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 ,围绕中国政局的发展 ,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独特复杂的互动关系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 ,包括国共和谈、全面内战爆发、中共取得全国政权及其对外政策的制定等等。美苏国共关系的每一次变动 ,都严重地冲击着东亚的国际形势 ,并对塑造战后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1945年8月10日,伴随《日本乞降照会》而升起的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瞬间照彻了远东。隐藏在战火硝烟中的一切矛盾,因日本投降纤毫毕现地暴露出来。围绕中国命运和前途所展开的国共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以及美苏关系等顿形复杂起来。战时军事、政策、经济和外交的斗争和角逐,都在中国战区受降问题上继续、转换和发展。如何分配抗战胜利果实的现实问题便成了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同时也成了中日关系、美苏战后对华政策实施的前提。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不仅排斥中共领导的抗日军队,而且也排斥国民党地方实力…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远东的满洲地区即中国的东北地区.成了美苏国共三国四方角逐的一个焦点。美苏等大国对东北地区采取的政策,或直接干涉,或支持国民党,或援助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对东北采取了一场较量。而国共两党及军队在东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人民东北野战解放军终于发展成了百万大军,将蒋军逐回关内,赢得了这场角逐的胜利。从而为逐鹿中原、席卷天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若干事例力求探明,在东北接收初期国共纷争的走向。国民党以民族主义为旗帜,中共以现实政治主义为手段,进行了不对等的交锋,结果证明国民政府没有利用好自身的固有优势,而中共则在苏联保护下证明了自己的选择。东北作为最早失陷又最难接收的地区,国共苏美三国四方均在其身上体现自己的利益和政策。对于研究国共纷争无疑有其特殊地位,但求以本文中探讨的若干问题为思考,探得战后东北接收问题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北是战后中国诸多矛盾的交汇点,中苏、中关、国共所谓三国四方关系在此交织,极大地影响着战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明为经济问题,但由于当时的特殊情况,暗又不可避免地与中苏、中关、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的发展变化等纠缠一体,表现为政治、外交与国际关系问题。苏联强占所谓“战利品”,并要求经济合作,既无法理依据,又乏道德立场,且事关中国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国民政府的拒绝应为正当。但实际上,国民党在战后东北所处为两难处境,如何既不失国家与民族利益,又维持其党派利益,需要高度平衡的政治与外交战略战术。而国民党对东北的政策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此问题上,国民党徘徊在谈与不谈之间,前方与后方的看法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又不能恰如其分地协调一致,更因苏联对东北“过度之安全感”,使得国民党无论做出何等让步,苏联总是“猜忌不安”,从而不断制造麻烦。这又使国民党内对苏联的看法分歧不一,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交涉最后的失败结局也就事出必然。  相似文献   

6.
<正>抗战结束后,东北地区在历史演进中扮演了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国共对东北的争夺,不仅事关东北一地的控制权,而且牵动双方的全盘战略部署。东北一度成为中国政治军事形势演进的焦点,并由此影响战后中国的政治走向。本书以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以及冷战为大背景,以国共关系和国共对东  相似文献   

7.
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之间具有相当密切和直接的关系.当时,美苏通过雅尔塔协定和中苏条约,所协调和确立起来的两国共同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中共的对华政策,对战后国共重庆谈判的举行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商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发挥了主要作用.但到关键时刻在关键问题上,美苏的影响和作用又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对此必须要有辩证的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相对缓和,但国民党对陕北地区控制权的争夺并未停止,1943年夏季蒋介石误判日苏冲突在即,命令胡宗南7月10日闪击延安.此后因日苏关系趋于缓和,中共又获悉计划详情,蒋被迫暂停军事行动.随之中共全面改变“和国”政策,展开大规模政治攻势,国共紧张的军事对時演变为舆论宣传战.而苏联公开介入国共冲突,刺激蒋介石再度计划进攻陕北,但罗斯福的反对态度及党内人士对英美停止援助的担心,军事制裁方案最终放弃,重新将中共问题定位为政治问题.由此可窥知,国际因素成为蒋介石考量战时国共关系的关键所在,但随着美苏深层次的介入国共冲突,国共关系及其实力的变化又转而成为影响美苏在华存在的重要变量.更为重要的是,闪击延安计划促使中共重新定位与国民党的政治关系,国共关系迅即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9.
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结束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与原子弹的使用戴超武罗斯福时期美国远东战略的基本点是:迅速击败和削弱日本,为美国在战后远东政治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铺平道路。基于上述考虑,罗斯福采取了与苏联合作的政策,依靠美苏地面部队的进攻,使日本无条件投降。雅尔塔协定便是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战的胜利,民族矛盾的缓解,国共冲突又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如何制服以至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势力,确保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又成为国民党政府当前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从外交方面来说,这一点也是国民党制定对外政策的真正出发点和基本依据,鉴于国民党当时不可能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中共问题,寻求外部支持显然成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战后世界同中国事务有重大关系的大国,主要有美苏两家。蒋介石等人出于对苏联与中共关系的考虑,从未寄奢望于对苏外交。他们所谋求的仅仅是同苏联“和平共  相似文献   

11.
正抗战胜利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国共、美苏争夺的战略焦点,围绕东北问题形成"三国四方"关系。沈阳解放后,陈云作为沈阳军管会主任领导并协助中共中央东北局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挤走"沈阳美领馆的既定方针,通过收缴美领馆电台实现了这一目标。陈云作为军管会主任代表中共中央处理此次中美外交事件,表现了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外交智慧。严肃处理私访外领事问题沈阳解放前有不少国家在这里设有领事机  相似文献   

12.
布雷顿森林会议是二战期间盟国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首次大型会议,反映了美国将美苏战时合作关系延续到战后的决心和愿望。会议期间,美苏等国围绕基金配额、黄金配额减免、银行配额等问题展开博弈,最终在双方的妥协下,大会取得了成功。在美国的支持下,苏联正式跻身国际金融体系四强之列,苏联同时承认了美国在战后世界金融秩序中的领导地位。美国对苏合作政策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美国战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以及战后重建世界和平都离不开苏联的配合,这是美国推行对苏合作政策的现实基础。然而,美苏在会议中的合作也非一帆风顺,美国在基金黄金缴纳问题上无视苏联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美国推动的美苏合作存在一定的限度,以不损害美国核心利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中国东北成为美苏两国与中国国共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地区,并最终形成了以美国和国民党为一方,以共产党和苏联为另一方的对峙格局,导致了中国内战在东北的爆发,东北也成为美苏关系在东亚转冷的起点。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而国民党则逐渐丧失了美国的支持,这在外因上决定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但同时它又是在全民族神圣抗战前提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斗争。这决定了国共矛盾具有双重性———基本面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敌我矛盾。在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国共两党分别为历史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抗战初期的国共两党关系杨奎松国共关系对于抗日战争影响甚大,对此,凡研究抗日战争者均有共识。两党倘能精诚团结,则举国抗日心齐,作战力大;反之难免相互防范、掣肘,影响两党不能不着眼于战后之冲突对抗,无法集力对日,使抗日战果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抗战中两党关...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冷战历史的战后美国外交──略评《战后美国外交史》任东来(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冷战,冷战的核心则是美苏对抗。而在美苏对抗中,美国不论在综合国力上,还是在战略意图方面,都位居主导地位。因此,一部美国战后外交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美苏对抗史、一部冷战史...  相似文献   

17.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政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问题 ,其独立性和特殊性 ,造成东北问题处于一种既不停战、又不谈判、且又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苏军撤离后 ,东北问题必然失控。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 ,国共两党在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上形成两个矛盾焦点 ,双方都需要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以将政局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四平决战正是在这种政治的直接要求下爆发的。四平之役是国共战争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例 ,即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 ,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  相似文献   

18.
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战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初创期、鼎盛期、后期.近些年来,对东北抗日联军后期斗争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研究中存在片面理解和误解之处.如关于东北抗联越境的必要性与"战略转移"的提法、东北抗联是如何坚持抗日战争、东北抗联进入苏联远东后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东北抗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东北全境的解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45年9月至1946年8月,集结在华南的中国军队进入香港境内,由九龙尖沙咀乘船运往东北与华北。国民政府与英国就此事进行了交涉,虽然订立了中国军队过境香港的有关协议,但双方仍然摩擦不断。国民政府既利用军队过境之机为接收华北、东北进行军事部署,又借此影响香港内部事务,伸张对香港的主权。这一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初期的香港政局和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中美苏三方关系及其微妙、复杂的时局演变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而制订的。此政策的制订,对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冷战”中的苏美关系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促使新中国制订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冲突重新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国政府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谋求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和美国自身力量与其霸权野心的差距,决定了美国希望.国共和平解决内争。1945年12月15日,杜鲁门发表对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