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张之洞的情报网络在戊戌政变前後的表现。张之洞在京的政治情报网络,除了前文提及的杨锐外,还有在京的至亲至朋,因故入京的湖北官员也充当了他的临时探员。此外,张之洞派其亲信赵凤昌坐镇上海,另在上海、天津雇佣了专门的情报员。从张之洞与他们之间的密电往来,可以看清当时的许多政情奥舆情。  相似文献   

2.
《纵横》2011,(10):12-15
我的外祖父冯启钧,武昌首义前在湖北任巡警道。他是张之洞的亲信干将,直接参与了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事务。他在张的直接领导下主持湖北地方的警政,建立了整个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以及秘密警察网络,与湖北革命党多有交锋。  相似文献   

3.
吉辰 《近代史研究》2020,(5):116-127
由于甲午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其军械的购买、制造受到了日方的很大影响。湖北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原本以德式(含仿制)为主,而在张之洞大量购买日械的情况下变为德、日混杂。这些军火贸易皆由大仓组、三井物产会社等财阀经手,日本军工部门与在华军事教习对此亦有推动。张之洞先后为两江与湖北订造军舰时亦选择了川崎造船所,使得这家原先缺乏造舰经验的造船厂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张之洞决定与日本合作之初,他曾计划向日本借款扩建湖北枪炮厂,并聘用日本军械专家为湖北制造小口径步枪,后一项内容尤被看重。在日方的建议下,张之洞决定将鄂造步枪与日制三十年式步枪统一口径。张之洞的军械购买、制造政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甲午战后日本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晚清湖北新政运动失败探析宋亚平19世纪90年代,湖北地方政府在张之洞等督抚大臣的领导下,继承早期“洋务”精神,围绕“自强”、“求富”目标,组织发动了一场以新式工商业经济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开放的新政...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督鄂期间办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好事,如办工厂、修铁路、建桥梁、筑江堤等.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兴办教育.清同治七年(公元1866年)张之洞督湖北学政,在武昌曾创立经心书院.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以湖北武汉为经邦济世、推行“洋务新政”的舞台。为武汉的早期现代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归纳起来,张之洞在武汉地区的现代化(也有学者称近代化)建设业绩主要有如下诸端:  相似文献   

7.
清末重臣张之洞是洋务派人士,位高权重,才华横溢,因而待人接物也就傲慢异常,尤其是对那些头角未展的后生晚辈。 一次,正帮助光绪皇帝变法的梁启超经过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汉),顺路去拜访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一见对方乳腥未干,张之洞的傲慢劲儿又如江水上涨自然漫出,他缓缓道:“听说先生才华横溢文采出众,老夫倒想见识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湖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新政,开近代机械工业之先河。《张之洞在湖北的新政》一文对他的政绩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9.
1903年,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调集湖北、江苏陆军及南、北洋海军在江阴炮台举行了一次跨区域、跨军种的军事演习,这既是其军事改革理念使然,也是为了树立湖北新军威望、推广湖北练兵模式。在筹划阶段,张之洞选定江阴炮台为演习地点,致电各方商定参演部队、演习方案,并聘请在华的德国军官和日本军官提供协助。日本为刺探中国军事情报,积极派遣海军军官担任演习审判官。2月14日至15日,在江阴集结的陆海军按照预定方案分编为东、西两军,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水陆攻防演习。江阴陆海军联合演习对张之洞本人、江鄂两省军事局面及地方督抚的练兵决策均有直接影响,推动了清末新政初期的军事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0.
高金辰 《神州》2020,(6):200-200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时人尊呼“张香帅”。直隶南皮人。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工业方面,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民用企业;政治方面,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等一批新式学堂。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相似文献   

11.
晚清政治腐败,历遭外邦侵凌。在全国舆论指责下,清廷图变法以自强.首在革新陆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湖北开始建立新军。时张之洞总督湖广,即以原绿营改为新军,一时形成有新军而无新军官的现象。好在张之洞提倡新学已有数年,有少数留日士官生可以充当骨干,北洋新军(小站所练之兵)亦可调少数军士来湖北。因此最感缺乏的是下级军官(连排长)。于是.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始筹办湖北武昌的“武普通中学堂”,同时成立的还有“文普通中学堂”。  相似文献   

12.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武昌三道街经心书院旧址创设湖北存古学堂,为全国此类学堂之首创,举国瞩目,深得朝廷尝识。后,各省拟相效行,旋因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覆亡,未及普遍实施。虽此,湖北存古学堂以其“保存国粹”的特色,在近代教育史上仍占有一定位置。这里仅就张之洞与湖北存古学堂的有关问题,作一简叙。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幕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之洞督鄂时期是其幕府的鼎盛时期。他在湖北创设学堂、厂矿等各种实业、文化机构,通过延聘、札委、奏调的方式,网罗中外各类人才人幕,可谓兼容并包。张之洞对幕府制度实行了改革,总趋势是由幕宾向幕僚转化。他与幕府人员之间建立起了比较和谐的互动关系,幕府人员对张之洞的决策、成就功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张之洞也为幕府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并为他们的发展升迁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4.
何炜 《湖南文史》2013,(7):22-23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一度是清流派健将。1903年,他回到湖广,重新担任总督。在风风火火筹办新军的同时,张之洞开始了一系列订造军舰的活动,意图发展出属于自己权力之下的“湖北舰队”。由于张之洞在湖广任职多年,主管财政、人事的大员多数是他的幕僚,所以在这一系列的购舰活动中,张之洞打起了借机贪污的算盘。精明的张之洞并不知道,这次贪财,却成了夺取他性命的催命符。因为对于张之洞这种另起炉灶的建军做法,清政府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在筹备着统一海军事权事宜。  相似文献   

15.
湖北官钱局,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二年(1986)秋季开始试办。1897年1月12日正式设立。民国十五年(1926)宣告歇业清理。先后经历了31度春秋。它是我国历史最长、办得较好、经营规模大的省级官钱局,也是湖北省办得最早的省级地方金融机构。一、湖北官钱局的兴衰沿革湖北官钱局从设立到衰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6—1901年),即湖北官钱局创办阶段。1896年4月,张之洞督鄂期间,主张创办湖北官钱局,活跃金融。他在1897年1月12日上奏朝廷并得到批准,正式成立了湖北省官钱局。湖北善后局(清末凡有战事的省份设立的专管牙厘分配,政府财务的调度机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7,(6)
张之洞致端方的六通未刊信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往来,更多关乎湖北省内的人事安排和政务沟通,提供了二人交往的诸多细节,补充了史料记载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端方任湖北巡抚期间,与张之洞、梁鼎芬的关系密切,相处融洽。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18.
孔祥吉先生在《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一文中提出,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被慈禧召见时曾主张立即实行立宪政治,并认为张是敦促慈禧推行立宪政治的重要人物。这一论断值得商榷。从张之洞平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来看,他一向圆滑佞巧,不太可能与慈禧大唱反调。因此,该文的史料来源《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一文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从张之洞对立宪的一贯表现来看,他始终持一种消极保守的态度,不太可能发生突变。孔先生认为张之洞对开设议院持积极态度的另一重要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奕劻向慈禧呈递的一条密折,然而细察该密折的内容,张之洞并未主张速开议院。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是晚清政绩卓著的封疆大吏,又先后充任浙江、四川乡试副考官和湖北、四川两省提学使。亦堪称绩学能文之士。其所写《劝学篇》,曾经风靡一时,轰动朝野;其编撰《书目答问》。被誉为读书门径,治学津梁,至今仍在重印。缘于此故。在张之洞生前死后,都有人在搜集刊刻其诗文公牍。  相似文献   

20.
1858年汉口开埠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此为据点,加强了对武汉、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的侵略。1889年张之洞督鄂后,德国通过军火贸易与湖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由此向张之洞推荐了以时维礼为首的一批德籍工程师,使得德国的势力得以向湖北渗透。在大冶铁矿,德国通过本国工程师赖伦获得了在该矿侵略权益的先机,在汉阳铁厂则同英、比等国为谋取总监工职位展开竞争,在萍乡煤矿则通过贷款获得了主导地位。甲午战后,张之洞的外交政策发生改变,主张向日本学习。适逢日本创立官营八幡制铁所,为满足铁矿石的供应,日本先以煤铁互售同汉冶萍搭上关系,后陆续提供较其他列强相对优惠的贷款对汉冶萍进行经济渗透。尤其是1913年的1500万日元大借款,日本胁迫汉冶萍聘用日本的高等工程顾问和会计顾问,加强了对其政治控制。日本利用日英同盟等有利的国际条件,同英、德在汉冶萍厂矿展开竞争并逐渐将其排挤出去。日本还挫败了美国染指汉冶萍的图谋,多次阻挠北洋政府将汉冶萍收归国有的企图,并将中日合办逐渐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缺乏外部列强制衡和内部国家支持的条件下,日本逐渐取得了对汉冶萍的垄断地位,并使之成为八幡制铁所的附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