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是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位名叫张隆的文人在撰写赞颂被皇帝敕封为德应侯的耀州窑窑神的《德应侯碑》中对耀州窑瓷器精湛工艺的最为贴切的表述和赞美。宋代耀州瓷器因其精巧秀丽的造型、典雅温润的釉色、丰富多样的纹样、美观合理的构图、新颖多变的装饰手法、娴熟精妙的工艺技巧而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一、耀州窑瓷装饰纹样的特色与发展宋代耀州瓷的装饰手法比较多  相似文献   

2.
孙为东 《文博》2008,(1):75
"汉八刀",是汉代玉器加工工艺中特有的一种琢玉技法,一件玉器,仅仅使用八刀琢磨完成,刀法简练,神态逼真,后世人便称用这种特有的工艺技法琢磨完成的玉器为"汉八刀",如果把琢玉看成画画,笔法简练,神态十足,不失为一幅好画,而如果用画法来说,就是简笔画法,寥寥几笔,就把物体本身的内涵特征刻画了出来,这种做法用在玉石加工上,也是同样的,简单的几个笔画刀痕,就把要刻画的主要神态刻画了出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前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作过研究.但对于玉料来源及琢玉工艺从未做过专题分析.本文根据考古学以及矿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考古学文化的分区、文化因素分析、制作工艺等角度进行了尝试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真山出土玉器谈吴国的琢玉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州真山大墓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玉器,系采用多种琢玉技法所形成,显示了2000多年前吴国工匠高超的琢玉水平。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中国琢玉史上相当繁荣的时期。明玉遗存丰富,碾琢技艺精湛,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许多形体比较高大的立体器皿,这是明代以前琢玉史上罕见的成就。 明初洪武年间,为了恢复经济生产,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许多工艺门类处于停顿状态。永乐年间,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进入了复苏和发展时期,但琢玉业发展得比较缓慢,主要是继承宋元传统,琢玉水平虽然很高,但作品的数量不多,形体也都比较小,这种状态大约延续到嘉靖时期。此后,琢玉工艺才出现了新的繁荣景象,特别是大型的立体器皿增多,并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宋夏 《神州》2013,(5):221-221
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四川省境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服饰纹样,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反映了本民族的个性特点,是漫长历史的产物。彝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服装与装饰图纹的多样化。而在现代的工艺中所体现的彝族纹样,既使传统的图案纹样得以继承,同时又丰富了现代的工艺美术设计。  相似文献   

7.
老晖 《收藏家》2008,(6):I0001-I0002
二十世纪中后期三大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时期,琢磨玉器的工艺,已经具有了极高明的水平,由此奠定了中国琢玉文化妙不可言的第一个高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琢玉是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中国琢玉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发展与普及,也由此将中国古代琢玉文化演变到了雅俗共赏的历史时期,成为历史上古玉文化的第一次世俗化高峰。由此可见,赏玩玉器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不乏人众,  相似文献   

8.
纳石失是一种以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中的4件纳石失为标本,对其纹样设计、组织工艺及织造技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宋代工艺纹样重写实。宋瓷纹样中,特别是花鸟一类,大量出现写实纹样,形成宋瓷鲜明的装饰风格和时代特征。工艺纹样的写实风气,大致形成于唐末五代之际,这个变化当初主要从丝织品中反映出来。丝织品的花卉纹样由过去平列图案式的布局,发展为写实折枝,即所谓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绣和缂丝等,更注重生色花,并把它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这个风气也影响到同时代的金银器、建筑彩绘和陶瓷等工艺门类。宋瓷上的写实花鸟纹样,属于花卉题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药、莲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鸟鱼虫题材以孔雀、鹭鸶、雁雀、蜂蝶、…  相似文献   

10.
隆化鸽子洞窖藏元代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色彩最丰富的元代丝织品实物,本文对其用色、纹样题材、织造工艺等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1.
燕下都半瓦当均为模制。模范是一个圆形,由两个相同且对称的图案构成,两图案中间留有一条较窄的切割线。制作时,将模范在当面泥坯上压制纹样,然后粘接于筒瓦坯的母口一端,再沿割线由外向内切割,将带有纹样的圆形瓦坯一分为二,最后烧制成两个半瓦当。所谓错切,就是误由切割线转动90度而切,从而产生了特殊纹样的半瓦当。加之2000多年地下沉埋,一出土便以其孤异、奇特而备受学、专家所关注,对其理解颇费神思,随之亦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命名。就目前所见,在燕下都半瓦当中,错切的有四:  相似文献   

12.
琢玉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偶有玉质者,但制作简朴,多为实用的生产工具,到了殷商时期,琢玉工艺放出了灿烂的光辉。玉,它的质地坚润美观,出产在高山深谷中,古代因交通地理及制作工具等条件的限制,采觅和琢制困难,所以十分珍贵,玉器几乎都为统治阶级所服用。这里介绍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几件古代玉器:商代玉牛首:花纹多用直线条构成,形状和铜器上的兽面纹很相似,但有角,看来又象牛首,是具有高度的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闫谅 《风景名胜》2021,(6):0260-0261
文章主要阐述了新疆传统“美术式”地毯中的玫瑰纹样的艺术特征与造型分析。第一部分是探究新疆传统地毯及其织造工艺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新疆传统地毯中对玫瑰纹样进行分析 , 第三部分讲述了对新疆传统地毯中玫瑰纹样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燕下都瓦当虽为半圆形,但压制当面纹饰的范具却是圆形的,在范具上、下半圆中设计一种相同且对称的纹饰,横向切割便产生两件相同纹饰的半瓦当。如果切割方向错误,就会形成一对纹样怪异难辨的错切瓦当。该文介绍了一件与以往所见不同的错切瓦当,除制作时由横向切割变为纵向切割外,是在范具上下两个半圆中设计了两种不同表现的"双龙饕餮纹",错切后的纹饰显得更加复杂而不易辨识。  相似文献   

15.
故宫收藏了数万件明清制墨,本文以此为基础,通过古墨上的纹样了解、归纳墨模雕刻工艺。主要从装饰图纹、雕刻刀法的变化上论述不同时期墨模雕刻工艺的时代特征与风格,展示由明向清发展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6.
刘超英 《神州民俗》2007,(7):29-30,35
浙江石窗始于先秦,终于民国,遍布广义的浙东地区。防盗、延视、通风、采光、防火、耐潮、防坠是其主要功能。雕刻工艺以镂雕为主,纹样题材以吉祥图案为主。情义传达方式直接了当,纯美朴素、雄浑精巧是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曾刊出明清时期琢玉、雕刻各类工艺名匠的名单,并选登一部分名匠的代表作照片,这里继续介绍明清时期金属、珐琅、陶器,漆器、墨等几类工艺名匠的简历,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8.
苏州的琢玉工艺,在明朝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已經提到:"凡玉,由彼(?)头回或溯河舟,或館駕橐縟駝,經庄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則互市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則推苏郡。"說明明代新疆和闐一带的玉璞,由边境的互市而入北京,然后散至各地雕琢成器;而苏州的琢玉工艺,在当时却被推为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搪瓷工业发展迅速。兰州搪瓷的制造及其工艺设计,是特定时代下多种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体现,它不仅给兰州人民带来了现代的消费时尚和日常生活的便利,也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的需求。本文在梳理兰州搪瓷业发展光辉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搪瓷制造工艺设计中的纹样类型与艺术特色,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文物探源     
《文史月刊》2009,(8):F0003-F0003
青玉龙穿花炉顶 青白玉.龙穿花为玉雕作品传统纹样,龙首上昂。眼突起,角翻卷上弯并有三钩形脊。五爪。龙身藏在花丛中更显龙的神秘,花丛采用深打凹工艺,使花茎、叶面、花朵更显立体感.工匠利用玉石的皮色,巧雕叶面、花朵,其工艺技法独到,透雕、圆雕、平雕结合,底部微凹有两对穿孔,为元代典型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