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序言长城是北方的游牧民同定居农耕民汉人之间对立抗争之地。同时,这种对立抗争又正是驱动中国历史的一种原动力。超越长城连东夷地域也纳入版图的,是设置上谷等五郡的燕的活动。这一活动成为包括中国东北地区的诸种族经常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契机。当时正处在燕昭王之时,即一般认为的战国后期。本文以中原系文物直接输入该地区之始,即本地区登上永恒历史舞台的燕设五郡为界,将此之前界定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燕国驱东胡、置五郡、筑长城是中国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由此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被正式纳入中原王朝体系的版图,为即将形成的秦汉帝国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奠定了基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态势也由此又迈进了一大步.随着燕长城以及相关遗迹的逐渐明晰,燕国向东北扩张的范围也基本得以明确.但对于燕文化全面进入之前,辽西地区考古学文化纷杂的面貌和格局却缺乏认真地梳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反击匈奴、拓地西北,促使长城逐步向河西地区延伸。经过研究得知:敦煌郡长城作为河西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筑时间应在元封三年(前108)至太初四年(前101)间。在长城修筑完成之前,敦煌郡主要依靠天田工事与酒泉候官、鱼泽都尉等屯田机构防御匈奴。至太初四年敦煌郡长城修筑完成后,西汉又开始修筑敦煌西至罗布泊的亭燧,而同年设置的酒泉都尉应负责对这段亭燧与敦煌郡长城西端进行管理。酒泉都尉应以酒泉候官为基础进行设置,而酒泉候官应是敦煌郡西北部设置最早的候官,其可考的存在时段为太初元年(前104)至神爵元年(前61)间,后至迟到五凤元年(前57)为新置的大煎都候官取代。因酒泉候官曾长期作为西汉边疆西北极,故疑扬雄所谓“西北一候”即指此也。  相似文献   

4.
一、以往的研究认识 现今的北京及其邻近地区是战国时燕国统治区的中心地带.据《史记·匈奴列传》等文献的记载,当时分布于燕国东北邻境的是一支以游牧为生业方式的强大的胡人.由于其地居匈奴之东,故被称为东胡.有关东胡与燕国的关系,史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史记·匈奴列传》语).在东胡向北退却之后,燕国即在其东北边境筑设了长城.这条长城经由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地区和辽宁北部.长城的修筑,无疑是为了防止东胡的南下侵扰,并保卫新获取的大片土地.可见,依据文献记载和燕北长城的发现可以确知,在燕人到达之前,长城所经由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应当就是游牧的胡人所居住和活动的地区.秦开北却东胡的准确时间难以确定,一般认为是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末到3世纪初.也就是说,东胡在这一地区的出现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3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5.
对战国时期燕国上谷郡郡治,学界一般认为是在今天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但近年来张家口市宣化区的考古发现,逐渐揭示出宣化区在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较大古城更为重要。作者因此对燕国上谷郡郡治所在地有了新的思考,认为宣化区有可能才是真正的燕国上谷郡郡治所在,起码目前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李建增 《旅游》2012,(5):16-21
陕北榆林地区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处。早在公元前241年,秦就在此设置上郡。将军蒙恬曾率30万之众北击胡人,斥逐匈奴,修筑长城。榆林是中国版图上长城遗址较多的地方,境内有魏长城、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遗址,尤其以明长城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目前境内明长城遗址总计约有1770公里。  相似文献   

7.
广西地区正式归人中国版图,自秦朝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36郡,今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县地属长沙郡的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境内;黔中郡辖到今河池以北地区。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平定岭南百越民族的反抗,在军事势力所达之处,设置了南海、桂林、象3郡。3郡中桂林郡辖境全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跨有今日桂东地区,象郡跨有今桂南、桂西南之地。  相似文献   

8.
关于“辽东”的考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着重对历史上“辽东”这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关系作了考证。文中认为,战国燕国置辽东郡以前,历史文献有关于“辽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运用,有其一定的地理范围,可称为“古辽东”。燕置辽东郡后,历经秦汉以后沿置约达700年。不论作为地理概念的“古辽东”或“行政区划的“辽东郡”,据可靠史载考析,其东部界线均在朝鲜半岛的清川江、大同江北部一带,或者说大部时间应在这一带地区。至于历史文献中出现的“辽东”这一概念的所指,不应一概论之,要具体分析。文中着重指出,联系箕子到达朝鲜半岛创业这段史实,不难看出,我国中原地区早就同朝鲜半岛信息相通,联系密切。燕国的辽东郡建置,是将“古辽东”顺理成章地正式纳入行政辖区。文中还对中外某些著述对“辽东”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作了廓清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秦朝建立后,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南入岭南,完成统一战争。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这是广西纳入全国郡县制的开始,广西属当时桂林郡全部,南海、象郡的一部分。秦朝统一岭南过程中,除设置郡县、修筑道路、设关把守等外,考虑到岭南人口稀少,生产条件差,将中原汉族人民分批遣送到岭南和越人杂居,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岭南,包括今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10.
汉且虑县及相关陶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地区战国时期属燕国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这是正史明确记载的最早的行政建置。秦汉因之。然三郡郡治之所在,一直是史地学和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辽东郡治襄平在今辽阳市内已被公认,但具体地点尚不能确指。右北平郡治平岗,多数学者认为是今宁城县的黑城子古城,但持不同意见者所论也有一定道理。辽西郡治何在?则更为茫然。本文依据考古调查有关资料试对汉代且虑县及相关陶铭加以考证,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16-21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朝的帝王们用他们超凡的武功确立了今日中国版图的雏形.中国疆域虽然经过后来千载20多个朝代的变迁.但主要农耕地区的变化不大。汉朝夺回河套地区后。又把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先后设置了河西五郡。从兰州市的黄河西岸直到星星峡.长达1100多公里.宽百余公里的地方被称作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民族曾入主河西走廊。汉朝控制了这一区域后.使中原文化进入了中亚地区.河西走廊也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西汉初期北部诸郡边界略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初期,北部诸郡多为强大的匈奴帝国侵占,不能恢复秦郡之旧观。汉高帝时云中、定襄、代郡、雁门四郡只得秦郡之半。在汉惠帝至高后二年之前这段时间,云中、定襄二郡的北界推进至阴山南麓的赵武灵王长城下。代、雁门二郡经数十年的扰攘,终于在汉景帝时期将北界稳定在善无、武州、平城、参合、高柳一线。西北之上郡、陇西、北地三郡边界则退缩至秦昭王长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则以秦始皇长城为界。  相似文献   

13.
两晋南朝时期,安庆地区设庐江郡和晋熙郡进行管辖,南陈时还短暂设置过大雷郡和枞阳郡。明清时期五种《安庆府志》所记两晋南朝安庆地区郡守职任,较为系统完整地展现了这一时期安庆地区的郡守职官的面貌,但其中仍多讹误和疏漏。通过考证,还原彼时庐江郡和晋熙郡太守的人员,进一步确定其任职的时间,对于考辨相关史实,挖掘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同安监”是淮南路铸造钱币的主要钱监之一,钱监设置在当时的舒州同安郡,即今天安徽省的潜山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舒州,唐置,改日同安郡,又改日盛塘郡,寻复为舒州。宋日舒州同安郡,又升为安庆府,治怀宁,即今安徽潜山县治。按今  相似文献   

15.
眴卷县是西汉安定郡辖县之一。元鼎三年(前114年),北地郡划出西部地区设置安定郡时,已经有该县建置。眴卷县位于卫宁平原的黄河南岸,是安定郡北界的沿河交通枢纽,富饶美丽的引黄灌区,也是当时宁夏川区五个县之一。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眴卷县在战乱中消失。南  相似文献   

16.
乌桓原属东胡。燕昭王十五年(前二九六年)以前,东胡分布在燕国的北方,秦开击破东胡后,东胡却地千余里,燕筑长城、设五郡,使居五郡塞外。及至公元前二百年,东胡部落联盟又被匈奴冒顿击破,乌桓、鲜卑从东胡母胎中分出,向北迁徙。乌桓北迁后属于乌桓山,此后便以乌桓山为其起源圣地,臣附于匈奴。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部地,又将乌桓向南迁徙,分布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  相似文献   

17.
汉魏时期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辖制度,由分封朝贡制向民族区域设置制的发展、转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在东北地区的民族设置有两种形式,一是朝鲜四郡,二是辽东属国。此外还有统辖少数民族的机构护乌桓校尉与护东夷校尉。中原王朝在确立对东北民族统治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民族区域的设置,使之具有因俗而治的民族统辖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于军  吴磬军 《文物春秋》2011,(2):44-47,55
新见一件战国时期燕国带铭陶尊,器形较为完整,器身肩部钤有三枚长条形印文,其内容既反映了燕国的纪年,又反映了当时燕国官方制陶机构设置及监管和制造情况,对研究燕国历史发展和燕文化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同时又是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领域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9.
长城沿线周秦时期双耳陶器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城沿线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有史以来就是长城以内农耕文化与长城以外游牧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地区,也是黄河流域华夏诸族与北方戎狄诸族不断发生纠葛和融合的地区。周秦时期是历史上这一地区文化接触和交流、民族纠葛和融合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自本世纪20年代至今,70年间积累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国内外考古学者从青铜器入手,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本文以周秦时期见于长城沿线的双耳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类研究讨论其年代和系谱,考察其与相关文化遗存的关系,进而探求使用双耳陶器的古代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永登县汉代长城遗迹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籍记载,汉武帝时为防范匈奴,曾在河西地区设置边塞亭障。《史记·大宛列传》云:元狩间"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境内。但是在这一地区是否存在汉代长城,它的走向和具体建置怎样,多年来史学界和考古界都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历史地图绘制者亦不敢贸然推定。自1984年以来,我们结合文物普查,多次对永登县境内的汉长城遗迹进行了实地考查,现将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