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东南亚华侨援助新四军的历史成因及其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东南亚华侨与新四军的历史渊源 ,指出东南亚华侨与国内革命血肉相连的社会基础、寄希望于中共抗日救国的直接动因、香港“八办”合法地位的充分运用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是构成和实现东南亚华侨援助新四军的主要历史成因。东南亚华侨对新四军的重大贡献 ,具体体现在财力物力援助、输送人力参加新四军助战、发扬光大新四军革命传统和以社会舆论声援新四军抗日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常松 《安徽史学》2011,(2):123-128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为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战全面胜利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精神主要体现在政治坚定、导向鲜明的党性原则;艰苦创业、乐于奉献的革命传统;贴近生活、通俗生动的求实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慧 《安徽史学》2022,(5):153-160
新四军精神是新四军坚持抗日革命斗争实践的升华,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呈现。作为新四军的舆论阵地,一份报刊一面旗,一张报纸一把号。铁的新四军精神正是通过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的媒介话语,得到了精彩的建构、生动的呈现与持续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铁军》2020,(4):21-21
爱国民主人士是抗日战争力量之一翼,是新四军团结争取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方针感召下,他们在帮助新四军抗战,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是共产党、新四军的真诚朋友。他们的爱国民族大义,应该永世弘扬;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后人继承;他们在抗战中的功绩,将为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5.
王谦 《文史春秋》2006,(8):21-25
一提起叶挺,人们就很自然地将他与新四军联系在一起,这位北伐名将、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为组建新四军、发展新四军,使新四军成为与八路军并肩战斗的、弛骋大江南北的抗日劲旅,做出了卓著功勋。蛰居澳门时刻想着报效祖国叶挺,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6.
1941年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中共调整军事战略方针与部队建设方向,实施“精兵简政”政策,将部分主力部队编入地方武装。此举既增强了地方部队的实力,同时与当地民众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共同肩负起坚守根据地的任务,从而使主力部队得以灵活机动地执行战略任务。在战略反攻阶段来临之际,新四军主力部队地方化又为其提供了大批训练有素的干部与兵源。实践证明,新四军的主力地方化在巩固和坚持华中抗日根据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八年抗战中,浙江省区的抗战同全国的抗战一样,始终存在着两支不同性质的抗日武装,即国民党控制的国民革命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浙南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后,就奔赴抗日前线,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浙东、浙西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浙南游击根据地,所以,新四军始终坚持了向敌后发展的方针;浙江省区的抗战以1941年4月的宁绍战役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果说在第一个时期,抗日的战场主要是以国民革命军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的话,那么第二个时期.新四军就是浙江省区抗战的主力.新四军所开辟的敌后战场也成为浙江省区抗战的主要战场;至于新四军在浙江省区的反顽战役,是被迫的为自卫而战。即使在此情况下,新四军仍坚持统一战线的政策,对留在敌后的国民革命军和地方势力,争取合作抗日,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8.
陈庆东 《铁军》2020,(4):42-42
陈日梅,祖籍福建永春县,1921年2月生于马来西亚华侨之家。中学时被《西行漫记》感染,毅然回国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华侨干训班"接受抗日思想教育。1939年7月,经过数百里艰辛旅途到达皖南,走进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八队集训。之后,在新四军部队先后做过民运、通信、文化、党务等工作。离休前,任中共南昌市东湖区区委常委。  相似文献   

9.
浙江抗战的早期,国共两党关系融洽,《浙江抗战政治纲领》是以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基础的。“皖南事变”后,中共浙江省委遭受严重破坏,教训极为深刻。中共中央决策,新四军挺进浙江敌后。先后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浙西抗日根据地及浙南抗日游击区,新四军成为第二期浙江抗战的主力,在与敌伪顽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黄志高 《安徽史学》2022,(1):161-168
抗战时期新四军的发展方向经历多次选择与调整。改编之初,新四军主要立足江南寻求东向发展。在发展华中过程中,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东南局对新四军发展方向出现分歧,在实际斗争中形成以苏北为重点的发展格局。1941年2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准备西向发展河南,但因敌情变化被迫终止。8月,华中局再次提出西向发展,中共中央考虑到国共关系没有批准。1942年基于抗战胜利的预期和掌握山东的需要,刘少奇要求新四军向山东发展,但因华中形势困难未能实现。1944年为配合美军登陆杭州湾计划以及争取战后政局先机,中共中央布置新四军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于兵力不足又改为以东南为主。  相似文献   

11.
《铁军》2020,(3):27-27
抗日战争时期,以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为主力的苏西南抗日武装力量,活跃在西太湖中的冲山岛一带,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军民团结斗敌伪顽匪的英勇壮举。为了纪念新四军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2009年由吴中区政府在当年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活动核心区域——光福镇冲山村建起了"新四军太湖抗日游击支队纪念馆".  相似文献   

12.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厚今 《安徽史学》2006,2(6):91-95
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是抗日烽火的产物,是党的领导的结晶、革命传统的继承,是中国人民抗日宣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创造性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正确主张,讴歌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丰功伟绩,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为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艰苦创业和贴近生活的鲜明特色和经验,为我党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江苏宝应县安丰区太晋乡的固晋村,粟裕率新四军第1师和苏中区党委、行政公署、苏中军区及其大部分直属机构驻扎在这里。固晋村是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因而成了名闻遐迩的"铁军村"。该村老村长乐立伟与新四军结下了深厚友情,特别是他与粟裕的关系更是一段佳话,用现在的话讲叫特铁,被人们称为铁村长。  相似文献   

14.
徐国利 《安徽史学》2004,(2):112-112
我读了<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此书真实、全面和生动地再现了新四军早期成长壮大的光辉历史;它也向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口,向人们展现了那段伟大的抗日烽火岁月中许多业已为人忽略和遗忘的可歌可泣史绩和优良传统.它弥补了史学界对新四军研究、尤其是前期新四军研究的不足和缺憾.  相似文献   

15.
朱农 《江淮文史》2001,(4):74-78
今年是新四军第七师成立60周年。活动在皖江两岸的新四军第七师,是在皖南事变的血泊中诞生的,是皖江敌后地区抗日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尹化 《铁军》2012,(10):44-44
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有一套防腐、反腐倡廉的理论、办法和法规,以保证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的吏治清明。为开发、利用新四军廉政文化资源,盐城市纪委、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等联合举办的"新四军廉政建设理论研讨会",9月7日在盐城水城度假大酒店召开。会议收到论文60多篇,部分论文作者在会上介绍了新四军廉政建设的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在这之前。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铁军》2018,(12):9-10
10月31日下午,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之家”研讨会,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代会长朱文泉、第一副会长徐承云,中国新四军研究会高级顾问、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星臣,常务副会长王清葆,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明,副会长毋瞩远、弘强、徐红、顾星、王路奇、孙文富,出席中国新四军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的代表及新四军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研讨会。顾星副会长主持会议,弘强副会长作会议总结。  相似文献   

18.
朱强娣 《安徽史学》2003,3(5):110-112
新四军把搞好部队的化娱乐活动作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新四军成立之初,大量的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年加入了进来。他们参军后,围绕抗战胜利、改造中国的目的,运用自己的特长,宣传抗日,鼓舞反侵略的斗志,激发军民爱国热情,使新四军里有一支强大的化力量,这支化力量与军事力量一起,完成了打倒日本侵略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19.
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大队南下,到达随南地区,并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和中原局的指示,准备在随南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4月5日,新四军第五师全体将领于洛阳店九口堰通电就职。此后的三年时间里,新四军第五师以白兆山九口堰为指挥中枢和后方基地,胜利地开展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反击国民党围剿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初期,在新四军第四支队的领导下,有过一支东北流亡抗日挺进纵队。因为存在的时间很短,在新四军的史书上往往一笔带过,甚至略而不提。根据一些知情的老同志的回忆,尚可梳理出这支抗日武装从诞生到结束的经过。1938年初,在淞沪战役中被打散的不少东北军官兵,陆续流亡到了武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