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重芬  徐元康 《攀登》2001,20(6):49-52
本旨在探讨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章首先根据赫--俄理论分析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并指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最具竞争力。然后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阻碍因素和不公平的政策待遇,同时指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是融资困难并对其根本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对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锦利 《攀登》2009,28(4):85-87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从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严峻形势下,作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应当在危机中寻找机遇,获得发展。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制定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政策,进一步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进入到安定经济增长时期,经济管理体制从传统中央集权模式向地方分权模式转变,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地域经济时代”。与此相对应,日本中小企业也由高速增长时期,进入到了安定发展时期,中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也由如何为大企业进行配套到如何开发与挖掘地域经济形态上来。我国是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庞大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般说来,地域开发政策是指日本政府对国内某些拥有开发潜力的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较大量的行政投资、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工业剌激计划、改善私人企业经营条件,并由此引导私人企业进行投资经营的经济政策。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它实际上是所谓区域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大致相当于其中的区域发展政策,并兼及区域调整政策的某些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政府将地域开发政策与其它经济政策相互配合使用,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因而研究日本地域开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对于理解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我国…  相似文献   

7.
孙晓辉 《神州》2012,(30):235-235
在如今的经济浪潮中,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发展好中小企业,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本文针对新经济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集群与推进我国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中小企业集群与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入手,以我国已经形成中小企业集群的小城镇为例,分析得出中小企业集群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的结论;另外,分析了小城镇形成中小企业群的区位条件,认为特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起一定的影响作用,并针对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启示张玉棉战后日本农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这与日本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农业保护政策是分不开的,但是日本农业保护政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既有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一面,又有阻碍农业发展的消极一面。我们应认真总结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以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呈现出阶段性变化。1933年“九小岛事件”发生之际,日本在对外政策中坚持“协调外交”路线,与法国达成妥协,实现共存。1936年当“南进”政策成为日本的国策时,向我国南沙群岛的扩张成为日本实施向外南洋扩张计划中的一部分。随着日本军部逐渐主导国家对外决策及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日本外务省从极力反对海军省的行动演变为积极献策,一致主张驱逐法国势力,武力侵占我国南沙群岛。1939年3月末,日本将我国南沙群岛非法“编入”领土。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我国南沙群岛政策演变是日本外务省、海军省基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时局综合考量,也是他们分歧、折冲、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多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动和曲折,其原因既有国际政治环境的因素,又有中日双方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政策和措施上的问题。而在各种因素当中,日本的社会思想意识,特别是对华认识的变化应该说是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本文仅以冷战后日本社会思想意识的变化与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的相互关系为考察对象,从国际政治环境、社会体制、舆论的变化进行考察,并进而分析今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日本金融市场上历次出现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日本金融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金融业规制政策的重点和发展方向。1927年昭和银行危机后实施的对策为“护送舰队”式规制提供了前提。日本的泡沫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规制产生了影响,2007年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了日本金融业规制的发展。日本金融业规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限制竞争的“事前规制”演进到注重健全经营的“事后规制”,目前正向“事前规制”与“事后规制”相结合的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的的保护性规制体系演进。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20世纪日本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环境被严重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并及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扭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恶化得了较好的效果。日本的经验、教训及治理对策,对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便不失时机地向中国东北大规模推行日本人农业移民.以达到土地和人口的占领,进而实现长期霸占的目的。为此日本关东军等有关侵略机构便煞费苦心炮制了一系列日本农业移民用地取得的方针、政策,并以军事为后盾,对中国东北的土地进行疯狂的强行“征用”、“收买”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经历30多年的曲折发展,出现过两次高潮,现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地位和投资结构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日本经济则陷入长期停滞,前景黯淡,日本企业纷纷以中国为中心开展海外事业,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可望进一步呈现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态势。为此,我国要采取积极的对策,进一步推进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日本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日本行政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大学法人化改革,日本官味十足的国立大学,改制成为大学法人,获得了办学自主权,也承担起了经营大学的重要责任。改革正使日本的国立大学焕发着生命力。虽然在改制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必将推动日本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湾光复后日本移民的遣返及征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5年台湾光复后,30多万日本移民滞留岛内。为维持台湾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在遣返日本移民的过程中,设法征用了一批日籍技术人员。这引起广大台胞的强烈不满,要求陈仪应尽量录用本省籍人才。“二二八事变”爆发后,陈仪及魏道明加速了对日籍技术人员的遣返。客观上日本移民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台湾光复后日籍技术人员的留用使得台湾经济避免了灾难性的打击。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彼此互致寒暄的时候,总是区别不同的讲话对象、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寒暄用语。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寒暄语和日本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别的语言相比,日语寒暄语具有非常明显的定型性、调和性等日本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猛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面实施教育,国家教育部不失时机地开展面向新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本文指出了中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日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思路,基本理念,对中学日语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将是我们中学教育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to play down the 'place stratification' of Japanese cities, and to emphasize their lack of social class segregation. Demonstrating that the Japanese city lacks a social geography in this respect conforms to, and serves to advance, the view that Japan has produced a capitalist form of development that avoids many of the inequalities and social ills characteristic of other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e.g. no 'inner city' problems). But do the social geographies of Japanese cities really conform to this picture of Japanese society? This issue is explored with the help of a new analysis of the occupational class geography of the city of Kyo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