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全民扫盲     
《文史博览》2014,(6):62-63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展了扫除文盲(扫盲)运动。当时,全国人口约5.5亿,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到1953年止,全国扫除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民文盲308万人,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扫除文盲运动。江苏省积极执行中央政策,在农村和城市中广泛进行扫盲,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  相似文献   

3.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扫除文盲。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经历了"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和"扫盲协会"的成立两个高潮,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冬学和民校。业余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扫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扫盲工作认识观念存在偏差,文化学习很难与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师资素质较低,办学经费匮乏,人口流动频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地区共青团组织参与扫盲工作,始于建国初期,延续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30多年的时间里,黑龙江的各级团组织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在扫除青年文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黑龙江省的文化普及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1958年7月下旬,我正在山东临沂北老屯村家中度暑假,每天同社员一起下地干活。有一天刚吃过早饭,大队长找到我说:“今天上午公社召开扫盲誓师大会,你就不要下地干活了,带几个学生去开会,回来咱们商量怎么扫盲。”当时我这个高二的学生在全村是最高学历,参加扫除文盲的活动是责无  相似文献   

6.
1949—1966年中国成人扫盲教育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夫妻识字》歌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40年代的扫盲运动刚刚兴起时候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气象一新,开始了国家的建设。这个时期,所面临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教育面向群众这一课题。这时的人们,人人心中都燃起了新的希望,嘴上唱着这首《识字歌》参加到扫盲教育活动中。然而,建国50年后的今天,扫盲工作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改革开放后就三次颁布有关扫盲的法律,更大声势地倡导扫盲活动。这里,我们对新中国建国以后的成人扫盲教育工作进行历史性的回顾。一、建国初用的扫盲教育(-)扫盲教育体制住立前的准备由于中国的抗…  相似文献   

7.
"大跃进"时期扫除文盲运动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8~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在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带动下,全国也很快地掀起了扫除文盲的"跃进"运动.这一运动随形势发展,由兴到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扫除文盲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浮夸现象,但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中文盲半文盲普遍存在的现实难以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开展大规模的农村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山西省政府对农村扫盲工作高度重视,通过积极的宣传动员、有效的组织管理以及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优秀人才。由于农村扫盲受到时代与环境的限制,亦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学习形式僵化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韩卓 《黑龙江史志》2013,(14):30-32
简述黑龙江自清朝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名称,到共和国成立后现今黑龙江行政区域形成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包括黑龙江省行政区域的产生和清代的行政建置、中华民国时期、东北沦陷时期(1931年至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至1949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基本变化情况5部分。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其目的是在实现扫盲教育的同时,激励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动员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投身到抗日战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边区社会教育的开展,立足乡村社会的实际,寻求教育与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扫除文盲的同时,实现了对民众劳动观念的重塑,从而推动边区生产的发展,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一项重大活动.因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和群众与乡村干部生产生活的诉求,在农村地区开展扫盲运动极为迫切.农村地区扫盲运动的实践,可以大体分为管理机构的确定、宣传动员工作的开展、师资培训工作的进行、教育形式的组织、教育内容的确定等.农村扫盲运动的成效,从农民个人角度而言,不仅...  相似文献   

12.
正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建设时期。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但据资料所载,当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农村更高达90%以上,有的地方十里八村找不到一个识字的,文盲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对发展文化事业极为重视,多次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开展全国性的扫盲运动,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上的翻身。  相似文献   

13.
金学良 《人文地理》1996,11(Z1):112
中国人口地理学直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得以发展。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促进了人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文章最后,展望了人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明确的政策指向,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学制改革,以利于劳动人民尤其是农民能够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通过大力发展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开展农民业余教育和在农村中大力开展扫除文盲教育,以促进农村教育在另一向度上的新发展;创办与发展农业中学,以为农村培养具有一定农业生产知识的初级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5.
曹前发 《百年潮》2009,(12):66-69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实际状况,适时地提出了计划生育这一重要思想,并在一个五六亿人口的大国开始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行计划生育的历程,澄清所谓"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说之谬误,总结历史经验,承继这一份珍贵遗产,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肇始,有识之士意识到由绝大多数文盲国民组成的"民国",徒具虚名,故很快掀起一场旨在"除文盲、作新民"的扫盲运动.在推动这场运动的关键人士中,有一位不为人熟知,却几乎起了奠基作用的人物--董景安.他被认为是民初"最初尝试"扫盲教育的人①;他编写的<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读本>(以下简称<六百字编>),被誉为民初扫盲教材中"惟一引人注目的例外"②.但学界至今未见有关他的专门研究③;其编纂的<六百字编>,有的学者认为现在已无法寻觅④,实在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1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依常理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应该尽快制宪,这关系到赋予新政权合法性,以及确定各级政权组织机构的设置。但是为什么一直到六年之后,才开始着手制定宪法?其制定的具体过程怎样?今年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60周年,本刊特编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的17年时间里,党和政府已初步认识到人口问题的紧迫性,把控制人口数量的节育政策上升到国家计划和国策的高度,反映在人口控制方面,是人口出生率较前期的大幅度下降。由于种种原因,此期  相似文献   

19.
人口是整个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在每个地域或范围内,人口总体的数量和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人口各种要素的构成,人口分布与密度等,由于历史发展的背景和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在地域空间无不存在着明显差异性。我们在编写《南平市志》人口部分中,采取新中国成立前的人口以综述历史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以横分现状为主的表达方式,将志书“详近略远”和“详独略同”的原则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1955~1956年,上海市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城市人口疏散。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城市人口压力,上海市动员了大批外来农民回原籍生产,并组织城市失业人口前往江西等地参加垦荒建设,期间共有50余万城市人口被疏散。从人口形势与粮食供给关系来看,城市粮食供应困难是导致这次城市人口疏散的重要原因。这一事件影响到此后的国家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