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史学界出现一股强大的潮流,即历史研究的"跨国转向",并导致跨国史的兴起。跨国史将民族国家历史置于跨国和全球语境中进行考察,关注跨国力量和外来因素对本国历史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国史"研究的面貌。跨国史还关注18世纪晚期以来人员、思想、信息、资本、商品和制度的跨国流动和联系,开辟了许多被传统的民族国家史漏掉的新领域,已经成为新的史学分支。跨国史研究凸显了跨国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改变了人们对现代历史,包括20世纪的冲突与战争的理解。因此,有必要从跨国史的视角重新书写20世纪世界史,包括增加非国家行为体的经历,突出跨国力量对各国发展和人类历史的影响,将国际人权保障、教育与文化交流、大众文化传播、消除传染性疾病、跨国环境合作以及国际体育等"低端"事务写入国际关系史。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史学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和跨国转向两大潮流。受此影响,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冷战国际关系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和“跨国维度”。((1)) 他们以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歌剧、电影等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冷战时期跨国文化传播的过程及影响,揭示了传统的民族国家史研究框架下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形成了研究冷战史独具特色的文化和跨国路径。90年代末,以玛丽·杜齐亚克为代表的史家开始强调冷战外交中的“种族因素”,  相似文献   

3.
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是一项以英美为中心,遍及世界各国,全球化趋向显著的研究领域。而任一国家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亦是这一全球化的产物。其中,美国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国际性和全球性体现的最为明显。首先,从内部角度来说,美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在以研究本国妇女为主的情况下,从诞生之初就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史家和著作,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跨国专题研究著作日益增多,出现全球化转向的趋势;其次,从外部角度来说,美国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在对其他国家的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域外学术思想、理论和研究人员的影响,并促使其在研究方法、理论和内容上发生重要的改变。这种域外影响,以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女权主义为最。  相似文献   

4.
正全球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其研究的对象、观念和视角都十分新颖,到八九十年代,全球史研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学术界的影响大增,并在1995年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以"‘全球史’是否可能?"这样一种设问的方式,进入国际史坛的主流。全球史学者以反对西方中心论为已任,主张要像从月球上观察地球那样,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这种视角符合力图破除西方中心论的中国历史学者的心意。同时,由于全球史研究强调对跨文化互动的研究,这又吻合了我国世界史前辈吴于廑先生在他的世界史体系构想中关于世界历史"横向发  相似文献   

5.
以海洋为中心的红海史研究方兴未艾。不同时期人群有关红海的知识是红海史研究的重要前提。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学界的红海史研究发展出多样化的研究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总体史与环境史启发,红海史研究的视角发生转换,红海从“历史背景”变成“历史主体”。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全球史观影响下,学界对陆地史观的反思促进了“新红海史”研究。研究者基于全球、区域与国家三重视角提出了从“联通”到“流动”的红海史、作为“网络”的红海史、“红海人”的身份构建等问题,在创新红海史研究范式的同时,探索了红海史学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一书,以"混合杂交性"理论为框架,选择了学术界较少采用的两个视角来讨论近代以来中西改革力量之间的冲突、博弈和合作:一是以美国私人基金会为代表的西方改革力量在20世纪改变中国的努力为视角,二是以同期西医东渐的经历为视角来揭示双方的相互影响与合作,而美国最负盛名也最有实力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自20世纪初在中国的百年经历成为连接这两条主线的最佳史例。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世界史教学具有长期的传统:从"通史"到"西方文明史",再到"全球史"。全球史教学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的全球化浪潮导致美国对全球史课程的需求,而长期的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成果为全球史课程的设置铺平了道路。全球史的兴起对美国的世界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史"或"世界史"的课程迅速进入美国的许多大学,美国中学的世界史教学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世界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变成了教材的核心主题。  相似文献   

8.
环境和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最引人关注的突出问题之一,它不但促成了席卷全球的环保运动,还引起了各个学科的广泛兴趣,历史学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环境史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了国际史学界的一个新领域。尤其在美国,环境史研究非常热门。但是,目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呈现一种“过度的碎化”趋势,即过度地强调专业化、多元化和区域化,而忽视了对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对全球环境史等一系列全局性重大问题综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20世纪中期全球史研究在国际史学界兴起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史研究也经历了"全球转向(global turn)"。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ianos)、麦克尼尔(William H.Mc Neill)、本特利(Jerry Bentley)和齐格勒(Herbert Ziegler)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关注了中国与其他传统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倡导从全球文明的宏观历史角度研究中国史。~①加拿大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全球史与跨国史的范式被应用于法国革命史研究,相关成果层出不穷,为学术传统悠久的大革命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全球史与跨国史视野下的法国革命史研究侧重从全球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互动、帝国间的全球竞争、跨国启蒙运动等角度探讨革命的起源以及发展动力问题。在20世纪后期的革命史学中,以经济与社会因素为中心的正统派逐渐让位于强调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的修正派。新近出现的全球史与跨国史范式,在保留政治与文化因素的同时,试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重新考察经济与社会结构问题之于大革命的意义。本文通过爬梳相关著述,探析全球视野下的法国革命起源学说,解读殖民地与大革命的关联,归纳全球转向下不同法国革命史研究路径的特征与得失。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学者来说,现在真是研究美国早期史的好时候!中国学术界对美国早期史的兴趣正在增长.2007年5月下旬,在天津召开了"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1600~1877)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正是基于这种正在增长的兴趣,并促进了与会者之间跨文化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在会议结束后仍在继续.与会的国际学者向中方与会者介绍了西方常见的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方法和主题.中国学者留给与会的国际学者的深刻印象,不仅仅是他们的学术热情,而且还有他们致力于分析一些重要的政治史和经济史问题(如国家行为的作用)的努力.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早期美国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大多为美国史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冷战终结问题的研究不能仅仅考察相关国家政府的战略、政策和行动,还应该采用跨国史的视角关注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以“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防止核战国际医生组织”“裁军与安全问题独立委员会”为代表的跨国组织参与塑造了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安全观念,推动美苏之间的地缘政治对抗和核军备竞赛走向终结。而以“赫尔辛基观察”为核心的跨国人权网络改变了苏联和东欧国家领导人的人权观念,缓解了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促进了东欧剧变,推动了冷战的终结。对跨国力量的关注可以开辟很多新题材和新领域,将更多的行为体纳入学者的视野,拓展和深化对冷战终结问题乃至整个冷战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资金、信息、物资等要素的流动空前高涨。在此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跨国流动和联系也变得迅速和费用低廉,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国际移民,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正如牛津大学著名的国际移民研究学者斯蒂芬·卡斯特尔斯(StephenCastles)所言,过去五个世纪以来,大量的移民在殖民主义、工业化、民族国家的出现及全球市场的资本发展进程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史学界的人权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受国际局势和史学研究趋势的双重影响。已有研究试图从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权利观念与社会及政治运动的互动中探寻人权的起源,40年代"人权革命"中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如何处理人权理念与国家利益、国际和平的关系也受到学者关注。西方学者还考察了五六十年代人权在国际、区域及国家三个层次的不同历史进程及其影响。关注70年代全球范围内人权"突破"的学者则重新审视整个人权史脉络,提出颠覆性看法,引发激烈争议。已有研究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清晰严谨,人权与国内及国际诸多议题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考察。人权史的未来发展在丰富主题和拓宽路径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一、构思全球史的当地研究方法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对全球和跨国史学越来越有兴趣。①从中国到美国、从阿根廷到欧洲,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各种新的令人感兴趣的方向。②像其他学科一样,全球历史研究也体现出学者之间进行各种模式的跨国家合作的特点。近些年来该领域出现了很多国际会议、跨文化研究项目和交流项目。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史学理论研究》2020,(2):139-150,160
跨国史研究的知名学者托马斯·本德依据个人学术经历的发展逻辑,从理论构建和学术实践层面,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如何书写美国历史这一重要课题。在民族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本德重构民族国家及其历史,批评“美国例外论”,融合跨国视角与综合性叙事,提出比较、关联和语境化三种跨国史研究方法,撰写了《万国一邦》一书。面对学界的挑战与质疑,本德依然认为跨国史是一种未来可期的研究视角与路径,它丰富了长期主宰美国学界的民族国家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全球环境史探讨生态环境因素在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全球环境史研究的兴起,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有密切关系,是全球史和环境史两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结果,它还受到近年来兴起的“大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推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史研究在克罗斯比和约翰·麦克尼尔等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明显进展.全球环境史有助于从整体上揭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扩展了史学的研究范围,有助于克服西欧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深化对历史的认识.与此同时,全球环境史的发展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新成 《世界历史》2006,101(1):39-46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史 (global history)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之一。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史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史学界也引起巨大反响,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全球史,并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借鉴全球史的理念与方法来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史研究虽然晚至20世纪80年代才在欧洲出现,但成绩斐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历史地理学、法国年鉴学派、汤因比的有关著作,为环境史在欧洲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总体上看,和美国相比,欧洲的环境史研究具有更多的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全球史的视野,而且从一开始就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