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音乐的保护与发展也越发受到重视。在灿若繁星的传统音乐品类中,民歌不仅地位重要,所占比重也相当之大。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音乐类共72项,其中属于歌唱艺术的就有33项。民歌作为一种口传音乐形式,是劳动人民思想和感情的最直接体现,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而当今世界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民歌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审美意象。原生态固然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停留在理想地构建民歌的未来发展是不现实的。应把民歌看作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看待民歌国家化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模式应该重视和突出对文化精神的保护和传承,要从静态的档案式保护走向活态的档案式保护,即强调档案"承载"和"传播"人文精神的功能,通过"活态档案"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从静态走向动态,主要包括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档案三部分工作,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精神渗透整个档案式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4.
张文佺 《风景名胜》2021,(8):0019-0020
文章引入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探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以石台县奇峰村为研究对象,根据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理念,构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谱系,挖掘其文化遗产景观基因特征,在明晰基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保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整体风貌基因、传统建筑基因、历史文化基因三个方面提出奇峰村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保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王音娜 《神州》2013,(16):169-170
传统民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传承性的语言、民俗关系是最密切的,民歌就是语言的民俗,它主要以语言为手段,表现处于原始状态或民间地位的劳动群众对于物质世界的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感知和要求。民歌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是经过加工的语言的音乐语言的结合体。即劳动群众通过口头创作,使生活语言的律化提炼成文学语言;使文学语言歌唱化,升华为音乐语言。经过口头综合口头传唱,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界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论述有混合或兼用的现象,其实这是不可取的。虽然二者在产生的历史背景上有类同性以及对象上的交叉或重叠性,但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生态文化实践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属不同的实践路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关注遗产对象蕴含的科学知识、艺术和历史价值,采取代表性项目评审形式,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属于选择性的经典保护模式,这种模式能够选优和原貌性保持,却不能更广度化。而原生态文化实践主要关注民族民间文化的现实生活价值并重构性地加以利用,采取世俗化的参与利用形式,不过度追求经典性,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评审程序和管理要求,以致保护、传承更具广泛性和创造性。二者对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及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具有不同的意义,实践上应予以区别对待和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参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和保护对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的特点: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民间文化技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高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嘉峪关长城文物的保护,既是保存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进一步利用,使其发挥更大价值的重要条件。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排斥合理利用,只有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布局有机结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探索多种保护和利用新模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有效改善民生福祉,将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新效能,这正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0.
石文强 《风景名胜》2021,(4):0049-0050,0052
传统古镇是民族文化的承载地,也是民族精神的物质场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物质的自洽与融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出现了矛盾。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大汶口古镇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基因视角入手,构建古镇文化基因体系,分析文化基因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发展策略,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孟聪 《满族研究》2005,(2):122-124
满族的摇车具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特点,形成于原始渔猎经济时期,在满族定居进行农业生产以后,成为每一个家庭必不可少的日常育儿工具。随之,产生了大量以摇车为题材的满族民谣。本采集数首以飨读。  相似文献   

12.
13.
河西民歌历史悠久,自汉晋有记载开始算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河西民歌在广大的河西人民中间世代流传、广为传唱,其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曲调流畅,在群众中有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本文对河西汉族民歌形成的文化背景加以概述,试图以张掖民歌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说明河西民歌的内容分类、曲调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吴地山歌又称吴歌,其产生发展源远流长,流传区域早已不限于吴语地区。明代中晚期,是吴歌发展的极盛时期,冯梦龙就是这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以大量的精力从事吴歌俗曲的采集、整理、编辑、评点,刊印了《挂枝儿》《山歌》两本民歌专集,对我国的民间文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冯梦龙家乡和吴歌传唱中心的苏州,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吴歌的挖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吴歌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来,随着冯梦龙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新时代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黄旭涛 《民俗研究》2009,(2):131-142
传统时期,祁太秧歌的传承过程贯穿在民众生活中,家族、村落、自乐班是其主要传承空间。长辈的熏陶和村落艺人的影响是艺人学艺的最初动因和初级渠道:自乐班里的师承,是艺人出师成名的重要途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使秧歌表演传统在乡土社会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活力。社会变迁带来民俗文化生态的改变,民间小戏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建立适应现代文化生态环境的生存机制,继续民间小戏在民众生活中的传承,或许是民间小戏活态保护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WhenIworkedinTibet,myearswereoftenfilledwithsinging.ofallthesonaslliStenedto,folkonesturnedouttobemyfavorite.Theyarevividinlanguageandrichincontent.ofthesefolksongs,twoarestillfreshinmymind.GlveII1'alleyinGJangzeTeemswithforeignsohaerwithyellowishhairAlas,Iharcnoi,interestinwealth,WhenIseeallthese.Thefolksongwascreatedin1904todescribetheTibetans'fightagainsttheBritishinvaders.TheBritishinvaders,3,000strong,enteredLhasaviaYadongandGyangze.Inferiorinstrengthandequipment,theTibetansfought…  相似文献   

18.
方言与民歌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平 《民俗研究》2004,(2):79-85
同是“感于哀乐,有感而发”①的民歌,因地域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如陕北民歌《走绛州》,其粗犷豪放,恰似西北汉子;而江苏民歌《茉莉花》,清醇委婉,犹如浣纱女子;两相比较,地方特色甚是鲜明。并且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试比较下面两首古代民歌:  相似文献   

19.
五峰,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乡境内,这里松柏满山、风光秀丽,尤其是那深山里幽幽的五峰寺,更增添了五峰的魅力。从互助县城威远镇西行约10公里,便到五峰山。自南向北望去,层峦叠翠,盘曲蜿蜒,坐北朝南的五峰山,山清水秀,林茂花繁,这里是互助八景之一,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五峰山。及至骄阳似火,山花烂漫的夏天,五峰山的“花儿”会又是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清粼粼的流水,这里翠绿绿的树木,这里金灿灿的油菜花,这里碧油油的麦田,无不展示着高原迷人的风光。看吧,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或骑自行车,或坐卡车,或徒步而行,都兴致勃勃,心里…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