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超华 《世界历史》2012,(3):62-72,159,160
自营地是中世纪领主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其经营模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便是其中之一。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劳动力需求,自营地大都雇佣工资劳动者。随着劳役地租逐渐被折算为货币,工资劳动逐渐取代强制性的劳役,农业工人工资的变化对自营地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在农业工人工资较低的时期,劳动力成本微不足道,农业生产利润较高,自营地经济出现高潮。黑死病之后,工人工资上涨很快,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最终造成自营地农业生产无利可图,领主逐渐改变生产方式或退出直接经营。自营地出租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为此后的"农业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碳税如何有效推动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低碳转型,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构建碳税规制下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低碳转型的演化博弈模型,从统一碳税与差异化碳税政策的角度分析经营主体在低碳转型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1)为推动经营主体实施低碳转型行为,政府设置的碳税税率会对经营主体的低碳转型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个特定的碳税税率阈值内,碳税规制对经营主体的低碳转型有积极作用,该阈值取决于经营者低碳意识、碳汇量、单位碳减排成本、碳减排量,政府碳汇补贴以及消费者低碳选择偏好。(2)在已有的碳税税率阈值影响因素中,经营主体间在协同效应下的单位碳减排成本的影响最大,单位碳减排成本与碳税税率之差越小,经营主体越愿意实施低碳转型行为。(3)对比分析两种政策的差异性发现,当政府设置差异化碳税税率均高于统一碳税税率时,差异化碳税政策更优;当政府设置差异化碳税税率均低于统一碳税税率时,统一碳税政策更优;而统一碳税税率位于差异化碳税税率区间时,税率设置存在临界点,使得两种政策作用效果相同,低于该临界点时,差异化碳税政策更优,反之,统一碳税政策更优。  相似文献   

3.
改革30年来,中国农村一直奉行农民个人或家庭承包土地的经营体制。事实证明,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以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中国要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首先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将土地经营权彻底交还农民,推行区域性多种体制并存的复合经营体制,突出农民合作经营组织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近代英国“大农业”体制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世纪,在英国兴起的“大农业”经营体制(指集中组织生产和经营的大型雇工农场体制,与农民独立经营的家庭农场体制形成对照),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农业发展,包括20世纪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理论及其实践。那么,英国  相似文献   

5.
清代广东体制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雯 《清史研究》2006,24(2):82-96
起始于乾隆二十二年的广东体制是清朝在广州地区的一项针对外国人的体制,海内外学界一般视其为一项闭关的限制贸易体制,但笔者通过对广东体制的再研究,认为广东体制应是一项旨在有效管理外国人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在于整肃边境口岸广州的秩序、进而维护中国东南沿海的秩序,而它产生于乾隆二十二年前后的国内背景是清朝正发动着旨在解决西北边患问题的准噶尔战事,由此表明以藩封体制为依据而设定的对外政策往往与解决国内重大问题的国内政策存在着互动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数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多体制视角,对农户系统体制及状态进行辨识,并构建农户对干旱的脆弱性指数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识别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并从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决定动因三方面,探讨农户系统体制转换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农户系统体制从传统农业体制,向新型农业体制和非农型体制转换。农户由于自身转化力不同,转换结果存在差异。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驱动系统体制发生转换,农户期望(教育支出和家庭责任)决定转换方向,农户转变生计方式的能力(行为认知、劳动力比重和社会网络)决定转换程度,在其作用下,农户体制和状态出现差异并最终导致脆弱性分异。  相似文献   

7.
孟琳 《文物春秋》2002,(1):63-65
市场经济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以最少的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或成本一定时,使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作为国家允许的物经营部门,物商店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商业手段收集流散在社会上的物,为博物馆和科研单位提供馆藏和资料,同时将政策允许出口的一般物投放市场,为国家增加经济收入。它既有事业性质的一面,也有企业性质的一面,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8.
尚伟伟  郭芬艳 《沧桑》2014,(1):90-93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民主革命后所取得的政治条件和物质基础,从中国农村的实际出发,把建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引导中国农民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开始了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重新审视这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个体经济体系,丧失了集体经济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探索和创新农业合作化新的组织形态、管理体制,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依然是中国农村生产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必然依赖。  相似文献   

10.
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是高于部级的行政监察机构,它成立后一边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一边不断完善各级监察机构和政策法规。周恩来领导制定了监察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若干具体政策,并提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动群众开展监察工作。1949—1954年,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运行取得了显著成就,紧密配合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行政监察体系,其实践探索对深化当今我国监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