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贸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曾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日贸易额在2006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在对华直接投资中,日本仅次于港澳台地区。但中日贸易结构仍较落后。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能否有助于中日贸易结构的改善和中日贸易增长方式的改变,促进中日贸易更好地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蒙古地方的外贸活动中,茶叶出口最引人瞩目,它的盛衰对国民经济与民族资本的发展颇有影响。在雍、乾、嘉、道时期,对俄贸易较为正常。漠北的库伦、恰克图等城市,茶庄林立、茶商云集,各种茶货源源不断地运销到俄国,历年皆创收不少外汇。同治以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夺和本国买办政府的抑制,使旅蒙茶商一再受挫,其商务终究不免衰落,内地的茶业生产也随之大受损失,茶农生计产生危机。对俄茶贸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给国民经济以创伤。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半叶 ,长期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国遭遇印度、锡兰和日本等新对手 ,在最重要的英国茶叶市场上 ,印度茶叶早在 1875年已经取得对华茶的竞争优势。相对于印度茶叶 ,华茶出口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英国资本对国际茶叶市场的操纵、中印茶叶生产方式的差异以及国际茶叶市场结构的变化。华茶国际贸易的衰减对中国茶农、茶商和政府都造成损害 ,带来中国外贸出口结构、政府财政和茶区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4.
王阿丽 《沧桑》2010,(6):104-105
清代,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和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展开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茶叶贸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山西不产茶,因而在整个茶叶贸易过程中就需要晋商南下购茶,北上贩茶,同时也就伴随着与之相关的人员流动。本文以清代恰克图贸易为视角,通过分析恰克图贸易的规模、路线与形式的变化,探讨在此期间晋商人员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唐巧天 《史学月刊》2008,(10):89-97
北方口岸在开埠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依赖上海作为对外贸易的中转点,但这种外贸埠际转运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紧密到疏离的变化。由于北方原有中心口岸贸易条件的成熟、北洋三口的新组合及日本着力发展对华贸易等因素,北方口岸在20世纪上半叶逐渐脱离了上海外贸转运的辐射范围。这种转变使上海由全国外贸转运中心降为华中地区区域性外贸转运中心,并反映出20世纪中国内外政治经济变化下国内口岸贸易格局的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官方势力在海洋的退缩,民间私商活动开始活跃起来。泉州周边的外港安海港和附近的漳州月港逐渐成为民间海外贸易活动的中心,并由此导致明清福建制瓷业向闽南的集中和转移。西方人到来并积极参与到传统的亚洲贸易网络中,进一步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明清外销瓷业的兴盛。入清以后,厦门港逐渐崛起,以德化为中心的制瓷业格局形成。明清时期,漳州窑瓷器、德化白瓷和以德化窑为中心清代华南瓷器产品从东南海港输往世界各地,揭示了早期全球贸易的兴起及清代南海贸易的繁盛,是我国古代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默予 《黑龙江史志》2013,(15):53-54,57
茶业在唐代的发展逐渐兴盛。唐人贵茶的风气始于南方,北人从"贱茶"到"贵茶"这种风尚的转变与南北茶叶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隋唐运河正是南北茶叶贸易的承载者。本文认为,正是这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使得茶商顺河北上,将南方贵茶的风俗带到北方,刺激了北方茶叶的需求兴盛了北方的茶叶贸易,与此同时亦加深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相似文献   

8.
陶德臣 《安徽史学》2007,10(3):5-12,44
印度是当今世界主要产茶和茶叶出口大国.100多年前,为了打破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牟取厚利,英国殖民当局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苗、茶工、种制技术,大力发展印度茶业.经几十年努力,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茶叶生产和出口地区,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日两国贸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即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食品及矿产等初级产品在对日出口总额中降到不足一成,而纤维产品贸易以几乎每年占中日贸易额的20~30%的速度强劲发展,推动了两国贸易总额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引起贸易摩擦。尽管纤维产品贸易由垂直贸易分工向初级水平贸易分工发展,以及密切的依存关系两大特征,使中日两国避免了在该领域的贸易战,但是,如何在互补性贸易结构中寻求更多的合作领域以减少贸易摩擦甚至避免贸易战争,是20世纪90年代中日纤维产品贸易带来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清代晋商茶叶贸易定量分析——以嘉庆朝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到底是何等规模的利润,驱使着清代前期的山西商人在与家乡相隔万里的福建、恰克图之间跋山涉水从事长途贩运?有关清代晋商茶叶贸易的利润和经营绩效问题,引起了国内国际经济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尤以刘建生、吴丽敏的《晋商茶叶贸易绩效分析》为代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但遗憾的是,由于史料阙如,这些论述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究竟清代晋商茶帮的利润率是多少,目前尚没有定量研究成果问世。本文力图在一个相对纯的环境内,选择嘉庆年作为时代背景,通过对茶路长度的考证、山西茶商每天运程的平均里数、当时人均每日的消耗、船、马、驼的平均运力及消耗,得出运输成本。以武夷山各类茶叶的均价和恰克图茶叶的平均售价进行比较,得出茶商的平均收益,进而推算出清代晋商茶叶贸易的利润率。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茶叶国内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最早的茶叶区域市场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四川。《僮约》记载的“武阳买茶”表明,川西茶叶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以武阳为中心的产区初级市场,各地茶叶汇集至武阳然后向外地输送,武阳则是茶叶周转中级市场。西汉以后,随着茶叶产区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20年代饮茶习惯风行于欧洲以后,直至20世纪以前,茶叶成为中西贸易居支配地位的商品。西方贸易公司竞相派船到中国,以白银购买茶叶。对他们而言,“茶叶是上帝,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①。中外学者对鸦片战争前以茶叶为中心的中西贸易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②,但鲜有学者注意到,中国外销茶叶是如何生产与营销的③。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437564两白银④。闽北茶叶占中国外销茶价值的40%-60%,每年约40%以上流入中国的洋银用来购买闽北…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前近代社会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是中国主动与世界联系的纽带之一。美国建国后开始与中国直接进行茶叶贸易,并很快成为华茶贸易的第二大国,茶叶贸易对美国建国早期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早期中美茶叶贸易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还原近代中美茶叶贸易的兴起与美国茶叶消费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赖晨 《文史精华》2013,(12):55-58
中国茶叶曾经在国际茶叶贸易中处于龙头老大的地位,给我国带来滚滚财富,后来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从中国窃取茶种、茶苗、茶技,种植生产出大批价廉物美的茶叶,中国茶业受到很大冲击,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作为英国博物学家兼经济间谍的福钧,起了十分恶劣的作用。那么,福钧是何许人也,他是怎样窃取中国茶种、茶叶技术的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始于唐代后半期,至宋、元畴期达到最兴盛阶段。本文以南宋、元两代为中心,考察中国海外贸易陶瓷器生产地及海外贸易运输线路的变迁。南宋、元代的中国陶瓷输出,根据外销地点的不同,主要的贸易港口及外销陶瓷器的品类组成也有差异。通常而言,南宋、元外销东南亚与西亚的线路是以泉州为出发点,而销往日本的则是以福州与宁波为出发地。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诞生后,百废待兴。冀朝鼎在帝国主义实施禁运和经济封锁的困难面前,积极探索中国外经贸的新体制,加强外汇管理,以灵活的外交,与11个国家签定了外贸协定,还成功地与日本、英国等未建交国家进行“民间贸易”.打破西方列强的孤立政策.开创了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俄罗斯从欧洲地区向黑龙江沿岸迁移了大量的移民。大量的移民带动了黑龙江沿岸中小村镇的出现,为了适应快速发展规模,俄罗斯给予远东地区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进入远东地区参与开发。布拉戈维申斯克成为远东经济贸易发展的中心,成为阿穆尔州的采金和农业的中心、重要港口和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行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停止其他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通过粤海关建立“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广州制度,十三行成为清代中期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贸易体系,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逐步展开对十三行的学术研究,现将百余年的曲折发展简要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晓宏 《丝绸之路》2010,(14):23-26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一度繁荣,国家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指南针的发明、中国瓷业中心的南移、瓷器烧造技术的进步、中国瓷器价廉物美、广泛的实用性和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等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海上陶瓷贸易以两条路线为支撑,以众多贸易港口为依托,陶器贸易遍及亚、非、欧、美、澳等各大洲。这一时期输出的种类繁多的瓷器,对内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对外间接或直接传播了陶瓷烧造技术,也改善和丰富了所达之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影响了其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继续向欧美各同盟国输出大量的桐油、猪鬃、生丝等战略物资,以换取美、苏等国的国际军事经济援助.本组史料集中反映了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秉承国民政府既定方针,以“兼顾内销外销,并重进口出口”为基本原则,对内促进生产、充实物力,对外与各同盟国合作、维持海外市场,以建立战后经济发展根基之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