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学史研究》杂志情况简介《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年6月,其前身是《中国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1981年,改名《史学及研究》,公开发行。到目前为止,已出版78期。《史学史研究》是一本历史理论、历史教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编纂学的专门刊物;开...  相似文献   

2.
今年三月 ,乍暖还寒季节 ,从北京传来白寿彝先生逝世的噩耗 ,中国失去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令我万分悲痛 !这是史学界的巨大损失 ,是史学史学科的巨大损失。早在六十年前 ,白先生即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史学史课程 ,开始了对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解放后 ,白先生受教育部委托 ,于 1 96 1年着手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 ,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史学史编写组 ,并且招收两名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 ,组织了几次关于史学史的学术讨论会 ,出版了几期《中国史学史资料》刊物。白先生还亲自撰写《谈史学遗产》、《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等等…  相似文献   

3.
刘节教授遗著《中国史学史稿》的出版,对于建设中国史学史这门新学科是一个贡献。这部著作见解独到,材料丰富,集中体现了刘节先生对于古代史学的丰富学识和几十年的治史经验。以前出版的金毓黻先生《中国史学史》,也是一部有学术见解、材料丰富的著作。不过书中没有讲到历史哲学,现在刘节先生这部著作讲到了,这就前进了一步。它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推进史学史研究和写好这方面的专门著作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读《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张越自从梁启超提出史学“很有独立作史的资格,”倡导应该开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之后,中国史学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这门学科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方面都取得了...  相似文献   

5.
姚名达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创建历史上一位不容忽视的学者。本文依据其《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以及散见于信函与已刊著述中的介绍与阐述,梳理出姚名达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拟定的架构以及已经成文的观点与主张等内容。中国史学史研究是姚名达最为重视,也始终坚持的学术领域与研究专题。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规划,具有整体化、系统化的特点,其已经刊行的几部史家年谱,均应纳入到中国史学史研究体系之中。作为姚名达留下的唯一相对完整的文本,《中国史学史讲义》遗稿讨论了史理与史官两部分内容。其中体现出的对史学理论的重视,可视为姚名达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参加这个座谈会,心情激动,感慨良多。共和国建立四十年来,国家气象万千,面貌一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硕果累累,有巨大成就。四十年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史学史研究进展很大,发表的论文数千篇,出版的著作二百余种。成绩是空前的。所以,当我们庆祝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对四十年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成就也是要欢庆一番的。四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大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史学史,写出  相似文献   

7.
<正>为纪念尹达先生诞辰110周年,举办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座谈会,是很有意义的一件学术工作。时值谢保成研究员撰写的三卷四册本《增订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我首先向谢保成研究员表示衷心祝贺!向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表示祝贺!《增订中国史学史》是一部有分量的、显示作者独特风格的著作,对推动中国史学史研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是清代史学史资料编年的拓荒之作。该书继承和发展了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特色和优点,体例谨严而完备,史料丰赡而翔实,考订精审,编纂独到,深具史识,是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史资料编纂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将为清代史学史研究提供基本史料和重要线索,将对清代史学史乃至中国史学通史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吴泽先生主编,袁英光、桂遵义先生合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前不久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国内史学史研究取得的一项开创性成果。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梁启超、何炳松等人倡导对中国史学史展开专门研究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这门学科日具规模和体系化。近十年来,国内的史学史研究更趋活跃,成绩斐然,出版的专著已不下十余种,如白寿彝先生的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第一卷)、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和朱杰勤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等。不过,这些著作,除尹达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对近代史学有较扼要的叙述外,其余的均为古代史学史。这就使中  相似文献   

10.
在1961年《史学史研究》①创刊以前,由于史学史尚未形成为一门普遍的学科②,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白寿彝先生创办《史学史研究》的最初目的,便是"主要用于辅助史学史的教学和史学史教材的编写"(《这三十年》,《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在《史学  相似文献   

11.
即使是在史学史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20世纪50年代,杨翼骧先生仍在默默地坚持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纂工作。以系统的资料编年为基础进行中国史学史研究,成为杨翼骧先生治中国史学史的重要特点。杨先生条分缕析、归纳综合的研究方法,对史学史研究有着规范性、严谨性和示范性的意义。杨先生很早就致力于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学史,他对中国史学史从古代到近现代发展的整体看法、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理论的思考等,都对史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施丁同志的《中国史学简史》(以下称《简史》),1987年8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十年来河南出版的第四本中国史学史专著。《简史》凡五编18章22万字,通叙上自远古下迄新中国前夕的史学,脉络清晰,文字流畅,不乏新意。它跟已经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是结构上的特点:简明。中国史学史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由于它研究的范围和任务,同社会有密切的联系,同现今从事社会实践的人们如何看待历史和现实、如何对待历史遗产和史学遗产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和撰述,远远不只是专业工作者所关心的,  相似文献   

13.
本年度的史学史研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就专著而言 ,本年发表的史学史著作不是很多 ,主要有如下几部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著作是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编写的教材 ,从远古时期贯穿至 2 0世纪 3 0年代 ,“可说是一部通史性的史学史教本”(《题记》)。其中的古代史学史部分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划分 ,分为中国史学史的童年、成长、发展、继续发展和衰老时期 ,非常重视各个历史时期时代特点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于本年再版 (北京出版社 ) ,…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后记     
本刊的前身是《中国史学史资料》和《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在1961年创刊,到1964年共出版九期,另有教学专刊二期。各期的内容都有一个中心,前四期主要是介绍过去各家史学史的目录,并对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有所讨论。第五期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和资料。第六期主要介绍关于《山海经》的研究。第七期介绍孔子的史学、《春秋》、《左传》、《国语》。第八期介绍对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的研究。第九期是对刘知几和杜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杜维运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嘉祥县,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62年、1974年两度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历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杜先生长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及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著有《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清代史学与史家》、《史学方法论》、《赵翼传》、《听涛集》、《中西古代史学比较》、《忧患与史学》、《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等多种著作,主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一、二、三)。2005年9至10月间,杜维运先生应邀来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相似文献   

16.
周俊超 《黑龙江史志》2013,(11):129-130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不少建构中国史学史的通史之著。由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所撰的《中国史学史》是2011年刚刚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作融入乔教授诸多富有个性的新观点。文章作为这部作品的书评,从中国史学史宏观的理论构架和微观的具体内容两方面,重点介绍乔著的新观点,以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同时通过多部著作的类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一书即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史教本》系统地揭示了从远古到解放后的中国历史学发展的过程和特点。这本书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学遗产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民族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历史观点、历史编纂学、历史文献学与历史文学几个方面进行概括。《中国史学史教本》努力探讨中国史学具有的民族特点。《教本》将中国史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思潮辩证地联系起来,阐明了中国史学的发展过程、事件,评价史书和史家。在这本《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史学不再是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之…  相似文献   

18.
史学史萌芽于人们对史学著作加以评论的想法。随着19世纪以来现代学科体系的形成,学者们对历史撰述传统及其丰富遗产的整理与评价,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之后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史学史研究迅猛发展,流派各异,著作繁多,体载多样,历经初始阶段、学科史学史阶段,终至现今的全球史学史阶段。中国史学史在"西学东渐"中于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近百年来,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内容愈加精细,观点不断深入,著作层出不穷,相关丛书、期刊也颇有建树,总体发展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19.
<正>谢保成,祖籍北京房山良乡,1943年出生在甘肃兰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四、第五届副会长、第六届顾问。谢保成先生著述丰富,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著作20余部。代表作为(以初版时间为序):《隋唐五代史学》《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贞观政要集校》《民国史学述论稿》《龙虎斗与马牛风———论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传统史学与20世纪史学》《增订中国史学史——从"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中》。其中,201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3卷4册本《增订中国史学史》,是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学史分期问题的研究几乎是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同时起步和开展的。作为研究史学史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和表述上的要求,分期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三、四十年代,当第一批史学史专著问世的时候,在内容上都有分阶段叙述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明显地受到梁启超观点的影响,把史官、史家、史学和史学趋势等方面作为阐述史学史的大骨架,并在此基础上,把史学史作某种段落式的划分。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一书中的“史学史的做法”一节里说:“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