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代杜撰夏王朝说"是不能成立的。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表明周代"杜撰"出一个夏王朝。周人"杜撰"夏的推断不合情理。出土文献材料表明,周代之前已有夏。无论是"战国杜撰说"、"东周杜撰说",或是"西周杜撰说",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2.
汉代王杖制度若干问题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浩 《史学集刊》2008,(3):94-99
王杖制度源于周代"齿杖制度",以鸠饰杖是由原始先民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从周代的"献鸠养国老"到汉代的"助食养老", 鸠杖的权杖功能不断弱化,养老寓意逐渐形成.汉代王杖制度进一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尹湾汉简所记授杖人数应为东海郡当年度新授杖人数,而非东海郡授杖总人数.  相似文献   

3.
《五音通韵》是第一本明确列19母的反映时音的韵书,具有重要的语音史价值。今仅有日本及台湾收藏。我们同时对比研究日本藏本《五音通韵》及台湾藏本《五音通韵》,考察其版本差异及版本渊源关系,这在学术界尚属首次,研究认为日本藏本先出,台湾藏本乃随后抄录日本藏本而来。后附校勘记,以便于同道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1976年在陕西周原的岐山凤雏村发现的西周建筑群基址("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下简称"凤雏建筑群"),是首次发现的成组的西周宫殿建筑遗迹,对于研究周代建筑史、探讨周代宫室制度,无疑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5.
爱新觉罗家族史上赫赫有名的"宁古塔贝勒",其实不过是"六台子寨主",比较正规的汉字对音应当是"宁公台贝子",更接近史实的对音应当是"宁公台额真"。对此,论辩证如下。  相似文献   

6.
士山盘的内容揭示了周王朝派员到诸侯国及方国代宣王命的一些情况,其中所谓 "服",与周代五服之制有一定关系,说明文献所载之"服"并非虚言。从士山盘与古代文献 的相互印证中,可以窥见周代对于诸侯国及方国管理模式的某些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7.
杨琳 《江汉考古》2019,(2):60-69
周代前期墓葬中的用鼎、簋情况具有多样性,存在至少两种用鼎制度。西周早中期受商文化的影响,随葬鼎的数量、形制不一。西周晚期形成了属于周文化的用鼎制度即列鼎、列簋制度,其中"公"级称谓国君随葬7列鼎、6或8列簋,"侯"级称谓的国君随葬5列鼎、4或6列簋。伴随列鼎、列簋制度的还有复古明器组现象的出现。这两种现象的产生正是在两周之际社会动荡变迁中,诸侯国贵族追求身份地位认同、社会等级规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埙是我国远古时代用陶土制成的一种吹奏乐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最早的埙出现在新石器时代,至今考古发现的实物,大多是商代的,有二音、三音、五音孔陶埙,而河南新郑博物馆收藏的1件七音孔陶埙,其价值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9.
《■匜》是西周后期的重要彝文,多被认定为一件司法判决书。该文虽然涉及争讼,但其性质并非法律判决,而是周代权贵基于诉讼行为而对于"委质为臣"者(牧牛)的训斥。牧牛遭受重罚,并非无"理",而是违背了"委质为臣"者所应遵守之"礼"。此铭对于认识西周后期的法律观念以及礼法关系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献记载中的周代"千亩"有二:其一,周宣王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西周都城附近,即今陕西省境内;其二,晋穆侯千亩之战中的"千亩",其地望在晋国,即今山西省西南部。前者"千亩"之地名是随周人从后者迁移而去的,并且两地都与周人农作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山西黎城西关墓地是一处周代封国墓地。M7、M8是该墓地保存完整、出土青铜器最丰富的两个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楷侯",据考证是"黎侯"。西关墓地就是周代黎国墓地。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情况、青铜器铭文内容推定M7为楷侯宰吹的墓葬,M8为楷侯宰吹夫人的墓葬,时代均为春秋早期。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两周时期黎国历史与丧葬制度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商周甲骨金文中看,商代的武学堂称之为"■"(养),后世称之为"庠";周代武学堂称之为"射",异体作"府"、"榭",古文献通假字又作"序"。周代的武学堂"大学"辟雍不仅是教学射御技术的场所,而且也是进行礼仪活动教育的场所。从先秦秦汉文献可见,大约十四岁以下是"小学"阶段,十五岁以上是"大学"阶段。按照"六艺"是礼、乐、射、御(驭)、书、数来看,"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六艺"中的书、数以及文乐文舞,属于文学堂;"大学"阶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六艺"中射、御、礼以及武乐武舞,属于武学堂。后者也是商周时把培养射手的"■"("庠")、"射"("■"、"榭"及"序")作为"大学"学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统合战国楚简与传世文献考述周代"中"德教化意义不仅是对"中"德意义本身的诠释,同时是对以"中"为宗旨、以"和"为政治理想、以"祗庸"为基本纲纪、以"孝友"为伦理规范的周代"乐德"教化意义的深度诠释,并揭示了周代"中"德品格与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关联,从而证实周代"乐德"教化在西周时既已步入成熟期,春秋、战国是"乐德"教化持续发生影响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刘信芳 《江汉考古》2013,(1):123-126
清华藏(一)《楚居》述楚先祖季连娶妻隹,"问期"、"有聘",依礼而行。整理者释读为"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泮",释文、句读及解释均有误。论者或引出"奔者不禁"之说,已是子虚乌有。穴酓之妻列生产时"溃自胁出",是妇女难产时胎儿的一只手先出。"絯其胁以楚"应理解为以荆枝包束新生儿胁部。将"溃"解释为"剖"(剖腹产)、胷剖之类,不一定合适。简文所记楚武王"酓■",经史多作"熊达","■"与"达"是音近通假的关系。《史记》作"熊通"者,乃司马迁以汉代通行文字改录所致,可以参考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六》关于"通"、"达"异文的考证作出合理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分析在敦煌文献中如何根据五音来划分地势,不仅推测了其划分原则,并且认为"宫地土内平"的说法并不是如前人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是笔误,而是有其特殊的理由和形成原因.第二个部分主要五姓居于五音地的吉凶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类.第三部分,分析了敦煌文献中与五音无关的以地势高低来划分地形,占断吉凶的占卜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音声相和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 (二章) "音声相和",河上公章句的解释是:"上唱下必和也."王弼无注.今人或解为"音,单音.声,和声.和,和协".[2]"音:指音调有高低的乐音.声:指音调简单的和声.  相似文献   

17.
《旅游》2015,(4):159-161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有了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任何正常的人,都要通过讲话和听人说话在人世间生活、工作、沟通、交流。作为医生,要特别注意学会听病人讲话的技能,因为这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了解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途径。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名为"中医四诊",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的"闻"和"问"都是医生与患者语言与视觉的交流。"闻"其五音,可别其病,听  相似文献   

18.
《礼记》、《公羊传》、《穀梁传》所载周代庙制的内容不一,多所抵牾,概括其要点,则为四级(或五级)庙数和毁庙规则。考察《左传》,可知春秋庙制的特点是:庙数分为二级,天子、诸侯是一祖一庙,大夫则诸祖共一庙;无毁庙制度。古今学者多认为春秋无毁庙的"现象"异于西周庙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当毁未毁说、合理变更说、昭穆计数说和变例说。联系周代宗法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政治需要和经济因素考察,可以判断春秋庙制是对西周庙制的继承而不是违背,周代庙制存在于适合其生长的文化沃壤中。  相似文献   

19.
李德龙 《史学集刊》2013,(3):117-122
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徝"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代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淅川和尚岭楚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且埶"二字,以周代铭文表达之惯例,"且"字应表示祖先之"祖","埶"字应表"设"。此器应是墓主灵魂所凭依之物,楚、曾等国称之为"祖埶",依传统的礼俗则可称作"祖坐"或"神坐",若以"三礼"所载,其应是死者之子为其所设灵魂依凭的"重",或称"祖重"。在举行丧葬礼仪时,"祖埶"代表死者接受祭奠,最后随棺柩一起葬入墓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