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代东北地区实行旗、民双重管理体制,盛京地区的范围包括奉天府府尹辖区和盛京将军辖区。盛京围场隶属于盛京将军辖区,正好位于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的交界地带,故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划界应考虑盛京围场的隶属与边界。一般认为清代盛京将军辖区北界至柳条边辽东段,这个观点并不准确,忽略了盛京围场。本文利用档案、历史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了盛京围场地图,并探讨盛京、吉林将军辖区的分界。  相似文献   

2.
“国语骑射”作为清代基本国策,为保留八旗兵具有国语骑射的特技,清廷先后设置京畿永定门外的南苑围场.热河木兰围场、盛京围场、吉林围场、黑龙江围场。五大围场中东北占有其三。笔者疏拢了一些关于东北围场的资料,试就东北围场有关问题加以论述,求教史界。 一 清代东北围场最初设于天命四年,康熙年间分为三大围场。据光绪三十四年版《西安乡土志》载:“国朝天命四年,灭叶赫后设大围场”。《东三省政略》也载:“天命四年九月壬申,克叶赫东城,降西城,设盛京围场协领管守。”①由此可知,天命四年,努尔哈赤于叶赫故地草创东北围场。天聪、崇德年间,清太宗皇太极经常至围场狩猎。天聪六年十月丁亥,皇太极“率诸贝勒出地载门,往猎于叶赫地方”②。翌年十二  相似文献   

3.
赵珍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40-147,163
满人入关后,在东北地区逐渐建立起专门管理捕牲和采集贡品的机构,吉林果子楼就是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对吉林果子楼的设置、职官、建筑以及职能等事宜的梳理、讨论,揭示清廷对吉林围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同时,作者也阐释了该地自然资源与居民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代盛京围场纳贡机制的运行,主要依靠的是盛京将军下辖的总管内务府、衙署工司、衙署兵司和衙署礼司等部门来处理纳贡相关事宜,此外还辅以管理具体纳贡事务的下属机构。  相似文献   

5.
清代东北围场开放问题,是清代东北史研究中久未问津的一个题目。本文拟就吉林围场、盛京围场开放过程及与此有关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道咸以来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危机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内地与边疆普遍出现危机。东北地区界临日俄,一八六一年营口开港,外国势力伸入东北地区。《瑗珲条约》、《北京条约》  相似文献   

6.
盛京内务府皇庄是皇帝的私产,分隶镶黄、正黄、正白三旗。“顺治初年,盛京包衣三旗设佐领三人,管理所属事务”。盛京内务府皇庄中的粮庄由管领管理;棉庄、盐庄、蓝(靛)庄、果园、打牲、牧场等专业庄由佐领管理。不论由管领或佐领管理,盛京内务府皇庄的人、事、财、物均由盛京内务府统摄。盛京内务府又须事事向总管内  相似文献   

7.
位于吉林的伯都讷围场,在清代围场中放垦最早,也是嘉道以来清廷对所控有的围场封禁土地资源进行的第一次招民而非旗丁的开垦,是在人口增加、农耕土地资源紧缺情形下,国家不得不对所控制的土地资源重新调整、加以分配的一个特例。整个过程中,不仅显现出农耕土地资源私有化的局面,也涉及官民双方在资源分配中的利害关系。清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中,对资源环境的调控是在国家权力支配下完成的,国家权力和政策是这一环境系统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8.
1644年清廷入主中原后,在盛京先后设镶黄、正黄、正白三个包衣佐领承办盛京地区的皇室事务,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设立盛京总管内务府管辖三个包衣佐领,由盛京将军兼任总管大臣,主要管理福陵、昭陵等关外三陵事务、陪都宫殿、各种皇室庄园及承办各项贡赋。清朝对包衣三旗下人的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规定他们离开居住地都要向该管官请假,并规定每三年清查一次人口,称做比丁。封面书影即选自辽宁省档案馆藏同治三年(1864年)盛京内务府三旗管领下人丁三代册,册内详细登录了福陵、昭陵及三旗其它内管领下每户当差执事人、壮丁、牲丁、蜜丁的身份、名…  相似文献   

9.
养息牧牧场是清王朝设在东北柳条边外的惟一皇家牧场,畜养大量的牛羊马,不仅供应盛京三陵祭祀之用和补给八旗官马之需,而且部分产品成为清皇室的贡品.这座几乎伴随清王朝始终的皇家牧场,它的设立、发展、试垦、续垦和放垦演绎了养息牧牧场恢复、繁盛、衰落和消失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朝早在入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入关以后,统治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曾先后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南距京师400公里的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围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活动时间长达139年,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经四帝,共举行木兰秋猕105次。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档案馆藏《顺治年间档》共1册71件,系北京总管内务府给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领行文的抄存稿,成文时间在顺治四年至八年间,主要内容有:包衣人丁的调动、顶补、奖罚,婚配,编设粮庄并规定报粮数目,包衣人丁承担耕种粮食、饲养牲畜,捕打野牲、栽培果树、汲饯果品、纺纱织布、烧制木炭、守护陵园、维修宫殿等项差务。 《顺治年间档》形成时间较早,其内容虽然属于皇室事务,但相当具体地反映了清初满族社会中奴隶制的残余和皇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例如,盛京地区的皇室庄园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包衣”,实际上就是皇帝的家奴,他们被严格地束缚在庄园内,没有人身自由,承担沉重的劳役,就连其子女也不能逃脱,不得不世代为奴。再如,摄政王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死后,顺治皇帝追治其欺君罔上之罪,并将其夺去的正白旗控制权收回,从而恢复了皇太极开创的皇帝亲领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体制,于是在盛京也就增设了正白旗一个包衣佐领。  相似文献   

12.
有清一代,布特哈人一直充当着皇家捕貂人的角色,而在布特哈各族划归黑龙江将军管理后,清廷一直寄希望于黑龙江将军及其下属能在贡貂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杜绝布特哈牲丁舞弊,但是清廷万万没有想到,真正舞弊的却正是以黑龙江将军为首的这些地方官员。布特哈副总管奇三的上告令清廷不得不正视这一问题,不但处罚了涉事官员,而且对黑龙江将军的权力以及贡貂制度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盛京内务府户口册》、《黑图档》、《满州旧惯调查报告书》等文献,对于《盛京内务府户口册》册载人群的来源、在八旗制度中所处的地位及人丁编审制度特点等进行分析,认为盛京内务府实行的是等级包衣管理体制,包衣除身份低贱的在档奴仆外,还有正身旗人。由于内务府正身旗人兼有包衣身份,较之  相似文献   

14.
清代承平日久,驻防盛京的旗人逐渐卷入当地的社会生活,由客居变为土著。旗人社会的变化,使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八旗驻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通过对清代盛京八旗驻防制度的考察,认为驻防旗官从行政、司法、经济诸领域渗入地方社会的管理,八旗驻防的地方政府不断完善,与民官一起,成为区域社会的重要管理者。盛京将军辖区的"城"已成为驻防区约定俗成的政区,拥有治所、幅员、边界、行政组织等,驻防制度逐渐演变为带有八旗制度特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15.
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相似文献   

16.
清朝东北的粮庄,由盛京粮庄、锦州粮庄和打牲乌拉粮庄三部分构成。因其生产以粮食为主,供皇室享用,亦称大粮庄、皇粮庄、庄屯或官地,是清代皇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乾隆以前东北粮庄的研究,史学界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乾隆以后东北粮庄的破坏和丈放等问题,尚无专门论列。本文拟利用档案等资料,对此问题加以论述,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7.
清代塞外围场格局与动物资源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塞外围场,建于山深林茂之区,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地域相连,功能各异,政治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清皇室决定着围场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占有形式,康乾时期不间断的军事演练式的行围对围场动物资源衰减有重要影响,嘉道停围后,骑射演武的军事功能荡然无存,但动物资源衰减依旧势不可遏。塞外围场分布格局、资源存在结构及分配形式改变,围场体系完结。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东灰山墓地殉牲的研究,我们认为四坝文化的殉牲还未形成稳定的习俗或制度,仍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根据殉牲的特点,将四坝文化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偏重于经营农业,并兼营狩猎、畜牧和采集;西区偏重于经营畜牧业,同时也兼营农业。  相似文献   

19.
乾隆帝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并在盛京皇宫举行升殿大典及筵宴后,还要进行祭神活动,地点主要是在旧宫正寝清宁宫。至于祭堂子,乾隆八年盛京内务府佐领根柱等曾为此呈请王大臣定准,进行与否不见记载。仅乾隆四十八年盛京堂子重新维修后,九月十八日皇帝“出抚远门诣堂子”祭天祭神,又派随行的皇子、王等于“二十一日在堂子竖杆、挂纸、打扎板”。此堂子祭亦有萨满念祝辞请神。清宁宫的祭神活动则始终受到乾隆帝的高度重视。“国朝礼重祭神,必于正寝,兹旋故宫,执豕荐醑,一遵旧制,弗敢废也”,成为他四次东巡盛京谒陵礼成驻跸盛京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乾隆  相似文献   

20.
乌拉街位于吉林市西北约七十公里处(今吉林省永吉县内),辽金时代在史籍上被称为“乌拉国”。 明代东北女真族三大部分,乌拉城为当时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乌拉部主纳齐布禄七世列孙布颜所筑。清初在乌拉城内,设立了专为皇室皇族打牲捕采国贡的总管衙门,称之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由清朝内务府直挎管辖。 当时,清朝内务府所直接管理的机构中,主要有以承办皇室及官署所需的缎纱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