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2000年11月,在福建龙岩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深圳大学的刘丽川老师提交了题为《“客家”称谓年代考》的论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后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上发表,并收入她2002年6月出版的《深圳客家研究》一书中。  相似文献   

2.
凯特·温斯莱特无疑是第63届艾美奖最大牌的明星。 颁奖典礼现场,36岁的她紧捏拳头,忍不住大喊“耶”,热烈拥抱了她的伙伴。她的声音颤抖得厉害,让人不禁想起两年前她站在奥斯卡领奖台的样子。“这与我并没有多大关系,这都归功于你,托德!”温斯莱特望向《欲海情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抑制不住激动。  相似文献   

3.
1写《我的1997》这首歌是在1989年,艾敬刚20岁。那个时候她听了苏珊·薇格的《Luka》,决定“把当时自己19岁以前的人生经历写一遍”。那个时候她对人生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去南方”不意味着淘金,更多是自由。那个时候她“可能也是想着扬名世界吧”,像U2、TheBeatles一样。  相似文献   

4.
拍《玉观音》时,孙俪遇到了她演艺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导演要求她演出40岁的心态。这可苦坏她了:她只有20岁呀!她的表现显然是出色的。不过这部让她赢得观众好评的戏,也给她造成了压力,直到近期《幸福像花一样》在央视热播后,她才舒了一口气:孙俪,终于走出了“安心”的影了。与李连杰合演的电影处女作《霍元甲》放映在即,又一经典剧作《上海滩》找到孙俪,让她出演“冯程程”。可能再没什么意外,能阻止这位二十出头、清新可人的小姑娘走上她的星光大道子。  相似文献   

5.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尾巴,年仅27岁,出道仅10年,她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更在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娱乐界人士”榜单中排名第四。  相似文献   

6.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在60多年前的一声叹息,如今已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风潮。2007年5月24日晚,年仅17岁的黑人少女乔丁·斯帕克斯(Jordin Sparks)在好莱坞柯达剧场上演了一场漂亮的青春之战,幸运地成为《美国偶像》历史上最年轻的年度总冠军。卷毛、大个儿、胖妞、黑人……当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名艺人身上时,你一定会说:“噢,她肯定不是偶像派!”  相似文献   

7.
岁月的流逝已让她逐渐淡忘了过去的坎坷与辉煌;唯一不变的,是她对京剧的那一份痴情从《沙家浜》、《杜鹃山》到《平原作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剧样板戏演员中,如今仍活跃于舞台上的,恐怕只有李维康了。在不少人眼中,李维康好似一棵“常青树”——因为天赋极佳,12岁登台便崭露头角;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后,  相似文献   

8.
于继增 《文史博览》2007,(12):22-25
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的萧红,仅活了31岁。在她短短几年的创作生命里,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等100多万字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成长和成名,离不开文坛巨匠鲁迅的扶掖。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值得永久回味。  相似文献   

9.
近来读报,看到戏剧、报纸创新各有一例,印象颇深。先看戏剧创新。豫剧六大名旦唯一健在的“洛阳牡丹”、以83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马金凤,她的拿手好戏是“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1956年7月,马金凤率领洛阳市豫剧团,带上《穆桂英挂帅》进京,向首都观众作汇报演出,《戏剧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进行了宣传和评论。郭沫若、夏衍、田汉等领导、专家观看了马金凤的演出,并亲切接见了她,肯定了她的成绩。在北京召开的座谈会上,有人问马金凤:“你演的穆桂英属于哪一种行当?”马金凤一下子被问住了,她思忖片刻后说:“我演的是帅旦!”在戏剧的行当中,有青衣、花旦、闺门旦、老旦、刀马旦等,从没有听说过“帅旦”。但仔细一想,这个叫法也挺贴切。马金凤演的穆桂英,已突破了原有的行当程式,是她根据人物的特殊身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行当。这个新行当的创造是她虚心好学、不断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北大荒。有一个活跃在中国文坛的“知青作家”群。他们分别是: 江南才女张抗抗 30年前,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向北大荒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知青作家”中以自己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一位。她的作品一发表就被报刊转载,被读者注目,被专家讨论,引起轰动,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 张抗抗早就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学天赋。11岁,那时她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少年文艺》就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25岁那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分界线》。然而只有此刻,北大荒精神才真…  相似文献   

11.
面孔     
李燕宁夏女孩请求安乐死引争议“我爱生命,但我不愿活。”宁夏女孩李燕,希望通过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帮她提交一份《安乐死申请》议案,她把这个愿望发到了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的博客里。李燕从1岁起就得了一种医学界称之为“超级癌症”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现在她  相似文献   

12.
墨洒高原写春秋李佳俊1994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为《西藏日报》题写藏文新报头。李佳俊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正当西藏人民满怀——壮志豪情迈人“九五”计划第一个春天的时候,《西藏日报》迎来了她的40岁生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藏日报》...  相似文献   

13.
“红花衣裳绿里子”一句,出于《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四期王寿春同志整理的白族民间长诗《青姑娘》。同年,该刊第九期发表王明达同志文章《关于青姑娘反抗性格及其他》,对此句作了部分校正,改“绿里子”为“绿袖头”。读后,觉得它涉及到如何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问题,确实值得一议。青姑娘应该怎样穿着? 她是千千万万白族青年妇女中的一个,她痛苦的遭遇跟姐妹们相似,她的悲剧深得姐妹们的同情,因此,她的穿着自然和姐妹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十年,我伴随她走过八年多。在总计出版的59期中,我主持编辑出版了41期(从1995年第3期至2002年第1期)。为这本刊物我倾注了心血,更倾注了感情。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眼中呱呱坠地,进而蹒跚起步,到如今“我家有女初长成”。欣喜之余,不免感慨岁月沧桑,我由当年的40多岁盛年一晃过了50岁,现如今已满头白发了。  相似文献   

15.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3,(43):11-11,13
12月8日,粤剧名伶红线女因心脏病突发在广州病逝,享年89岁。红线女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红腔”,代表作有《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等,其中《昭君出塞》被视为红腔的经典。周恩来曾称红线女为“南国红豆”。她于2009年获首届“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16.
《隋书》卷三六《后妃列传》、《资治通鉴》卷一七九“文帝仁寿二年八月”条均记载 ,独孤皇后于“仁寿二年八月甲子” ,即公元 6 0 2年 8月 19日逝世。惟关于她年龄的记载不同 ,《隋书》卷三六《后妃列传》记“时年五十” ,《北史》卷一四《后妃下》记“时年五十九” ,到底哪一个正确呢 ?查《周书》卷九《宣帝杨皇后本纪》 ,独孤皇后长女杨丽华于炀帝大业九年 (公元6 0 9年 )去世 ,时“年四十九” ,知她的长女杨丽华出生于公元 5 6 1年。这样 ,关于独孤氏逝世时的年龄 ,若从《隋书》的记载 ,即在公元 5 5 3年出生 ,那么 ,她虚岁九岁就生长女…  相似文献   

17.
金其恒 《江淮文史》2003,(3):114-118
在《名人传记》1999年第10期上,刊登了一篇题为《毛泽东为渡江小英雄马毛姐起名》的文章。那篇文章记述了毛泽东为马毛姐起名字的经过,说马毛姐原名马三姐,“马毛姐”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为她起的。文章写道:194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得知在渡江战役中有一位年龄最小的女英雄,就亲笔写了请柬,邀请马三姐来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可她家收到请柬后,父母担心她年纪太小,没有让她去北京。1951年9月20日,她又收到毛泽东主席发来的第二封请柬。这次她父母同意她去北京。她兴高采烈地打扮了一番,就随着安徽省“老根据地代表团”一…  相似文献   

18.
和她相比,李宇春才刚刚开始掐指算来,我们自家栽种的“超女”成为《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人物该是数月前的事了,这边热浪未平,大洋彼岸的“美国超女”近日已在国际乐坛大放异彩。2月8日晚,第4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从电视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中走出的凯丽·克莱森(Kelly Clarkson)力挫老牌唱将  相似文献   

19.
微名人     
《名人传记》2015,(1):30-31
@名人传记:2005年清明节前后,《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钧决定在她分管的“广州新闻”版面上开辟一个新栏目“讣闻”。这种新闻报道形态在西方国家的报纸上已存在多年.而在当时的中国报界还十分少见。至于开辟讣闻版的理由.王钧用了一句古语回答:“不知死,焉知生。”2014年10月18日.王钧成为讣闻版的主角——10月18日上午8时30分,《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王钧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四十三岁。  相似文献   

20.
如今大凡45岁以上的中国人,对《白毛女》并不陌生。它是与《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齐名的革命样板戏。在所有的“革命样板戏”中,江青过问得最少的就是芭蕾舞剧《白毛女》。可是,她不“问”则已,一“问”惊人,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见风使舵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白毛女》最先是一篇报告文学。它的原型是四川宜宾地区一个高山上的农民妇女。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上海之春”盛会上,上海市舞蹈学校作为献礼节目,隆重上演了新作芭蕾舞《白毛女》,引起轰动。以后,他们又倾听了领导和观众的意见,反复加工,精益求精,使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