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容 《东南文化》2013,(1):17-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从产生到发展从实质来看是西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延伸,存在着重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本体,轻精神文化内涵;重物质类工业遗产,轻非物质类工业遗产的倾向。当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应通过保护和营造其"场所精神"来突出中国特色。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是指它的环境特性和意义,即它承载的城市文脉和公众参与、认同。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保护的对象是其独具特色的本体和对城市与公众的意义。中国工业遗产"场所精神"营造的对象是其在新历史时期与城市发展共融的再诠释。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本文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浅议了工业遗产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郑斐 《风景名胜》2021,(6):0218-0218,0220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主要领域。文章通过分析一座旧工厂的改造实践,以保留空间肌理和场所感为出发点,提出肌理新旧并置、空间互动融合、动线和视线交织联系和建筑新旧重构的更新策略,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连有着百年的工业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建设军港时期。随着近年来房地产的迅速开发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诸多工业厂区面临着搬迁或改造,工业遗产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主要对象。文章对大连工业遗产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通过综合性开发和公共空间开发两种工业遗产开发模式的实际案例来讨论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和生命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更新和保护利用应融入到城市系统中,需要通过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来带动城市区域的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5.
目前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各类档案多达17万多卷,资料3700余册(件),丰富翔实的民国时期史料,传承了城市文明,为城市记忆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大量档案能完整地保留至今,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队、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在武汉解放之际,为保护武汉这座城市,保护城市档案而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斗争。  相似文献   

6.
工业遗产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其不同的保护等级、城市发展及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也有多种,不同模式都有其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的保护对象,但也各有利弊。以博物馆模式为例,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都比较到位,也易于建设,但因经济盈利空间有限,往往会造成政府财政的压力。此类问题影响着工业遗产保护的质量与效益,应该引起我们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是近代工业文化的遗存。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包括使用价值和见证价值(艺术、历史、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技术的价值,因此保护工业遗产的核心就是保护工业技术的价值。而工业遗产的保护程序,包括价值评价、保护评价、保护模式和方法,只有都围绕"工业技术价值"这个核心而展开,才能由内涵到外延真正完成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福州作为近代"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西方建筑东渐过程中,工业建筑具有典型意义。现存许多已失去原有功能的工业建筑需要得到保护和再利用。但对于福州内遗留的近代工业建筑还未有系统地梳理。因缺乏对这片区域内遗存的工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区域内的近代工业遗产已所剩无几,其现存状况也多处于低效使用的状态或面临拆除的命运。文章主要通过对福州近代工业遗产整体风貌的审视和对工业遗存案例的考察,总结了福州近代工业遗产的特征,并对其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析,并对未来保护利用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东艺 《中华遗产》2007,(2):21-21
在人们的记忆中,沈阳是中国最重要的一座工业城市。但是这里的工业遗产并没有受到广泛重视,却在现代化的改革和建设中逐渐消失。2004年,沈阳一口气拆掉了400座大烟囱。不可否认,工业化的  相似文献   

10.
夏才艺  段勇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3):50-57,109,110
文物南迁是20世纪30至50年代为保护故宫等机构文物而进行的文物大迁徙活动。这次迁徙在20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史迹遗产和报纸档案资料。文物南迁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期间由于战争与和平、文物价值与文化认同的变迁,南迁之举被不断赋予了新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文化意义,使得这一历史事件的遗迹可以被放到"遗产线路"的视角下去看待,并对该遗产概念的发展完善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业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乡土建筑保护后,提出的又一重大遗产保护类别,一般指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遗存。加强其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持和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家文物局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湖北作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遗存数量丰富、门类众多。  相似文献   

12.
受线路改道、列车提速、城市扩容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铁路部门每年都会撤销部分站点,随着铁路工业设施废弃数量的不断增多,铁路遗产逐渐成为中国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类型。这些工业遗产虽然丧失了原有的铁路运载功能,但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却无可估量,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铁路工业遗产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在铁路资源亟需综合化利用、文化旅游事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江苏境内近代铁路工业遗产分布现状,宜围绕原沪宁铁路、陇海铁路、津浦铁路和宁芜铁路四条线路,按照苏南区域、徐州—连云港区域、南京区域三大片区布局,结合工业遗产、工业遗迹、工业遗留不同的保护等级,从铁路工业遗产特有的跨省市的行业属性方面进行整体规划,不仅注重“硬件”保护,也强化“软件”整理;既注重显性的站点保护,也重视线路的常规保护;同时重视铁路历史“鲜活个人”的印迹。通过充分整合铁路遗产与区域资源的优势,让这些遗产继续发挥自身魅力,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兴建了各类工业遗产博物馆,并在保护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保护方法。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中,上海世博局对工业遗产保护确定了三级分类原则并进行了有效保护,确立了改造再利用的方案以及世博会后将部分展馆转为博物馆的规划,这将对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遗产和工业遗产、宗教遗产等一样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遗产,它们不仅承载和见证了杭州历代教育发展的历程,而且包含着杭州地区传统建筑本身特有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蕴。保护好这些教育遗产,不仅可以延续杭州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可以提升杭州的城市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特色。文章通过对杭州市教育遗产资源的全面梳理和调查研究,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提出进一步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江苏沿江各大城市的近代工商业发展壮大。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去一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而这些建筑物、工厂车间、机械、磨坊等已成为具有特定价值的工业遗产。通过对工业遗产内涵的界定,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价值,揭示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探索江苏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和重新利用。  相似文献   

16.
郭旃 《中华遗产》2006,(3):18-18
我们要尽快推出国家级、省级工业遗产名单,形成多层次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也应将工业遗产和工业文化景观的内容包括进去。近三四十年,是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十分活跃的时期,1982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提出把每年4月18日定为国际古迹遗址日,这一倡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京杭大运河沿线曾有众多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因运河的衰败而式微,其变迁发展与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它们是最能体现大运河文化线路遗产内涵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如今多已寂寂无闻。2006年8月,中国首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团体“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将首个调查项目锁定在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与鲁运河古镇上。那么,这些古镇现在的状况又如何呢?在考察中,我们一直为古镇的命运而揪心……  相似文献   

18.
<正>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留住"都市乡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的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从小众的个人爱好到大众的共同关注,从隐学到显学,发展迅猛。1978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成立,作为国际古迹遗址  相似文献   

19.
赵静  吴新 《文博》2010,(5):75-78
工业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遗留了很多宝贵的工业遗产。面对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社会各个层面都尝试着进行一些保护探索,我们通过对原西北第一印染厂旧址的工业遗产调查,试图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提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工业遗产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的工业遗产大国,却分别将西方的学术概念Industrial Heritage对译为“工业遗产”和“产业遗产”,但“工业”和“产业”两词的内涵和外延其实是有所不同的。针对这一问题,以中日两国对Industrial Heritage的不同对译来透视两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在理论上辨析“工业遗产”与“产业遗产”的实质性差异,相比之下“,产业遗产”的概念更符合国际对Industrial Heritage的理性认知和保护实践,也有助于我们拓展工业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新空间,进而深化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示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