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绍珍 《丝绸之路》2013,(8):147-149
公众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内在核心和灵魂,是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其整体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城市发展前景。全面提升公众素质,才能体现一个城市文明应该具有的魅力,才能符合城市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雪梅 《攀登》2014,(6):74-77
生态城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城市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西安生态城市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从培育广大市民的生态文明观、生态规划先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市保障机制等方面做出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民国广州中央公园的出现,给市民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是市民社会生活展示的舞台,也是政府进行教化教育的阵地。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政府和民众日常生活所需,丰富了市民对公共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增强了市民的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暴露出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市民素质的相对滞后性。  相似文献   

4.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牡丹江市图书馆为例,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科学发展图书馆事业,努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市民素质,打造品牌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秦皇岛致力于打造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前进方向。本文从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内涵出发,确定秦皇岛创建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在对其优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形象推广、旅游产品打造、市民素质提升5个方面提出其发展对策,旨在帮助秦皇岛早日实现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道路是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兼具自然和人文空间的生态功能。近代上海开埠后,新型道路的修筑引发了城市公共空间生态环境的转变。本文通过选取近代上海道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阶段,力图展现在上海近现代城市道路的出现与发展过程中,与城市道路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因这种变化导致的近代市民城市文明的形成,进而达到揭示城市道路与城市社会生态之间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有一座水泽亭廊,古树参天,鸟语花香的公园,那真是市民绝伦的福气。在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的今天,也一定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理想环境。曾经座落在贵阳市中心大十字西面,中山西路与公园路交汇处,现省教育厅、原贵阳市委办公处那一片地,就是一个贵阳的城市中心公园,名日“梦草公园”。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民迁居特征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城市发展初期,大量域外劳动力迁入城市,促使城市地域迅速扩张。但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下降为次要因素,而城市地域内部的人口迁居成为影响城市发展以及内部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以深圳市民问卷调查所得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市民迁移性、迁居空间类型、迁居原因等的时空间分析,得到深圳市民迁居的时空间特征,并指出未来深圳市民迁居的空间趋势,以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其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总体规模、类型样式、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甚至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当明确博物馆核心价值的内涵特征,并且深刻了解坚守博物馆核心价值对市民、城市、民族、国家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国家走向强盛,需要拥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国民;一个城市不断崛起,需要拥有强大城市精神的市民。一个人的风度,更多源自内在的气质;一座城市的风貌,更多来自市民的素质。贵阳这座西部重镇,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根植在贵阳人心中的那股子干事创业、不断创新的精气神,离不开那种通过一点一滴体现出来的"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  相似文献   

11.
袁媚 《神州民俗》2010,(8):47-49
本文探讨茂名市区广场文化活动,在开展丰富多彩又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广场活动中,提高市民的艺术素质,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社交、学习、活动的场所,是提升云浮的软实力,为我市打造“石油文化”、“荔技文化”、“洗太文化”三大文化品牌注入活力,彰示城市的魅力和品位;阐述广场文化是让市民享受改革带来的文化成果最佳、最直接的方法;总结茂名市区广场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营造了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的德国流行着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人身奴役关系广为存在的时代,“市民城市”以其自由的法律地位,如漫漫长夜中灿烂之星斗,与周围的乡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充满希冀和向往。“市民城市”夺目的光彩,也引起了西方史学界的极大重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脱离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法权和政治角度解释“市民城市”的自由地位,将“市民城市”的自由单纯归结为法权的演变和宪章的授予。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讨“市民城市”的自由问题,但亦过于强调超经济因素的作用,仅仅将“市民城市”的自由地位归因于政治分裂和封建割据,而忽视了“市民城市”的具体经济内容与其法律地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给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特点鲜明的各种演艺场所遍布城市,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民公社是清末出现的城市商民团体,虽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但毕竟建立了一种民众普遍参与的模式。百年后的今天,那残存的古井依旧,长满青苔的拱桥还在,市民公社带给近代苏州那一丝丝文明的气息,已留存在苏州人对往昔的记忆之中。苏州最早成立的市民公社,是诞生于宣统元年(1909)五月的观前大街市民公社,发起人为怡和祥洋行经理施莹和振源永绸缎庄店主蒋仲君,他们向苏州商务总会、江苏苏属地方自治筹办处及府县衙门呈文,提出试办苏城观前大街市民公社:“观前大街,地居要冲,店铺林立,从前办理各事,虽有施行之效验,尚无联合之机关。  相似文献   

15.
《贵阳文史》2010,(4):12-13
<正>自古有山之处,清净且自成一体;有水之处,灵秀且文化盛兴。2008年以来,南明立足区情、锐意创新,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经济与生态双赢;以保障民生、改善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以打造文化大区、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市民素质的发展模式,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区建设,成功实现了"绿色转身"。  相似文献   

16.
蔡克文 《攀登》2023,(2):26-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国民素质的问题给予了持续高度关注,进行了全面深入思考,发表了大量深刻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极大促进了我国国民素质的快速提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对“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高度重视提升国民素质,其深刻的逻辑动因主要在于,提升国民素质是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胜利,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及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的环境恶化对市民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冲击,所导致的冲突日益尖锐。以城市森林公园为人与城市互动的媒介,为构建健康城市,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文明诸因素的综合表现 ,也是文明时代物化的最集中概括。城市发生进程或者说城市化进程也就是文明发生、文明化的进程。最早的文明社会应该在最早的城市里出现。是城市这种凝聚的大型聚落形式 ,将发生文明的各种因素集结起来 ,最终迸发文明生活之花。城市向周边乡村的扩展与渗透 ,实质上就是文明生活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地位与市民权利的比较分析顾銮斋城市、市民、市民社会等问题是近年我国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诸领域所研究的共同热点,其涉及的范围在地域上基本限于欧美,时间上主要为近现代,本文则主要从历史学角度讨论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与市民,拟...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旗帜与灵魂,是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是城市生存与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进入21世纪以来,镇江市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亦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江苏全省“两个率先”的要求与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态势,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立志两率先,奋力两步走,争当苏南后起之秀”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