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构筑中国疆域的文明板块类型及其统合模式序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中国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公元前200年—公元1820年,中国原本历史渊源不同、文化传承各异的5大文明板块:大漠游牧文明板块、泛中原农耕文明板块、东北渔猎耕牧文明板块、雪域牧耕文明板块、海上文明板块,经过长时段的相互撞击与攻防,彼此融合与和解,最后融为一体。统合5大文明板块的粘合剂,则是中国固有的人文地理条件与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认为,资料断限于1820年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既承载着中国历史内在发展所能达到的空间极致,又记述着康熙帝祖孙四代对领土、边界、主权与边民所具有的清晰界定与认知理念,还附丽着沙俄与西欧列强对清朝领土主权的国际承认。因此,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空间坐标判定在“嘉庆志”及所附“皇舆全图”所确定的领域。同时,1820年的清朝疆域,既是中国疆域范围的最终底定极点,也是东西方力量对比最终逆转的临界点,更是中国国势由强转弱的最后时刻。故本文将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间坐标判定在该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史前玉器有着长达6000余年的历史,遍布东、北、西、南各地,组成相对独立发展的群体及其玉文化区域。其历经玉兵器、玉美器、玉神器以及早期“王室玉”等若干阶段的演进和积淀,为华夏文明的创造奠基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本文采纳地质学上的“板块”一词以概括说明史前玉文化的宏观性质及其微观特点,史前玉文化板块分为东夷玉文化板块、淮夷玉文化板块、古越玉文化板块等三大玉板块以及海岱玉文化东夷亚板块、陶寺玉文化华夏亚板块、石峁玉文化鬼国亚板块、齐家玉文化氐羌亚板块和石家河玉文化荆蛮亚板块等五个文化亚板块。它们按自身规律运动又互为碰撞、渗透、并存以至融合,终于走向其归宿,熔铸为统一的中华玉文化。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多自称“中国”,以及当时一些政权虽没有自称“中国”,但为后来的“中国”所继承,并仍被称为“中国”等原因,致使中国古代自秦统一以后仍然存在复数“中国”的现象。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辽宋夏金的发展,到了元朝统一全国,复数“中国”开始过渡为单数“中国”,明朝时期稍有反复,到了清朝统一全国,作为单数概念的“中国”最终确定下来,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及其疆域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5.
杭侃 《收藏家》2002,(3):M002-M002,3-7
几年前,李娜一首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勾起无数厌倦了尘世的喧嚣,渴望着能够“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山之崩把我的魂唤醒”的生灵对雪域高原的向往。但是,种种条件的限制,使真正能够前往西藏,身临其境领略其独特魅力的人成为少数。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雪域藏珍”西藏大型综合文物精华展,对于向往西藏的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良机,更何况即使是亲自到西藏,也很难有机会一次目  相似文献   

6.
明朝对西藏的经略始于洪武初年,至洪武八年(1375)基本确定了对西藏的全面统治和管辖.永乐时期的明朝,以西藏为中心阻断蒙古、西域之间的联系,使西藏成为明代“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终明一世,西陲晏然的景象.西藏与明朝之间明确政治管辖关系的形成,既体现出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强烈需求,也包...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15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召开了"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会议围绕吕一燃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和林荣贵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的出版展开。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两部著作的出版,是上述研究领域的标志性阶段成果,受到学术界关注。将两部专著放在学术研究进程中加以评述是件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可以综合考察中国古代疆域与近代边界研究进程及阶段性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疆域理论研究的深化。以下几篇文章即选自"中国边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的发言。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存在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解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现状,从自然与社会的动态关系层面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影响,从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阐明东方的生态文明可以为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旅游纵览》2013,(4):17-18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不是政治口号,而将成为我国小康社会的真实写真。"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文明"和"美丽中国"所包涵的"美丽元素"将成为我国旅游业长足发展的推动力。本文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依赖于"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联系,象形地指出"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是我国旅游的"基因库"、"发动机"等;同时也论证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在我国建设旅游大国过程中的可行条件,最后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如何给力"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认为我们研究的“中国疆域”应该是指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这一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凝聚时期,时间是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疆域明晰时期,时间是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蚕食鲸吞时期,时间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疆域巩固时期,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有关讨论中国古代疆域的论文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古代中国疆域范围即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统一或分裂的政权所管辖疆域的观点;接着,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疆域形成的新观点作了评述,并提出了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发展的阶段划分(即分期)以及规律和特征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历史上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认为 ,凡是生活在今天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今天疆域内而今天已经消失了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他们的历史 (外来民族迁入之前的历史另作别论 )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 ,他们在历史上活动的地区及其建立政权的疆域也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的组成部分。按照这一原则 ,结合历史上中原政权与边疆民族及其政权的隶属关系 ,以及边疆民族对中华思想文化的心理认同等条件综合考查 ,不难对中国历史上的疆域问题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边疆的界定问题 ,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我们往往只提陆疆 ,在这以后有所改变 ,增加了海疆的概念。我们在观察边疆地区的时候一定要历史地看 ,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延续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边疆地区是国防的前线、改革开放的前沿 ,还体现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论马来西亚在南海声称的领土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在南海声称的领土争议,主要集中在对南沙群岛某些岛礁、苏拉威西海两小岛和新加坡海峡白礁的声称。对南沙群岛某些岛礁的声称,马来西亚依据的是岛礁“在其声称的大陆架上”,这种依据违反了“陆地支配海洋”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在苏拉威西海两小岛的争议中,最近国际法庭依据连续的实际管辖,将两岛的主权判属马来西亚,这对今后解决类似的国际争议将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我们的先辈为今人留下了两项举世瞩目、无与伦比的历史遗产: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人口众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是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国情。  相似文献   

17.
商王朝疆域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4,(12):16-19
商王朝的疆域 ,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增多 ,可以与文献相互参照并结合甲骨文资料 ,逐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从目前掌握的文献与考古资料 ,可以明确看到 ,对商王朝的疆域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探讨 :一是商王朝的直接辖区即王畿 ;二是商王朝行政、信息所达 ,基本上能够管理的地区 ;三是商王朝影响所及的地域。在三个层次中 ,惟有第二个层次才是商王朝的疆域。据此 ,《汉书·贾捐之传》所言之“东不过江黄 ,西不过氐羌 ,南不过蛮荆 ,北不过朔方” ,正是商王朝的疆域所至  相似文献   

18.
西汉前期的蜀商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前期的巴蜀商人活动能量十分惊人。他们把蜀地的商品远销至中亚、印度、东南亚、东北亚等地。他们充当了南方走私贸易的主角。岭南和西南地区成为走私行为蔓延和滋生的温床。南印度迈索尔出土的公元前138年的古汉钱,似应与蜀地的走私商人有关,正与《史记》所记载的蜀身毒道相印证。汉武帝消灭南越国,平定西南夷,蜀商走私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土壤荡然无存。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数百年的巴蜀商人集团从此黯然失色。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从此微不足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