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惠河是元代修建用于连接张家湾与大都的漕运通道,在明永乐重建北京城后,因水源问题遭到废弃,从通州到北京的漕粮不得不改用陆路运送。鉴于陆路运输存在诸多弊端,朝廷中屡有疏浚通惠河的呼声和行动,但直到嘉靖初年,通惠河才得以彻底疏通并维持长期运行。围绕通惠河疏浚争议的背后牵涉到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地方势力的角逐,这种类型的角力使得古代中国的公共工程的成本和效益并不是按照最优化的方向进行配置,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利益博弈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通州是左辅京师的东大门,是京畿仓储所在,地位十分重要。同时,通州由潞河可达天津而人海,南循卫河(也称御河)可控江淮,陆路扼东北诸关塞,是水陆要冲、舟车辐辏的交通枢纽。史载通州当年千樯云集,车毂织络,盖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特别自元以来,每年由东南地区供给京师的数百万石漕粮,不论海运、河运,  相似文献   

3.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大将军何进拥立少帝刘辩即位,并召并州牧董卓入京护驾,董卓趁机夺取司空职位,废少帝,立献帝,迁太尉,称霸京师。关于此事,《三国志》卷六《魏书·董卓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74页)有一处记载存在明显失误,原文是: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沿袭旧制,每年向农民征敛大量的实物税——漕粮,由南方产粮大省经大运河(称外漕渠)运到通州,验收后再经通惠河水系(称里漕渠)转输京通各仓存储。为了便于漕粮的验收与里漕渠的通畅,修建若干闸、坝,当时的“五闸二坝”之说,名噪一时,家喻户晓。如今时过境迁,漕运早已废黜,“五闸二坝”也鲜为人知了。  相似文献   

5.
漕粮是旧时历代政府规定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食用的粮食,是以实物交纳的田赋。但运输方式也时有变化。由于“漕粮攸关天廋正供”,所以征收的漕米,需源源不断地运至京师。  相似文献   

6.
<正>内河漕运是指漕粮通过内陆河流运送至京师的活动。清代的内河漕运沿袭明制,“用屯丁长运”[1]3565。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1]3566,清代内河漕运由此开始。在内河漕运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由单一的漕粮运输活动,演变为以漕运为主、进而影响地方社会经济的活动(包括地方社会的商业、农业、基层民众生活等方面)。清代江都县,地理位置优越,因内河漕运而发展成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物资集聚的繁荣城镇。但随着内河漕运逐渐停滞,其社会经济发展也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7.
缪艺风(荃孙)庚戌(宣统二年)到京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即馆长),与先祖雪堂公、董授经(康)、吴伯宛(旨绶),王静安(国维)共谈目录学源流,先后五集。艺风欣然,于《日记》中记之,称为入京后第一乐事,未几而武汉告警,艺风南归,会遂散矣。按诸人中,艺风最为老宿,毕生从事鉴藏校勘,业勤功懋。海桑以后仍为人刊书不辍,独项城窃位,厕名推戴  相似文献   

8.
通州与运河     
郭守敬奉诏疏凿通州至大都的运粮河。开始于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春,告成于至元三十年(1294年)秋,皇帝赐名曰:“通惠河”。通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编篱为城”的。篱城距乐岁、广储等仓甚近,通惠河自通州篱城北到乐岁仓西北,水陆共长500步。可见,元末的通州篱城是依据通惠河和仓储的位置确定的。  相似文献   

9.
荣新江 《敦煌学辑刊》2021,2(2):192-193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本,在斯坦因1907年到来之前已有不少流散出去,在1909年伯希和北京之行后,大宗写本虽然辇归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但押解者不尽职,中途累遭盗窃,入京后复经官员劫后复劫,于是散在私人手中的写卷不在少数,甚至再度割裂,一卷分身多处.以吐鲁番为主的西域出土文献,清末民初以来,或则为外国探险队所攫取,或则由当地官僚中饱私囊,而后辗转馈赠或出售,散在四方.  相似文献   

10.
赵耀双 《民俗研究》2003,(3):123-130
天津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设卫筑城,作为“畿辅门户”,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和漕粮运转中心。清初,随着漕、盐和海运的发达,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商业城市,在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  相似文献   

11.
清朝早在入关以前的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已有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入关以后,统治仍沿袭满族骑射和游牧的生活习俗,始终把“巡狩习武”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曾先后在东北的盛京(沈阳)、吉林、黑龙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猎场所。南距京师400公里的热河木兰围场是清代围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活动时间长达139年,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经四帝,共举行木兰秋猕105次。  相似文献   

12.
清朝入关以后,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在元、明以来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和喇嘛往来京师和内地非常频繁,因此先后修建了许多和西藏地方有关的庙宇,其中有不少留存到现在,现在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两个,来谈谈它们的历史意义。一首先要介绍的是北京安定门外的西黄寺(图1)。西黄寺在清初是"北坰名刹"的双黄寺之一,建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为第五世达赖喇嘛亲朝京师时给他准备的驻锡之所。清初一百年间,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3.
京师图书馆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师图书馆述略李镇铭京师图书馆的创建京师图书馆始建于1909年,即前清宣统元年,是当今北京图书馆的前身。1912年8月27日正式向读者开放,距今已80多年。清代末年,推行新政,首倡废科举、兴学堂,仿泰西诸国创建各种图书馆,提出在北京设立京师图书馆。光...  相似文献   

14.
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清早期,上海江海关的设立解除了海禁,开放了海区,大力拓展海上贸易,使上海逐渐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清代中晚期,上海俨然已是全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转运枢纽,被称为“江海之通津,  相似文献   

15.
《故宫博物院院刊》一九八六年第三期刊载了傅公钺同志《清代的太庙》一文,对清朝入关后北京太庙的建筑及有关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有清一代除京师(北京)外,在其入关前的都城也即入关后的陪都——盛京(今沈阳市)还有另一座太庙。它的现存  相似文献   

16.
一、京师道路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定都于今北京,称京师。清朝北京的城地、宫殿、道路、驿站、运粮河道,都是沿用明朝的,没有大的改变,只是进行了维修、疏浚和局部改建。“京城周四十里,门九:南曰正阳、南之东曰崇文、南之西曰宣武、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东之北曰东直、东之南曰朝阳、西之北曰西直、西之南曰阜城……世祖章皇帝于京师分列八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海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张芳海河流域在明清时期为京畿之地。为了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每年需从南方漕运大批的粮食。明清每年额定的漕粮为400万石。但漕运艰巨,“京仓一石之储,常糜数石之费”①。为了减少对南方漕运的依赖,明清两代都重视发展畿辅地区的农业生...  相似文献   

18.
铁路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晚清几乎所有的重臣都关注、经办过铁路。然而,来自西洋的铁轨之声,却是世界文明送给晚清的一场无法抹去的惊梦……一、铁轨声惊醒了大清酣梦1825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铁路在英国通车营业。40年后,这“洋玩意儿”出现在中国。“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英人杜兰德以小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驰其上,迅捷如飞”。当时“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若犴,几致大变”:  相似文献   

19.
从宣统二年(1910)九月赴京就任京师图书馆监督,到宣统三年(1911)九月乞假寓居上海,缪荃孙(1844-1919)在京师图书馆任职差不多一年时间.在此期间,缪荃孙除了参与日常的图书馆事务,最主要的精力用于整理藏书和编制藏书目录,为京师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与书籍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成鹏 《黑龙江史志》2013,(19):45-45
北五湖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上起了重要的水柜作用,使运河保持畅通以达到漕粮北运,维系了明清京师的命脉。但是北五湖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亡。本文试图对近些年来的对历史时期北五湖的研究从历史地理角度略作其形成变迁的介绍和评述,并试图找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探索该领域今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