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穹拉康石窟群地处西藏最西北部的阿里地区日土县境内,调查发现共计4座石窟,1号窟为礼拜窟,2~4号窟为禅修窟,组合完整。1号窟壁画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组曼荼罗、一组地方护法神、两位护法金刚和尸林修行、地狱变、供养人物等。该石窟群时代为10~12世纪,是西藏西部后弘初期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  相似文献   

2.
东嘎石窟壁画双身图像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地区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寺遗存,其中以东嘎一皮央石窟群规模最大,窟中保存有大量精美壁画,属于密教题材的曼荼罗是其中一种重要类型。在东嘎第一地点I区1号窟、2号窟的曼荼罗壁画中,出现了许多男女尊共处一龛(此指壁画中的龛形区域)的双身图像,此前的研究对这类图像关注不多,本文拟对此做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炳灵寺93窟是该石窟群中较为重要的洞窟之一,最早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修。现存佛教表面的彩绘及窟内壁画均系明代重绘。历数百年,由于人为破坏、自然因素影响,窟内壁画出现了空鼓开裂、起甲等病害。本文主要分析了该窟壁画的保存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保护、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善庆 《敦煌学辑刊》2013,1(1):130-140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北朝壁画包含地神图像和梨车男女供养人图像。此文结合地神图像榜题和梨车供养人榜题、佛教经典以及图像资料,对壁画内容作了尝试性考释:涅槃经变、金光明经变或者降魔成道图。  相似文献   

5.
《文物》2016,(7)
帕尔嘎尔布石窟是西藏西部象泉河流域佛教后弘期的重要遗址之一,对于西藏佛教发展史、艺术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此文是对其中K1石窟壁画题记的重新记录、整理和翻译,其中反映了西藏西部与西夏、蒙元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认为此窟反映的宗教信仰均源自西藏西部地区,并与王室之间有密切关系。一些新题材的出现体现了西藏西部地区13~14世纪宗教派别流传的复杂情况,同时也暗示此窟的年代约为13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6.
马蹄寺石窟群以早期佛教艺术为主 ,大多在十六国北朝时期开凿 ,年代较早 ,在中国佛教石窟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主要就马蹄寺千佛洞、金塔寺等早期洞窟的窟型结构、塑像艺术、壁画艺术等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文物》1997,(9)
西藏的文化文物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随着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西藏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期发表的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的考古调查简报,就是成果之一。该石窟是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与四川大学联合调查组于1992年6月发现的,1994年5月8日作了调查。两石窟相距不远,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约160个,皮央石窟群现存洞窟近千个,窟中壁画保存较好。推测石窟的年代在11至15  相似文献   

8.
位于西藏吉隆县杂龙村的青嘎寺是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石窟群,其中的3号窟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壁画和题记。初步研究表明,该石窟壁画由当地普通信众集资绘制,题材融噶举派和格鲁派于一体,风格受到西藏腹地曼塘(sman thang)画派的影响,系格鲁派明末清初在吉隆县传播的重要遗迹之一,这一石窟群遗迹对研究格鲁派在西藏的传播与其他教派的融合、西藏普通信众对于藏传佛教的信仰以及地方基层职官"十户长"等,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蹄寺石窟群千佛洞第1窟中心塔柱南向面现存北朝壁画一方,内含地神和梨车供养人图像.其中梨车供养人榜题弥足珍贵.此文首次对其尝试性释读,并勾勒了梨车族人佛教信仰的盛况.  相似文献   

10.
陈凌  李裕群  李肖 《考古》2012,(1):7-16,1,97,102
2010年和2011年,对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西区北侧石窟进行发掘,共清理洞窟14处,还发现一处上山踏步。出土一些纸文书、建筑木构件等,还发现较大面积的壁画、题记。NK2应是这组窟群的中心建筑,开凿于公元5世纪前后。吐峪沟西区北侧石窟的发掘对研究吐峪沟佛教石窟群的布局及演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天水市北道区向东南行约35公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环抱之中,蓦然一峰突起,团团峰峦,犹如民间麦垛,这便是蜚声中外的麦积山。麦积山不仅以其秀丽险绝的雄姿著称,也以其精美的石窟艺术而为人们津津乐道。现存洞窟194个,保存着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八世纪约1500多年的历代佛教雕塑作品7000余件。壁画1000平方米,是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代地震,麦积山石窟山岩中部窟龛坍塌陷落,遂使整个窟群分为东、西崖两部分。现东崖存窟龛54个,西崖存140个。因石窟地处深山林区,气候较为阴湿,很多洞窟内的原有壁画多已剥落,有的已荡然无存。麦积山山岩结构为第三纪砂岩,不能进行雕刻,除个别洞窟内的作品是由外地运来的坚硬石块雕刻而外,绝大部分作品为泥塑。  相似文献   

12.
马蹄三绝     
马蹄三绝多红斌马蹄寺石窟群位于张掖地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西北临松山下,距张掖市六十二公里.石窟群始凿于西晋,距今已一千七百年了,现存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和金塔寺七处遗址,尚有窟龛七十余座.洞窟造型独特,雕塑、壁画价值极高,是我...  相似文献   

13.
考古在西藏     
1950年代以前,西方的传教士、探险家、佛教徒、官员以及热衷于“东方学”的各种人等津津乐遭于描述西藏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学、社会学及宗教研究。新中国的考古学家则试图从考古的角度去认识西藏,以卡若遗址、古格石窟群、东嘎·皮央壁画、琼结藏王陵等为标志的一系列史前石器遗址、早期金属时代墓葬、石构遗迹、岩画以及佛教时期的石窟、寺院、壁画、造像等文物遗存的发现,使西藏的文明史在渐渐清晰地被复原。  相似文献   

14.
《敦煌学辑刊》2000,(1):120-120
庄浪石窟是甘肃省东部庄浪县所属16处石窟的总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云崖寺石窟。大寺石窟、红崖寺石窟、西寺石窟、朱林寺石窟、陈家洞石窟等。计有窟龛99个,石造像25尊,泥塑128尊,壁画60多平方米。是陇东地区比较重要的一处石窟群。她始创于北魏,兴盛于北周,繁荣于明代,是中国石窟营建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对中国晚期,尤其是明代石窟与佛教艺术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但由于这些石窟地处偏僻的关山深处,且比较分散,长期少为人知。甘肃文化出版社于1999年推出的由程晓钟、杨富学合撰的《庄浪…  相似文献   

15.
炳灵寺169窟是炳灵寺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炳灵寺169窟塑像、壁画的总体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心柱窟的演变及马蹄寺石窟群的中心柱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石窟中洞窟的一种形制。本介绍了这种窟型的演变、发展以及马蹄寺石窟群中中心塔柱窟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3窟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下,壁画及泥塑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其壁画病害的主要类型是起甲、裂隙、空鼓等。本文对该窟壁画的主要病害成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了该窟壁画在2012年的抢救性修复过程,所选用的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  相似文献   

18.
佛教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艺术也最早在丝绸之路上留下痕迹。伴随着弥勒信仰的流行,甘肃石窟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出现了一些弥勒形象,或为壁画,或为石雕,或为泥塑. 国内最早的弥勒形象,见于甘肃永靖炳灵寺169窟的壁画,弥勒着菩萨装。交脚而坐,旁边墨书“弥勒菩萨”字样。该窟北壁第六龛有墨书题记:西秦“建弘元年(420)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十来年后,在北凉沮渠蒙逊时,甘肃酒泉又雕出了经幢形石塔,其中马德惠所造塔,第三层为覆  相似文献   

19.
炳灵寺石窟中的第169窟,是该石窟群中规模最大和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它进行第二次全面勘察时,曾在窟内西北角现编第6龛外的崖壁上,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造像题记和大量的西秦时期的造像与壁画。上期我们发表了该窟的内容总录,这里再谈谈该窟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炳灵寺第138窟位于下寺石窟群北侧,开凿于唐代,后经明代重绘藏密壁画,现存壁画由于岩体开裂、鸟类活动和人为等因素,出现了脱落缺失、开裂、污损等多种病害,尤其是窟顶部分壁画地仗与岩石脱离,随时有可能出现下坠损碎的危险。为此,工作人员对该洞窟壁画先后进行了清理壁画表面污损物、灰尘及鸟粪、开裂壁画加固回贴、空鼓壁画粘接压平、已脱落壁画断面封护等措施。经保护处理后的壁画稳定性良好,画面清晰,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