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论文探讨了1875年《佩奇法》出台背景及其影响。在种族偏见、文化差异以及政治机会主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国会议员绕开中美之间自由移民的法律,将限制华人女性入境的立法解释成为一场维护美国传统家庭和婚姻道德的保卫之战。以加州联邦众议员佩奇名字命名的《佩奇法》,在美国国会开创了针对特定群体立法进行移民限制的先例。从法律出台到1882年《排华法案》之间的七年间,移民美国的华人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个以七年划分的时间段,《佩奇法》虽没有达到阻止苦力华工赴美目的,但在阻止华人女性移民美国方面相当成功,基本切断了华人女性赴美的渠道,也为七年后的美国全面排华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论文利用认知隐喻理论,对美国排华运动期间排华话语中的主要隐喻以及隐喻话语的政策后果进行了分析。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只是一种修辞现象,其背后还有着深刻的心理认知动因。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明显有悖于其《独立宣言》精神和宪法原则。这种悖论的形成固然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动因,然而,围绕华人不可能真正归化为美国公民的排华话语——特别是其中用于构建华人负面形象的隐喻以及美国如何有效应对华人移民的相关隐喻,对于美国民众以及国会议员所产生的劝服效应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1943年美国出台《麦诺森法案》,废除了1882年排华法,它是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从三方面阐述《麦诺森法案》出台的原因:第一,中国对美国的利用价值发生改变。第二,中国对美国提出了废除排华法的要求。第三,美国华侨状况的变化和美国舆论对华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通过美国数家主要报纸相关报道的深入剖析,本文拟全面展现孔子与华人认同建构的普遍联系。从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到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排华高峰期。无处不在的歧视让在美华人陷入空前孤立,华人强化群体认同以彰显自己的存在变得尤为迫切,延续和强化孔子的文化核心地位成为极为关键的内部凝聚手段和群体外部特征,围绕孔子而产生的向心力是美国华人能够在排华高峰的逆境中生存下来的根本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5.
论文以美国混血华裔女作家"水仙花"所著《春香女士》小说集里描写的有关美国排华年代华人家庭的六篇小说为例,探讨分析了美国西部华人夫妻关系、美国西部华人异族通婚关系和华人家庭伦理传承等问题。从这些故事人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水仙花"独排众议,为华人家庭文化辩护,批评中国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专横。同时,她明显受了当年美国妇女平权运动的影响和接受了种族歧视的现实,认为华人家庭生活文化不能在美国社会共存。  相似文献   

6.
姜云珂 《文史月刊》2012,(Z3):100-102
美国国会于1882年签署通过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以种族为限制依据的移民法案。二战期间,中美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战争进入全面转折阶段之后,1943年《麦诺森法案》出台,《排华法案》终结。这一进程的背后是各方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与妥协。本文通过解读美国《纽约时报》1943年所载有关存废之争的报道,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来审视《排华法案》为何在二战期间被终结。  相似文献   

7.
正六、以"生产要素三元论"反驳美国排华论李鸿章一行于1896年8月28日抵达美国纽约,开始对美访问。在美国访问时,无论是与政要会谈还是接受媒体采访,他仍多次谈到华工问题,维护华工权益。除了1882年的"排华法案"外,美国在1892年又通过了歧视在美华人的《格力法》。《格力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北京政府外交部、加拿大移民局等档案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加拿大人头税法案的衰微以及《中加移民条约》提出的过程;分析了中国南北政局对中加订约交涉、排华法案制定的影响以及中国领事的订约努力与华社反对排华法案的抗争。加政府率先提出两国订约,却在1923年选择全面排华,这一历史转弯是加拿大朝野长期种族歧视、主张“白色加拿大”的必然,而中国南北对峙的局势又为其提供了外在藉端。《中加移民条约》是双边平等协商解决加拿大华人移民问题的正途之一。订约交涉虽以失利告终,但北京政府外交部与驻加拿大的中国领事们为维护国家尊严,坚持平等订约、维护华侨权益的努力值得缅怀。  相似文献   

9.
2011年10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全票通过一项法案,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排华法案》等歧视华人的法律表达歉意。国内媒体奔走相告,以示庆祝,而西方主流媒体却鲜有报道。  相似文献   

10.
194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4 3年 12月 17日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正式签署了一个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废除排华法律、规定移民配额及其他事项的法案》 ,废除了自 1882年以来美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排华法律。本文拟就 194 3年美国废除排华法的历史背景、经过及其评价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历史上 ,华人曾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做出过卓越贡献。在现代 ,华人的智慧与才干也在美国的各方面独领风骚。但就是这样一个群体 ,在美国历史上却受尽歧视 ,饱受磨难 ;在今天 ,反华浪潮仍然一波接一波地涌现。苏联解体后 ,社会主义中国又成了西方社会的首要攻击目标 ,新一轮妖魔化中国运动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兴起。这一切使得排华史的研究有了深入的必要。 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庆松著的《美国百年排华内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一部力作。一华人大规模前往美国是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以后。对华工所受磨难 ,…  相似文献   

12.
论文聚焦于国内学者较为忽视的1882年3月美国国会排华立法讨论的经过,依据留存的美国国会辩论记录和当时的报纸记录,归纳并分析了当年美国排华立法辩论的历史情境。认为美国国会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讨论排华立法,即对华人人口的恐惧问题、种族和不可同化问题、华工薪资过廉伤害劳工利益问题。但真正导致排华立法通过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当时两党的政治均势和劳工利益团体的积极游说。为了争取工人选票,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赞成排华。相对于排华态度坚定的民主党来说,利害关系较弱的共和党的积极参与,为排华法案的通过加大了砝码。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个阶段的中美关系,论述了中美关系从冷战到缓和,从接触和经济相互依赖到战略性竞争的阶段性变动过程,以及这种国家间关系的波动在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等维度对美国华侨华人产生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为首的反共人士掀起红色恐慌,"黄祸论"、"红色第五纵队"等排华舆论盛行,许多华人遭受无妄之灾。进入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政府开始改善对华关系,中美建交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美国社会对华舆论逐渐缓和,华侨华人群体积极融入美国社会,被誉为"模范少数族裔",在美"落地生根"。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崛起速度不断加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名号,对华进行一波又一波的舆论攻击,影响着华侨华人在美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华侨华人是中美关系改善和友好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但也可能成为中美关系波动乃至交恶的受害者。中美关系的变动一直是影响美国华侨华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4.
唐人街转型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早期到达美国的华人,大多是应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修铁路而被招募来的劳工或苦力。这些早期来美国的华工本不打算在美国扎根。他们的理想在于淘金发财然后衣锦还乡。可是当矿业衰退和铁路修成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成了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在排华法案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伍盘照的反排华演说活动为线索,揭示旅美华侨的游说活动在遏制美国排华言行、促使美国政府对禁外华人实行宽松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非官方大使"伍盘照的游说外交不但缓解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傲慢和敌视心理,更使旅美华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同情,这对于保护实际上在斗争中失势的华侨而言意义重大。伍盘照通过"美国式"的幽默、理性和雄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无爱国心"、"不归化"或"素质低下"等刻板成见,并因此获得他本人极为看重的"口笔权"。正是这难得的"口笔权"使他在反排华运动之后仍有机会参与各种公民团体组织的巡回演讲,作为"形象大使"在美国公众生活中重建华人与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自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排华法案。1894年,美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歧视性条约,完全禁止华工入境。此后,美国国内的排华喧嚣相对地平静了一段时间。然而,至二十世纪初年,这一问题又趋激化。一方面,中美关于移民问题的条约将于1904年到期,清政府表示了不准备续约的态度,美国国内排华浪潮又起,鼓吹续约或采取其它严厉措施限制华人赴美。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方面不仅完全拒绝华工入境,而且对于受条约保护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排华政策之缘起袁鹏林艳1882年的排华法案及1884年的修正案,标志着美国排华政策的正式形成。关于排华政策之形成原因,人们的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的抽象分析,而缺少对政策之缘起的具体细致的考察。事实上,美国民众的排华情绪转化为政府...  相似文献   

18.
正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组织力量编写、《海外侨情观察》编委会编辑的《海外侨情观察》(2013-2014)一书,于2014年6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专题部分,分别对2013年世界侨情的特点与趋势,排华演变与中国海外公民的风险管理,美国华人社会中的"同乡会"现象,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日前 ,南开大学出版社推出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张注洪教授主编的《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一书。该书凡 3 2万字 ,运用丰富、翔实的中外文资料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美两国在宗教、教育、科技及政治等各个方面交流的情况 ,并对迄今以来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述评。书中若干涉侨内容 ,作者也引用许多第一手资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 ,关于美国退还庚款兴学 ,作者认为此举旨在防止类似义和团运动和因 1 90 5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而引起的中国人民的反美斗争。从主观上看 ,美国有其培养亲美人才、试图影响和控制中国知…  相似文献   

20.
唐人街转型     
周敏  林闽钢 《华夏地理》2003,(5):115-120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早期到达美国的华人,大多是应美国西部的大开发和修铁路而被招募来的劳工或苦力.这些早期来美国的华工本不打算在美国扎根,他们的理想在于淘金发财然后衣锦还乡.可是当矿业衰退和铁路修成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成了被歧视和排斥的对象.在排华法案的制约和美国社会不予接纳的情况下,华人移民只能把自己圈在一个与外界隔离的小区域内.部分华人为了逃避在加州可能遭受的迫害,逃到了美国的东北部海岸城市,这就形成了早期美国东西海岸城市的唐人街.著名的旧金山和纽约曼哈顿的唐人街可谓美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华人移民社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