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年前,我国发行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首日封。当时,我买了几枚,想分别找外交界的有关人员签名留 念。我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十日下午五点许请首任驻日本大使陈楚在首日封上签名。当时陈楚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  相似文献   

2.
一个老货币发行工作者的心声邹成芳我从事货币发行工作二十多年,当我国发行第一套纪念币(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时,我已在一个边境县份的发行出纳部门工作十余年。向群众发放兑换纪念币也是我们的正常业务之一。虽然精美、漂亮的纪念币很让人喜欢,但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  相似文献   

3.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以后,胡乔木对新闻工作和宣传方针发过很多指示,倾向肯定是右的。不过,我现在已没有当时的记录,有的当时根本就没有记录,因此现在大多已无法回忆,只记  相似文献   

4.
<正>一人生,三十岁到五十岁,是最好的年龄段,然而,我偏偏在这二十年里,被迫脱离了专业队伍,如果借用陶渊明的两句诗,稍作改动,可以叫做:"误落尘网中,一去二十年"。说到这里,人们很容易误以为我是右派,不是的。1957年我在中央党校,鸣放时,党校语文教研室每次开会,照例让我作记录,我只管低头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买得一本《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挑灯夜读视若珍宝,我当时问一诗友曹聚仁是谁啊,怎么以前就没听说过呢?他说怎么样,还可以一看吧。这个诗友叫朱晓东,后来的二十年,他和我几乎分享了曹聚仁的所有文字。  相似文献   

6.
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庐同志学术纪念会。外庐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外庐同志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侯外庐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我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同志的《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发展的重要标志,郭沫若同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代表三十年代的理论成就。四十年代,外庐同志的著作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中有他特殊的地位。这篇文章中讲得很含蓄,但这种说法是经过长期考虑酝酿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对的,是要肯定外庐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  相似文献   

7.
2005年我去山木集团面试,因为口语不过关,卡了,当时一个男的和我说,像你这个水平就很不错了,要是个女的,我就留下你了。当时自己也没在意,也许宋山木这个变态狂没有现形,我至今也不会意识到当时那位黄金兄的言外之意,今天想来:靠,  相似文献   

8.
吴永川 《百年潮》2002,(4):67-68
今年春节,看望我在解放军报社工作期间理论宣传处的一位老领导,谈到当年一起参加张春桥召开的一个座谈会的情况.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几年,但是,张春桥那种盛气凌人、粗暴蛮横的面目,仍然历历在目.我查阅当时的工作笔记,对座谈会有较详细的记录.  相似文献   

9.
我的大学生生活何兹全1930年,我在山东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即到北京(当时称作北平)来读书。补读了一年高中,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1935年北大史学系毕业。这五年北京生活,四年北大学生生活,是我人生长途中很有意义的一段,至今回忆起来,仍如近在眼前,给...  相似文献   

10.
我与萧乾的结识是在1986年。当时我是中央统战部干部局一处处长,负责联系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那年5月9日,我拜访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吴庆彤,他刚由国务院副秘书长转任参事室主任。他是我很敬重的老同志,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统战意识较强,也很尊重周围同  相似文献   

11.
建国初期,我在共青团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青年报社工作。1955年冬的一天,团省委副书记仲沂同志通知我,经团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派我去北京参加团中央举办的省(市)级团报、团刊总编辑讲习班学习。这个讲习班设在北京市炒豆胡同当时的团中央招待所,为期一个月,由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金湘同志主持,仅有学员二十来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先听报告,  相似文献   

12.
董锦花 《文史月刊》2008,(10):78-79
1978年春,我复员回乡,在阳城县润城公社干“十大员”中的通讯报道员,后来又兼了理论教员、经营管理员。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每天无忧无虑,就是吃不饱肚子。公社食堂晚饭是一人两碗清汤面,头碗是有汤有面,二碗就成了有汤无面,我常常半夜里被饿醒。一个长我两岁的同事告诉我,用膝盖顶住小肚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13.
尊敬的编辑:您好!我是一位西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大三的学生,去年我才真正认识《中国土族》,是一位师姐送给我的,当时我特别兴奋,特别激动。虽然我自己生为土族,但到去年,我才知道有我们土族人自己的杂志。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在2001年阴雨绵绵的秋季我来到西安古都,当进入西北政法学院校门的那一刻起,我特别自卑。那些迎接新生的师哥师姐们问我:“你应该是少数民族吧?”我说:“是,土族。”他们当时特别惊奇,“土族,从来没听说过,是土家族吧。”当时我感到很遗憾———土族作为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一员,竟然好多人不知道,土族又怎么会是土家族…  相似文献   

14.
扎根湘西     
一 1949年7月常德一解放,我就报名参加了四十七军,当时年仅15岁。大队长、教导员看到我年纪小,常叫我“小嘎子”,还问我为什么要参军?我回答很干脆:“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他们听了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5.
奔赴远方我的家在湖北省汉阳县蔡甸,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边。我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我的父亲,母亲独自一人带着我生活。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又是小脚,没有生活自理能力,非常贫穷。我常常问母亲,我的父亲到哪里去了,她只是暗自垂泪。后来我才知道,我的父亲陈昌浩当时参加了革命,是红军中的一个高级指挥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民党到处搜捕我们。当时在家乡实在危险,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母亲带着我的哥哥和我,躲在武汉一个亲戚家。1937年的一天,我父亲突然出现了,那一年我9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父亲。当时我呆呆地看着他,觉得很陌生,没有多…  相似文献   

16.
<正>鄂东出名人,鄂东籍的文臣武将在中国历史星空中形成了一处灿烂的星座,我的朋友熊召政就是其中一颗文学之星。熊召政1973年就开始发表诗,他当时是英山县的下乡知识青年,刚二十岁。那一年,我从大学毕业,参与编辑的第一期《湖北文艺》上就有熊召政的  相似文献   

17.
我在上海工作的几年,几乎天天都要和领导同志接触。当时的周恩来、罗亦农、瞿秋白、王若飞等同志也都不过30多岁,但是个个都谈吐不俗,分析国内外形势头头是道,很深刻,也很有水平。我当时是20多岁,听他们谈话,心中总是暗自佩服,心想他们怎么知道这么多,而我就不行。我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热血青年,热爱我的国家,  相似文献   

18.
早就听说陶滔同志有一本日记,很详细,很珍贵。前几天,朋友送了我一本刚出版的陶滔日记。拿到后才翻看几页,就一下子把我拉到当时的场境中,爱不释手。它那么引人入胜,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日记是历史的记录,对研究当时的环境、人物、事件、风俗等情况,具有其它材...  相似文献   

19.
我1945年毕业于陕西省西安技艺师范美术劳作科。因为在西安找不到工作 ,我就回到了家乡 ,先后在母校崇实中学和蒲城县二中等校 ,教美术劳作课两年。1946年冬 ,我和同学张西昌在蒲城县开了个中国画作品展 ,当时 ,我以为只要把画挂出去就有人买 ,可是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来买。只有蒲城县国民党驻军的一位师长看中了我画的《虎》和一张《仕女》画 ,说等我们画展结束后 ,要我送画到他们的司令部。我共得了当时国民党的法币2400元 ,这是我第一次画展的收获。回家后 ,父母很高兴 ,说我的画能卖钱 ,说我两张画就相当于他们半年的劳动收…  相似文献   

20.
学生时代就知道这位文学前辈的名字了,由于他是广西人,心中特别敬慕。尚未和他相识之前,却有过一次名义上的“一路同行”。195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广西民族学院,两个月后下放当时的容县专区。12月下旬的一天,下放容县地区的二十来人同乘火车至玉林。下车后专署(设在容县县城)有人接车安排,先点名检查人数。很意外,突然听到喊“秦似”这个名字,喊了三四回无人应,有人说:“他今天没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