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 0 4年 1 2月 3 -4日 ,由台湾玄奘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办的“海外华人与侨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召开。来自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地区的 1 0 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以海外华人与侨民教育为主题 ,也涉及海外华人社会的其他方面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华文教育的整体性研究方面 :暨南大学高伟浓的“历史的思索 :海外华文教育的功用变化及因应之道” ,通过对当今形势下的海外华文教育与数十年前的华文教育对比 ,认为华文的功能大大地走向经世致用。北京华文学院彭俊…  相似文献   

2.
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4年8月,笔者赴广州参加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时,向大会提交了名为《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转型问题》的学术论文。①文中详细论述了海外华文教育转型的几个特征,并且表示今后华语(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汉语)的实用价值,是海外华文教育兴衰的外在条件,而是警走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则是海外华文教育兴衰的内部因素。至于华人的华文教育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我称之为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的过程。本文拟就此点做进一步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大多陆续地加入了当地的国籍,转变成为…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进程,已充分显示与华侨华人所在国的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所谓主观因素,即华侨华人所在国华族为争取获得享有开展本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权利所进行的主观努力;所谓客观因素,即华侨华人所在国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及政府的政策,以及祖籍国——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政策所施加之影响。本文着重论述客观因素对东南亚华文教育之影响。一“华文教育”的界定“华文教育”,顾名思义系指“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课程的教育”。①此界定内涵着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国内(包括…  相似文献   

4.
论文对1979—2015年间中国出版的224篇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有关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状况做出初步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对海外华文媒体的研究从1980年代起步,在以高校为研究主力的推动下不断增多,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位于东南亚和北美地区的华文报纸。但是,对受众和传播效果的研究不足,对新媒体的研究相对滞后。多数研究设计缺少理论和方法的依托,结论以主观思辨和评析为主,缺少科学客观的实证作支持。中国对海外华文媒体研究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还需要有更多的微观和实证研究来加深对海外华文媒体及其受众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华文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论文运用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对美国华文网站的中国信息传播进行研究,从信息来源、信息类型、倾向性以及评论转载情况等方面梳理信息传播情况,分析了美国华文网站的舆论特征,并探讨了其在中国信息海外传播中的影响。本研究认为,美国华文网站是海外中文网络空间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华文媒体群,是中国境外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中文媒介。但其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本群体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和全球华文媒体间的竞争的挑战。同时,中国政治传播机制的完善,大大挤压了美国华文网站小道消息的生存空间。在中国对外传播不断透明化的情况下,美国华文网站对中国信息二次传播的作用也将受到影响。A  相似文献   

6.
在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新加坡南洋大学(简称南大)的创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海外第一所华文高等学府,她达到海外华文教育体系的最高峰,曾有力地推动了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校于1980年被迫关闭,从而造成海外华文教育史上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一页。近年来,新、马华教界人士又不断发起“复办南大”的吁请活动,其影响日渐扩大。本文试探讨南大兴衰的历史原因,并对“复办南大”之前景做一浅析。一南大的简短历程①南大是在以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陈六使先生为代表的华人先辈们倡导下,集合全东南…  相似文献   

7.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成立于 1 980年 ,其前身是华侨大学华侨史研究室。 1 986年升格为华侨研究所 ,1 995年改名为华侨华人研究所 ,是直属于学校的科研机构。现任所长为蔡振翔副教授。华侨华人研究所的研究范围颇广 ,涉及到华侨华人的历史、现状、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 ,但是教学与科研的工作重点 ,则一直是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与海外华文教育两个方面。多年以来 ,华侨华人研究所先后讲授了《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专题》、《海外华侨华人史》、《海外华文教育概论》、《侨务政策研究》、《台湾社会研究》等研究生或者本科生课…  相似文献   

8.
论文利用组织生态学中的组织生态圈以及生态位理论,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路径。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出现大量资源重叠现象,生态圈面临重组;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生态位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将呈现数字化、多元化、全日制、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层面应加快健全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建设,为海外华文教育组织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持;市场化层面应注重培育与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资源、能力与技术层的华文生态布局;社会资源层面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华文教育专业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海外侨团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政策方雄普海外的华侨华人社团,与华文学校、华文报刊一起,被视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这些社团的发展演变,受诸多因素制约。其中,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社团政策。此外,与中国的侨团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一中国历史上的侨团政策海外华侨社...  相似文献   

10.
耿虎 《民族译丛》2007,(1):50-55
伴随着海外华侨、华人的出现和海外华人社会的形成,以学习民族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华文教育也得以兴起,并不断发展。华文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既是海外华侨、华人客观需求的具体反映,也是他们民族感情的寄托和民族生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十分紧密,极为广泛,汉字不仅反映了先民的礼仪、制度、风俗、艺术,而且通过汉字记录的汉语词汇折射出汉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2.
近代华侨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侨现象源远流长。比较完整与正规意义上的华侨 ,乃是近代的产物 ,是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华侨是近代中外文明交流与交汇的重要载体。华侨在海外所进行的文明交流 ,是在母国文明与侨居国文明环境双重恶劣的条件下 ,自发而艰难地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反思中国革命对华侨 (海外华人 )的影响 ,此其时也。至于海外华人 ,我是指那些未居住在传统上被视为中国领土之内的中国人 ,即不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中国人。例如 ,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人不能被视为华侨 ,尽管他们曾一度生活在外国势力的统治之下。去年 ( 1 999年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0周年。对于 1 949生活在中国之外的大多数华人来说 ,这本来可以成为他们经历的第二次或第三次中国革命。许多老华侨经历了推翻清王朝的 1 91 1年共和革命。许多人将记住完成孙中山反对各种军阀的斗争以及1 92 8年南京…  相似文献   

14.
蔡峰  周英 《文博》2009,(2):67-69
《中国分省新图》的出版是中国地图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中国地图制作的技术革命,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地理科学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历史产物,它又是一本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材,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这两件关系中国命运的大事相隔10年,看似巧合,其实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因为,辛亥革命要通过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复兴的路没有走通,所以使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历史舞台。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个案分析,结合相关的理论解读,探析了当代海外华人双重文化认同的基本特征。研究显示,海外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是兼具工具性和选择性,且具有复杂多元的个体差异性的“购物车”式混杂型认同。美国华人的双重文化认同主要呈现混杂型特征,而“情境性”的交替型特征并不明显;其“购物车”式文化认同的工具性和选择性体现在语言的使用和偏好、宗教活动和价值观取舍等多个方面;其个体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群体和代际之间,在同一群体内部也同样复杂多元,这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个人性格等微观因素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许波 《旅游纵览》2016,(7):46-49
正中华秋沙鸭是第三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北方物种,鸟类中的大熊猫,十分稀少珍贵。它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和中国。初春时节是中华秋沙鸭的恋爱季节,经过漫长的迁徙后,它们陆续来到了长白山这块纯净美丽的恋爱圣地,开始了逐爱之旅。雄鸭们精心打扮自己,换上了对比鲜明的羽毛和绯红艳丽的喙来吸引爱人的注意;雌鸭们则悠闲地在一旁观看自己的勇士们为了爱而一决高下。胜出的勇士将带着荣耀、幸福与爱人组成家庭,共享这温情的时刻,它们的爱情结晶也将很快破壳而出,之后小鸭便随着父母畅游在长白山这片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以来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 ,汉语和其它语言不断接触 ,在接触过程中 ,汉语充分发挥着自己的吸收功能 ,通过各种手段 ,或音译转写 ,或音意兼译 ,或借入 ,或创造 ,在吸收、融合外来语汇过程中 ,汉语词汇日趋扩大。  相似文献   

19.
20.
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