation.  相似文献   

17.
王家台遗址位于随州市均水涢水交汇处。2006年10~11月,为配合随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随州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包含东周、西汉和唐代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东周文化遗存为主要收获,出土器物以鬲、豆、瓮、罐等构成主次分明的梯次组合,为研究古代曾国(随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八系氏(吉刀)是周代诸侯国的后裔。研究和明确八系氏(吉刀)簋的历史,可填补文献记载的阙失和空白,为汉唐以来至现在研究周许国史出现的悬案,提供了答案。  相似文献   

19.
利用X射线荧光(XRF),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五里墩M2墓葬出土孙吴时期的红色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面这种红色物质主要是超细的朱砂粉料与油脂等的混合物,结合考古资料推测可能是调制的古代化妆品;其制作工艺是:从矿石中选出朱砂,研磨成很细的粉状,加入油脂(或许还加入了白色的高岭土)调和成膏状。本研究结果不但为该墓葬分析提供重要考古信息,对古代朱砂质化妆品的相关研究也有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