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辉 《福建史志》2005,(4):28-31
位处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海洋经济活动和发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这里有宋元时期驰名世界、被冠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称号的古代东方大港——泉州,明中叶兴起、一度成为中国民间海上走私贸易的著名商港——漳州月港,以及明末清初兴旺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贸易中心、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厦门等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港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李金明、廖大珂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一书,对海外贸易的发生、发展、变化,海外贸...  相似文献   

3.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版,61.1万字,168元晚清中国沿海贸易的实际状况如何,贸易秩序是怎样构建的?华南沿海地区如何开展社会管理?英国在中国近代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将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华南沿海的鸦片贸易、通商口岸贸易、海盗、船难、秘密会社与叛乱、征税、移民等问题放在"海洋史"的框架下展开讨论,通过描述  相似文献   

4.
东亚和东南亚之间的"环中国海",是一个以中国古代船家为主体的、由"四洋"航路连接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海洋贸易圈。16世纪欧洲洋船东渐,环中国海船家接驳环球航路,建立起东、西方经济与文化融合的海洋全球化体系。迄今为止环中国海内外先后调查、发掘的三百多处古代沉船,分属于9-15世纪的中国及相邻各国的商船沉址,及16-19世纪的环球航路体系中的东、西方各国沉船。古代沉船的时空分布与内涵变化,再现了环中国海"四洋"本土海洋贸易体系的繁盛与变迁,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环球航路的发展轨迹、东西方海洋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进程。  相似文献   

5.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庆新 《史学月刊》2006,7(10):10-17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两广地区、南海诸岛以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展示了岭南社会经济一向的海洋特色,大大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程尼娜 《史学集刊》2008,(3):124-127
古代中国的藩属体制是指古代中国王朝对边疆地区民族、民族政权的统辖、管理体制.近代以来国内外学界在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出现过诸多学术用语,如朝贡制度、宗藩关系等,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费正清的成名作<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1842-1854)>中已有所涉及.  相似文献   

7.
袁杰 《南方文物》2015,(2):87-93,112
<正>海洋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舞台,浩瀚一体与局域生态造就了人类海洋文化的开放融合与地域传统的共存的复杂局面。海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海洋文化体系中特殊的环节之一。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并不限于我国当代的四大海域,远远超出了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版图的海疆范围。中华海洋先民扬帆"四洋"数千年,甚至驰骋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环中国海",这是一个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中华海洋文化繁荣、发  相似文献   

8.
吴春明 《江汉考古》2023,(4):49-64+121
环中国海古代分域发展的“四洋”航路,构成海洋全球化之前东亚海洋文化的传统格局。新石器时代夷、越先民,初创了从黄海之滨到南海北岸的原始海洋文化与初期航海实践,从近岸陆岛穿梭到远海、远洋逐岛梯航,见证于丰富的史前、上古沿海考古发现。夷、越土著先民多区系的原始海洋文化,是汉唐以来“四海”“四洋”分域航路发展的史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海上丝绸之路”著称的中国古代航海与航路,并不是“丝绸之路”在内亚大陆“衰落”“堵塞”后的地理“转移”与陆海“变迁”的被动结果,而是环中国海海洋土著先民固有文化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马天行 《南方文物》2015,(2):99-106
<正>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海洋交通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至宋元间的墓葬文化内涵中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结果。学术界对于古代墓葬随葬品的外来因素研究较多,如安家瑶、杨伯达、干福熹等对舶来玻璃器的研究1,夏鼐、孙机等对外国钱币、器具、装饰品等的研究2,李刚等对墓葬出土堆塑罐、胡人俑形象的研究等3。实际上,东南沿海汉至唐宋时期墓葬结构装饰中也有一系列海外因素,如外来动物形象、外来宗教神话形象、外  相似文献   

10.
一方面,发展造成国内资源不足以满足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中国面向海洋,在世界寻找石油、铁矿石、铜等矿产资源,海洋对中国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水体污染由内陆发展到沿海。中国近海污染问题迄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沿海一些地方仍将海洋作为免费的污染排放场。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未来的希望。彻底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海洋污染,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1.
周浩 《文物天地》2022,(12):48-53
<正>瓷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瓷器真正作为商品大规模地销往域外,与海上贸易的兴起有着直接关系,大约滥觞于8世纪后半叶。[1]16世纪开始,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大批瓷器由西方帆船运往世界各地。大约从16世纪末开始,不少帆船图像被用于装饰瓷器,这些图像明显带有海洋与贸易的意味,不仅成为一种瓷器装饰的新时尚,也见证了全球陶瓷贸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吴松弟 《岭南文史》2002,(2):21-29,10
我国东邻浩瀚的太平洋,有着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东部沿海很早就发展了海上贸易事业,不仅形成了我国沿海各地区间的国内贸易,与外国的贸易也开始很早,并形成了众多的对外贸易港口。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历史上南北各港口的兴衰时间、贸易规模差别甚大。在诸港口的行列中,广州、泉州和上海都是不同时期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而偏居今广东雷州半岛南端徐闻县境的古徐闻港却是最早的主要港口。在追溯中国早期的海洋交通史和中外文明史时,必须重视徐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交流频繁,多边贸易活跃,沿线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几乎都参与到这一商业活动中。但其中具有规模性,且在中西海上交通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商旅群体有地处中东的波斯、大食、回回等。在公元7—15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波斯、大食、回回商旅频繁往来东西,成为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朝贡贸易中的主要参与者,构建了其时海上交通网络,促进了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的繁荣与市舶法则的颁行。系统梳理其活动轨迹,把握其于此中之作用,有助于对古代"海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危机越来越严峻,与人类无度的索取行为有关。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资源生态状况。保护渔业资源离不开公权力,也离不开民间的"自觉遵守"。在古代和近代福建沿海各地方宗族和有识之士,通过乡规民约约束与监管,取得良好的成效。古碑刻是古代乡村社会官府和地方士绅治理的历史一个侧面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从福建沿海县市田野调查,从福建沿海各县市现存的港澳滩涂和近海管理的碑刻,从中我们可发现先人在资源利用领域的智慧。总结前人的渔业管理实践,为当今的渔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危机越来越严峻,与人类无度的索取行为有关。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保护渔业资源,改善渔业资源生态状况。保护渔业资源离不开公权力,也离不开民间的"自觉遵守"。在古代和近代福建沿海各地方宗族和有识之士,通过乡规民约约束与监管,取得良好的成效。古碑刻是古代乡村社会官府和地方士绅治理历史的一个侧面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从福建沿海县市田野调查,从福建沿海各县市现存的港澳滩涂和近海管理的碑刻,我们从中可发现先人在海洋资源利用领域的智慧。总结前人的渔业管理实践,为当今的渔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6.
土耳其拥有15项世界遗产,其中13项文化遗产,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文化遗产大国。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沿海岸线散布的那些文化遗产了。从土耳其海峡旁边的世界文化名城伊斯坦布尔开始,沿着海岸线向南、向西南方向按图索骥,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些重要名字映入眼帘——特洛伊、以弗所、桑索斯-莱顿……广泛的海洋贸易交流,不仅给古代土耳其带来了持续的财富,也带来了散落于地球各个角落的人类文化和科技,让土耳其沿海各个古城面朝大海,如繁花盛开。  相似文献   

17.
<正>古代先民对海洋的认知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也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的“中华第一舟”,便可说明这一点。古代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中国与国外尤其是亚非地区之间的往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不仅繁荣了海外贸易,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原因,然后概括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历史和各朝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最后就海上丝绸之路在海上贸易发展、增进文化交流、推动航海技术和海洋科学发展、提升区域地位等方面的历史作用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 ,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有着 1 80 0 0多公里的海岸线 ,沿海分布着70 0 0多个大小岛屿。沿海人民“以海为田” ,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 ,同时也承受着海洋灾害的侵袭。我国又是一个灾害多发性的国度 ,历史时期中国海洋灾害主要表现为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海雾、海岸侵蚀、海难等。频繁的海洋灾害给海洋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也危害着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大量的官私文献中 ,存留有许多灾害史料 ,其中也不乏海洋灾害史料。丰富的史料为海洋灾害史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就中国海洋灾害史的研究现状来说 ,…  相似文献   

20.
刘栋 《中国钱币》2023,(6):76-78
<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历史悠久。宋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盛促进了中国钱币作为国际通用货币在相关国家长期流通和行用,中国商船或朝贡贸易的官船通常都载大量铜钱前往东南亚等国进行交易。西沙群岛北礁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贸易航线的要冲之地,属暗礁类型,是历代海难事故多发海域,曾出水大量古代铜钱。由于海洋出水钱币在水下所处的环境复杂,且海水富含多种盐类电解质,从腐蚀机理和腐蚀物相等方面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钱币的海洋腐蚀状况和内陆锈蚀情况有诸多的不同。这些在海底沉睡数百年乃至一千多年的钱币出水后,往往锈迹斑斑,相当一部分钱文无法辨认,给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带来困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