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旂鼎》铭文所记载的是一篇军法判例。本文根据铭文记载的内容归纳出西周有关军法制度的若干法律条文,这些条文反映了西周初期司法程式的完备,对西周法律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曶鼎是西周中期的重器,记载了作器者曶胜诉的两起案件。其中寇禾一案中众和臣所犯为寇攘罪;性质是共同犯罪,即群盗;此案属故意犯罪及偶然犯罪;因众和臣的主人匡的地位较高,所以在判处时对其采取了“议罪”制度。 相似文献
3.
■鼎出土于应国墓地M242,年代属于西周早期晚段[1]。"■"为作器者名,字亦见于殷卜辞,与"无"字作"■"不类,该字目前尚未识出。发掘报告称作"无"鼎,或系权宜之计,为不引起混乱,本文亦暂称作"无"鼎。鼎铭共5行24字:"旡■■(稽)首,皇兄考(孝)于公,宣厥事。弟不敢不择衣,夙夜用占■(将)公"[2](图一)。铭文所记关乎西周宗法及丧服制度,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本文略为疏证,以就正于方家。(一)皇兄孝于公,宣厥事"公"乃亲称,与后文"夙夜用占将 相似文献
4.
眉县出土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两件吴逨鼎对解决西周年代问题有重要作用,但其年历记载与公认的周宣王年历不合,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及其他铜器铭文,对此进行了解说,认为周宣王可能利用了两个纪元。 相似文献
5.
海岱地区的西周青铜鼎发现较多。本文通过类型学分析,将海岱地区青铜鼎分为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偏早阶段、西周早期偏晚阶段至西周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青铜鼎又有形制和分布区域的差别。西周时期海岱地区青铜鼎的发展和流变格局,经历了一个从与中原周文化趋同到相异的过程,同时也是殷商文化消退和复归的过程,并可看作是西周时期海岱地区政治文化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新发现"安成家鼎"拓片,铭文构成为"列侯爵号+家+容积+重量+编号",西汉时期被封为安成侯的共有五位,按照时间早晚顺序分别为窦后父、三位世袭的刘姓安成侯以及外戚王崇,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安成家鼎"所有者为西汉晚期的外戚安成侯王崇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华县太平庄鹰鼎是我国史前时期一件非常精湛的原始艺术品,该鼎1958年发现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M701中。《华县泉护村》考古报告认为,这件鹰鼎的时代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亦即庙底沟类型时期。我们认为该鼎不属于仰韶文化中期,而应属于仰韶文化晚期。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各具特色的文化史迹中,因为某件文物而改变相关人员命运的事例,实在是举不胜举。而今有"文玩奇人"之称的陈重远先生就曾因为一件与己不甚相关的青铜鼎之交易及流转内幕而决心不做古董商人。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普遍认为王子午鼎束腰鼓腹的造型与"楚灵王好细腰"的审美习惯关系密切,通过分析鼎内的铭文,考证王子午鼎的铸造时间,借助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的考古材料,并参考装饰艺术的发展规律,王子午鼎的造型特征应是受到楚庄王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沙东牌楼简可见津卒称谓。这种以卒标示的身份特征值得研究者注意。同一批简中有称津史者。津卒应与津史存在某种关联。与津卒类同的车卒、漕卒、棹卒、邮卒、驿卒等交通实践者的人身自由和行为方式,都会因卒的军人身份受到限定。秦汉时期交通建设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一般平民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利用交通设施。社会一般成员对交通事业的参与,往往只能以卒的角色,通过役这种完全被动的形式实现。 相似文献
11.
12.
陕西省眉县杨家村2003年元月发现西周窖藏青铜器,全部铸有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四十二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赏赐贵族及封建诸侯的礼仪.《四十三年(辶桒)鼎》铭文记载了周王任命作器者担任虞林的官职,并叮嘱他要勤勉从政.《(辶桒)盘》铭文记载了作器者歌颂祖先功德的文辞. 相似文献
13.
论西周时期人兽母题青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周时期人兽母题青铜器进行归纳、梳理,并通过与商代人兽母题青铜器的比较研究,认为商代人兽母题纹样发展到西周时期,已明显发生了变化,即已由完全宗教含义转变为单一的军队威猛的象征,是炫耀战功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15.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但是,关于东周时期的西周四代君王的陵墓在哪里,不但没有历史记载,更少有人对其提及.本文通过对考古材料的梳理认为:东周时期的四代西周君王桓公、威公、惠公、武公葬于洛阳东周王城内,其陵墓自成一区,即本文所分的西周君陵墓区. 相似文献
16.
17.
除了延续自前代的风格传统与工艺技术外,东周玉器与源自于他类材质器物的启发关系尤其密切,其中金器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东周金器对玉器装饰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纹饰布局、纹饰母题以及追求浮雕的空间表现等几个方面。此时玉器和金器在风格上的相互转换与兴替消长,不仅导致金玉材质间的相互置换,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装饰形式也因应被模仿对象的材质特性而改头换面,并且发展出新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从商文化在南方的分布变化探讨商王朝的南土.近年,随着一批新材料的公布,我们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至殷墟一期阶段,商文化在南方已经越过霍山,势力发展到安庆一带,并在强盛时突破石门皂市——岳阳铜鼓山一线,推进到了江西樟树市附近.而在西南方要远至商洛的东龙山,东南方达盐城龙岗.殷墟二至四期阶段荥阳小胡村和正阳傅寨两处族墓地的发现,填补了安阳至罗山一直鲜有晚商时期商文化遗存发现的空白,对殷墟二至四期商文化的南界在罗山一带提供了支持.此外,本文还总结出了南方地区商周分界的三项标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山东滕州前掌大M3、M4的年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掌大M3、M4一直被认为是商代晚期墓葬,但是两墓出土的青铜銮铃、车辖和陶三足盘却是西周时期才出现的器物,M3有墓上建筑,且被M4打破,说明两墓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不可能为同时墓葬,综合其他遗物的年代分析,M3为西周初年墓葬,而M4则为西周中期早段墓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