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设置“阿里总管”(噶尔本)一职,作为阿里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历史可追溯到1680年前后西藏地方政府派出蒙藏联军收复古格旧地之际.早期的阿里总管带有强烈的军事管制性质.18世纪上半期,准噶尔问题突出,在清朝中央的关注与决策下,阿里总管的军事力量得到强化,其权力与地位在西藏政治中举足轻重,成为各方争夺的焦...  相似文献   

2.
阿里地方作为藏族历史上的藏区三部之一,早已融入到西藏文化的习语之中.然而阿里地域概念的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西藏西部地区,最初是以象雄闻名于世.7世纪中期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象雄地区首次纳入卫藏政权治下.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后裔进入西部,以"领地"命名象雄故地,西藏西部完成了从象雄到阿里的转变.吉德尼玛衮在阿里的经营,促成阿里三围概念的出现.由于史料与政治的原因,三围的具体划分众说纷纭,但阿里三围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却众所周知.17世纪后期,分裂了数百年之久的阿里地方的大部分统一到甘丹颇章政府治下,结束了政治上的割据局面.而近代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与外国殖民势力的蚕食,阿里地域范围日益缩减.阿里地域概念的分合盈缩,正是西藏民族兴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3.
阿里的诱惑     
柴火 《旅游》2000,(8):18-20
西藏阿里出来快一年了,只字未写。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我未懂,我没有能够读懂西藏。1997年从罗布泊出来,我写了一本长篇报告文学,还编了一本大型画册,可谓收藏丰厚,那是因为我读懂了它。但西藏就不行了,尽管它带给我的震撼比罗布泊凶猛得多,但是我对它的感觉却只足以意会难以言传。我在《魂系罗布泊》一书的序言里表达过这样的感受:罗布泊、西藏,是我生命中无限渴望的两大情人。我像一个待嫁的少女,怀着无比的渴望、冲动、好奇、恐惧……不知道相拥的是怎样的一个男人。现在我能说出我的感觉了:罗布泊像一个外向型的男人…  相似文献   

4.
清代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西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颇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首先从宗豁一级,其所辖之下的社会基层组织骆卡(庄园)、部落两级建制,以及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其次,对清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基本保持原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些改革,作了深入的考索。  相似文献   

5.
朱兵 《丝绸之路》2007,(4):68-71
去阿里的念头起自在网上看到的西藏故事,被那奇特和秀美的风光而打动,想不到中国还有如此之美景。如果说西藏是最后一块“西天净土”,那么,阿里在这片净土中,是追求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怀着无限的期待和一颗惴惴的心,我们一行开始了穿越阿里的漫漫旅途。  相似文献   

6.
清朝在西藏建立起直接统治是通过1718-1719年的“驱准保藏"战争实现的。1720年以后,清朝在西藏建立的行政体制几经变化,按其自身发展,可分三段考察。1720-1727年,为政教合一,依靠达赖──噶伦体制施政时期,主要特点是噶伦合议分辖体制。1728-1751年,为政教分离,藏王──噶厦体制为主,驻藏大臣监督时期。1751-1911年,为恢复政教合一,以驻藏大臣钳制达赖、班禅──噶厦体制时期。  相似文献   

7.
阿里的诱惑     
柴火 《旅游》2000,(9):6-8
西藏的阿里,是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荒漠,6月初的天气仍然酷似严冬,凛冽的冷凤携带着雪粒,像沙子打在脸上生疼。同伴小胡要小便,把“陆迪”停在路边,不曾想路面比想象的还要松滑,右前轮一下陷下去,车斜在了路边上,进退两难。万幸不是昨天那样的盘山路,不然小命就交待了,这里一大片低洼地,每年七八月变成大河,可里的路就断了。现在工人们正在抢时间修路,把路基用碎石垫高。  相似文献   

8.
赵晓红 《丝绸之路》2011,(11):58-58
阿里位于西藏西部,远古有过辉煌的文明,今天有灿烂的古迹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偏远,使这里的婚俗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奇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有关西藏地方的汉资料为数不少.但是诗歌的数量却不多。究其原因一入宦藏地的官数量不多.加上地理环境及特殊规定的制约.此地很少有游历.人少创作的诗歌数量也少;二是藏话及某些特殊名词要在不影响汉诗词格律的前提下融入其问比较困难,不免对诗词的创作产生影响。即使如此,前人也遗留若干脍炙人口的诗歌成为今天认识清代西藏地方社会的重要史料,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阿里牧区行     
在西藏最好的秋季里,我们来到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被世人视为“地球的第三极”。阿里的总面积是34.5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9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3人。这里虽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方,但并非人们想像的是不毛之地。阿里高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西藏主要的牧区之。在阿里牧区的所见所闻,给了我们许多新鲜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出现了一批研究海防地理的著名学者.他们认真总结了明代抗倭海防斗争的经验教训,主张加强岛防,这是一个重要进步.他们认识到了台湾、澎湖等岛屿对于祖国大陆所起的“屏翰“保护作用和国际海上交通的枢纽地位.他们敏锐地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西方殖民者在亚洲地区的侵略活动,呼吁加强海防.这些认识为清代前期的海防兵力部署和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清代河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瑞 《史学月刊》2004,(10):96-105
清代是河南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伴随着书院的官学化,清代河南书院实现了自己的普及化,先后设置的292所书院已遍布省内各个州县。与明代相比,开封府仍然是书院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他府州的书院发展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斜十字状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带状的分布特征。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比较研究,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等成为清代河南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与管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史馆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史机构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们充分吸收此前历朝设馆修史的经验,在人员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善的制度。在人员设置上,各史馆之间相互参照,按分工不同分为管理人员、纂修人员、佐修人员和勤杂人员四大类。在人员组成上,汉人、满人等都占一定的比例,纂修人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在管理上,清代史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史馆规章,建立考勤考绩制度,严格奖惩制度,提高了修史效率。同时,清代史馆在管理上也存在很多缺陷。  相似文献   

14.
本对丹达神崇拜的产生、发展、衰落过程作了考述。认为丹达神源于清乾隆十八年入藏的云南参军彭元辰殉职于丹达山。后这一崇拜为清朝倡导,遂向拉萨、成都及康藏交通线传播;至辛亥革命位于拉萨和成都的丹达神庙才逐渐废弃,而边坝的神庙香火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  相似文献   

15.
清代东北地区先后设置了理事厅、抚民厅,以及直隶厅,制度演变十分复杂。本文在制度分析的视野下,结合个案,考察东北地区厅制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证了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情况,高度评价了这些藏书和藏经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待质人证问题表现为非法羁押手段长期存在,无限期羁押现象极其普遍,待质人证瘐毙数量极大等特点。导致待质人证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央与地方相关政策严重脱节,政府权力体系设置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相关立法及救济程序缺失等等。清末法制改革前后清政府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却并未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祥仁 《东南文化》2000,(9):102-104
本文对明清瓷器的装饰与信仰民俗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常熟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清乾隆“彩华堂制”款釉里红“八仙过海”纹盆,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色彩的深浅浓淡相互补充,和谐统一,堪称乾隆朝官窑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20.
胡中生 《安徽史学》2016,(4):120-126
从民间文献中可以窥探清代徽州地区女性葬礼过程。葬礼中普遍存在着宗教信仰和堪舆风水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葬礼中礼俗交融极深,违礼越制成为一种常态性现象,礼法不断被突破而向俗尚靠拢,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