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周公庙考古队对周公庙遗址祝家巷北地点进行了发掘,以期搞清2003年两片刻辞卜甲出土单位的年代与考古学文化面貌。本简报主要介绍了包括出土卜甲的H45在内的5座典型灰坑发掘收获。这5座灰坑层位关系明确,出土了刻辞卜甲、龟背甲器、骨器及大量陶器。从出土陶器面貌可知,5座灰坑基本属同期遗存,其年代早于周原遗址以往所认识的西周早期,而略晚于周原遗址的先周晚期,大致相当于商周之际,很可能属西周初期。  相似文献   

2.
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期刊载的琉璃河遗址1996年度发掘简报,介绍了在琉璃河遗址发现的西周城址、护城河遗址和数十片卜甲。有三片卜甲刻有文字,其中一片正面刻“成周”二字,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3.
章秀霞 《华夏考古》2014,(1):125-130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行款走向非常复杂。但是,将分布在不同卜甲上的同类型的行款走向集中在一版卜甲之上之后,可以看出花东卜辞的契刻其实还是有讲究的。本文就花东中常见的背兆类行款走向在卜甲上的分布特点进行了探讨,整理结果显示,该类行款走向在卜甲上的分布是有特定区域的,占卜内容似乎也有所侧重。本文还归纳了其三点契刻特征。  相似文献   

4.
安陽殷墟出土的近十五万片甲骨刻辞中,内容包括广泛,其中既包括龟甲兽骨正面的刻辞,也包括龟甲兽骨背面、侧面及骨臼部位所契刻的刻辞。在整理编辑1973年安陽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资料过程中,发现一批牛肩胛骨背面刻有“干支”的记事刻辞,后又在以往的甲骨著录中又角数片发现。在《屯  相似文献   

5.
凤雏村名探源——从甲骨文看周人对凤的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雏甲组西周早期大型宫室(宗庙)建筑位于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在基址 H11窖穴出土的283片有字卜甲中,刻有周王室崇拜风的卜辞共四片[见图,其中第38片(H11:138+160)系两片缀合为一片]:  相似文献   

6.
殷墟花园庄东地(以下简称花东)甲骨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91年10月发现的一批重要的商代史料。这批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花东H3,又称为H3甲骨文。H3中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有刻辞的689片(绝大部分是卜甲,卜骨只有5片),数量较大,是继1936年H127坑、1973年小屯南地之后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甲骨文的占卜主体是“子”,而非“王”,故这批材料属于“非王卜辞”。经过10余年的揭取、拓、摹、照相、考释等整理研究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完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这批…  相似文献   

7.
西周卜用甲骨的整制与钻凿形态有一定规律,甲骨刻辞的行款走向与之密切相关,对残碎甲骨的准确定位有助于正确判断刻辞行款的走向,有助于准确理解刻辞的内容。本文依据《周原甲骨文》与已经公布的其它遗址的材料,先从甲骨正背两面的特征作定位研究,然后分析刻辞行款走向的规律,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2)
周公庙所出土的"薄姑"腹甲卜辞由于关系到周初薄姑史事,有特别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于该片卜甲上的三条卜辞进行了细致的释读,认为其主要内容是记载了薄姑遣使来周,周王命人去薄姑回报的过程。联系到薄姑的历史和周初的史事,这片卜甲的占卜时代很可能是在武王伐商的过程之间。  相似文献   

9.
对于学术界瞩目的宾组大字骨版刻辞,本首次指出,它们多数是占卜祭祷仪式上的用物而不是在这些骨版上进行占卜的记录。这意味着我们对殷墟甲骨刻辞取得了一种新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对某些刻辞材料的使用方法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0.
骨臼刻辞的刻写有先后顺序,有的骨臼刻辞是史官名先刻写,有的骨臼刻辞是其他内容先刻写。研究骨臼的刻辞顺序,有助于释读骨臼刻辞。  相似文献   

11.
殷墟花园庄东地卜辞的行款表面上看较为复杂,但实际上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表现为:卜辞基本守兆,在卜兆上方由内向外契刻,至兆干后再沿兆干外侧下行。由于卜辞字数不同,有的未至兆干即止,有的刻至兆干下方后再内行或外行。此外,相关卜兆的数量与排列方式、卜甲上卜辞条数的多寡、卜甲上可供刻字的空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卜辞的行款。了解、掌握花园庄东地卜辞行款与卜兆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王卜辞与其它非王卜辞的行款规律,对深入探讨商代后期的占卜制度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1977年,周原凤雏宫殿基址西厢二号房窖穴 H11、H31有字甲骨成批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对于这批甲骨的族属,看法有很大分歧。1982年5月全部有字甲骨材料公布以后,研究日益深入,学者们逐渐把争论的焦点集中到载有殷先王宗庙名和涉及殷先王的几片庙祭甲骨(H11∶1、H11∶82、H11∶84、H11∶112)上。判断这几片庙祭甲骨的族属(周人之物,抑或商人之物),应对我国古代的祭祀制度和刻辞本身的内容,特别是对辞中所祭先王和刻辞行款进行全面分析。而对"(册口)[以下用册(口)代替]周方伯"的辞意作出较为符合商周之际历史实际的诠释,是解决庙祭甲骨族属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马尚 《文献》2022,(1):68-90
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是"库方"藏品的一部分,曾著录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和《英国所藏甲骨集》。该馆官方网站近年公布了这批材料的高清照片,为全面观察甲骨各种现象提供了极大便利。比勘摹本、拓片、照片,可对疑伪甲骨刻辞进行更为准确、精细的甄辨。事实上,既有研究以为伪刻的部分仍有25例真辞。这些刻辞为商代历史、语言研究和甲骨学本体研究提供了资料。通过对这批甲骨真伪的综合研究,早期流传的甲骨伪刻的作伪特点亦得以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4.
卜后甲骨的处理是甲骨学研究关注的问题之一。搞清甲骨的埋藏方式,有助于深入探讨、理解古人对甲骨的处理。本文以周公庙刻辞甲骨的为对象,并结合其它遗址刻辞甲骨的情况,从出土甲骨的状况与特征、单位性质及聚落背景三个方面,分析甲骨的埋藏状况,最后总结出了"败则埋之"下的"有意识掩埋"与"已则去之"下的"随意的弃佚"两种西周甲骨的埋藏方式。这为研究西周甲骨的器用制度与处理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莉 《文物》2012,(4):83-89,96
新砦期概念的提出[1]源自1979年新砦遗址的首次发掘[2],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新砦期问题的讨论,各方观点长期以来莫衷一是。1999年对新砦遗址的再次发掘[3]使得这一讨论更加深入;同样被定为新砦期的花地嘴遗址的发掘[4]进一步充实了相关研究的材料。目前,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和二里头文化一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学者主张新砦期作为过渡期的观点[5],  相似文献   

16.
杨家湾遗址发现的陶文剖析余秀翠根据考古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早在汉字体系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进行过种种的探索与尝试,为文字的创造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器上有不少刻划符号,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钵口沿上刻有各种各样的刻...  相似文献   

17.
秦俑坑考古队在秦始皇陵东侧上焦村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上焦村西为始皇陵陪葬马厩遗址。遗址的坑位排列密集有序,南北向分作三行。坑中出土器物或有题铭,《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钻探清理简报》、《论秦的厩苑制度—从秦陵马厩坑的刻辞谈起》,作了介绍和考释。根据这两篇文章发表的拓本和摹本,重新释读如下: 大厩四斗三升(76D·G64号坑铜洗)。  相似文献   

18.
金沙遗址出土的卜甲虽不像象牙一样令世人瞩目,但因其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样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的卜甲破碎变形十分严重,而且卜甲都十分酥脆,强度很差。由于卜甲出土时已经严重腐朽,质地脆弱,硬度极低,这些都导致修复保护的难度增加。对此运用现代修复理念,结合传统修复技术对这批卜甲进行修复。这次成功的尝试,可为类似的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1991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东地发掘了一个编号为花东H3的甲骨坑,出土有字甲骨689片。整理者将有刻辞的甲骨编成一共6册的大型甲骨文资料著录书《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以下简称《花东》),于2003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些甲骨  相似文献   

20.
河南安阳市殷墟王裕口村南地2009年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毓灵  唐际根 《考古》2012,(12):3-25,1,97,105
安阳工作队在王裕口村南地的商代遗址清理出道路、房基、水井、祭祀坑、墓葬等遗迹。其中以M103、M94为代表的墓地,因两墓所出铜器上有与甲骨刻辞中所见贞人"■"相同的铭文,可能是贞人"■"的家族墓地。两座墓葬分属殷墟文化第二、三期,这为研究贞人集团的地位及■的地位变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