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黑龙江少数民族的新式教育蓬勃兴起。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龙江各少数民族的化素质,而且在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有巩固国防、共御外侮的意义存焉。本探讨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剖析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新式教育的意义及其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新式教育的推广、普及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固守边疆的作用与意义,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楚胥 《文史月刊》2003,(10):57-61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3.
李珣 《黑龙江史志》2012,(23):14-16
初等实业教育是清末黑龙江新式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黑龙江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数量上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始终未能实现质的提升,其作用也远没有发挥出来。这些因素主要有资金不足、师资不足、生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其中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基础薄弱,不能为实业教育提供推动力。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清末黑龙江初等实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朝统治者深感内忧外患。于是,一些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深感科技和外语人才的急迫,于是,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人才;派人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科技文化;设立翻译馆,翻译外文书籍,传播西方科技。这一时期为中国的科技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兴办新式学堂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派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洋务派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存在了40余年,是洋务教育的典型。1862年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诉苦运动”对启发部队阶级觉悟、巩固提高战斗力,曾经发挥过巨大的威力.在“诉苦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毛主席亲自总结、提出的“两亿三查”新式整军运动,已作为我军政治工作一项光荣传统不断继承发扬、代代相传.而“诉苦运动”的最早发起,却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驻黑龙江部队——黑龙江军区海伦警备二旅和后来的三纵七师.  相似文献   

6.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东北地方建行省、兴教育、办实业、练新军。朝野上下,一时谈论“新政”者,莫不以为“欲振兴地方,非开通民智不可;欲开通民智,非兴学校不可”。据不完全统计,从1905年至1911年,黑龙江省先后设立了300余所新式学校,为开发和建设黑龙江培养了一大批通达时务,谙熟技术的人材。 1905年7月22日,黑龙江省设立了学务处,规  相似文献   

7.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 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教育与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谢美华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是在救亡图存的自强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浪潮中诞生的,从一开始就带有“教育救国”的明确动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传到海外,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互为因果。本文探讨东南亚新式华校教育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8.
杨越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1):85-95+158-159
1949—1952年,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在全国尤其是在老解放区开展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为此,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新式农具推广实践,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和应对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中显现的问题,将国家经济扶持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调试并确定新式农具研制过程和制造标准,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干部,为新式农具有序推广做好了组织、技术、方法、队伍准备。新式农具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巩固和促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激发了农民的爱国热忱和生产热情。  相似文献   

9.
《京话日报》是“清末爱国运动一个极有力人物”(梁漱溟语)——著名报人彭翼仲创办的一份白话报纸,创刊于1904年8月16日,每期四开,1906年9月28日被迫停刊,共出753期.《京话日报》是晚清北京地区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民间报纸,销量曾经超过一万份.这份报纸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晚清北方落后的舆论环境,也将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发起的晚清启蒙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京话日报》辟有“要紧新闻”“本京新闻”“各省新闻”等栏目,刊登了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消息报道,其中关于直隶新式学堂的消息报道占据了不小的比重,本文特地将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借以窥见清末直隶兴办新式教育的曲折与艰辛.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前身是黑龙江教育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省城齐齐哈尔教员每星期聚于师范学校研究教育,王廷元、林传甲为讲师主席。同年,学部公布《教育会章程》,规定各省、府、州、县均可设立“教育会”,作为各级教育行政的襄助机关,“以辅助教育行政,图教育之普及”。按《教育会章程》,选举王廷元、林传甲为黑龙江教育会会长,会址设提学司接待室。光绪三十三年,在栖流所址建黑龙江教育总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一八九四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耻辱。但也激起了中国人民从屈辱悲愤中觉醒!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一批企图向西方寻求救亡“药方”的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力主变法,救亡图存。他们把开民智、新民德、学西方作为变法的首要条件,而这一切,根本在于人才。人才之振兴,根本又在于学校教育。正如梁启超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第10页)然当时的封建教育,早已成为新思想的桎梏、科举八股的附庸,不可能培养真正的变革人才。所以,建设新式学校,进行新的教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周祥 《安徽钱币》2005,(2):4-5,F002
黑龙江广信公司全称“黑龙江广信商务公司”,是清代地方政府官办金融机构。成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开业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十六日。公司设在当时的省城齐齐哈尔,在呼兰、巴彦、海伦开有分公司,在吉林、长春、奉天、营口、北京、天津及上海等地设有办事机构。广信公司起先为官商合办.资本原定为五十万两,实际仅收二十万两。黑龙江将军达桂等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初四的奏折:“奴才等略仿吉林成法,参以商部新章,官商合股设立一所,开使纸币,汇兑银钱,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 ,黑龙江实业教育蓬勃兴起 ,不仅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大力倡行的“实业救国”方针付诸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黑龙江边疆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形之下 ,有富国强兵、共御外侮的意义存焉。本文探讨了黑龙江实业教育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 ,剖析了黑龙江实业教育的意义及发展的不足。其中所反映出的实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在国防建设上的作用和意义 ,于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一隅,在历史上由于地广人稀,被称为“化外之地”,农民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之中,农业生产技术低下。清朝晚期,在全国提倡新学和创办新式教育浪潮的推动下,贵州不断出现一些近代新式的专业学校,其中也包括专门传授农学的学堂。从此,贵州开始产生了农业教育。这些农业教育在当时对贵州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地处祖国边陲,开发甚晚,建制亦迟,民尚骑射而轻文学,文化教育事业较之中原相对落后。但到清末民初,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女学教育,后来居上。光绪三十一年(1905),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奏调著名教育家林传甲来江省办学。林传甲之妻祝宗梁亦“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为使边地同于内地,女子之学同于男子”,她毅然随夫出关。时学生不满百名,还经常有因贫困而退学者,林传甲夫妇拿出自己的钱  相似文献   

16.
孙兴盛 《纵横》2012,(1):38-42
武昌文华中学,1871年10月2日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创办于武昌昙华林,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所现代教育新式学堂。它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旧式科举下的传统教育,打破了中国人过去读书只为当官、效忠皇上的封建思想,而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它还架起了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国家”、“民族”、“主权”、  相似文献   

17.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黑龙江行省公署成立。关于行省公署下设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专官名称问题,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力主官署称“提学司”,其长官叫“提学司使”。反对意见认为官署称“提学使司”,其长官叫“提学使”。两种意见虽仅一字之差,但官署及其长官名称事属国家典制,岂容半点差错。只要核查档案文献,自可得出应有结论。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 当代黑龙江史学会进行了3年多的筹备,今天在这里召开成立大会。我首先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4月26日,当代黑龙江简史编纂委员会开了一次会,当时大家商议,要开这么一个会,促进落实一下国史、当代地方简史的编纂工作,以求把我省的国史、当代地方简史编研工作搞得更好一些,淑洁副省长当时就“进一步加强国史、地方简史编研工作”谈了三点意见。一是选留骨干力量,加  相似文献   

19.
明治初年,日本政府制订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国策,以图尽快实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摆脱备受欺凌的地位。其中,“文明开化”始终是喊得最响的口号,为其它两项国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人“求知于世界”的愿望。文明开化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倡导教育。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的似为时任兵库县知事的伊藤博文。此后,大东义彻等人也相继认识到“教育乃是国家之本”,“现今欧洲之富强者,无不盛行教化,无不开启人智”。①1871年,明治政府组成了岩仓具视考察团,肩负着促使日本近代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贵阳文史》2013,(5):12-15
基础教育 西学冲击,清廷放弃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洋的新式教育。清廷原先的重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以为有了新式大学便可代替传统的科举制度。岂知大学以中学为基础,中学又以小学为基础,必须有一完整的体系,故仍不能不做周密的规划。唯新式学堂初起,并无成规可循,多方参考,决定借重日本经验。日本的学制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小学的六年是基本教育。清廷仿效,小学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个阶段,自此成为定制。清廷建立的“四二”制以前四年为义务教育,惟不待付诸实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帝制时代的义务教育,止于讨论,并未付诸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