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宁 《上海地方志》2023,(2):62-69+95-96
宋代明州属上州、节度州,南宋宁宗后又升为“府”,地方长官有节度使判、知州(府)之称,地方长官的称谓又因职官制度的改革和行政地位的提升而有所变化;明州由于其濒海的地理特征,重要的战略地位,曾于此设立沿海制置使司和市舶司等机构,其长官一般由知州兼任。  相似文献   

2.
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州级政府是地方行政体制的重要一环 ,而州级行政属官是佐助正副长官贯彻中央政令 ,处理日常政务 ,保证完纳税粮 ,尤其是办理日常司法政务的主要官员。宋代州级属官体制承袭于唐末五代 ,但又有较大的改组 ,呈现出人员减少 ,司法政务繁重等时代特点 ,在化解民间纠纷 ,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和加强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过程中 ,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有史料,考证出宋代桂林知州(府)共有134人,其中北宋63人、南宋71人,一般兼领广南西路的兵马钤辖、经略使以及安抚使。北宋时期桂州知州的籍贯以河北路为主,占17.4%;南宋时期以两浙路为主,占29.7%。知州的任职年龄主要集中在50—59岁,共有36人,占可考人数的46.7%。北宋桂州知州的平均任期是2.31年,南宋静江府知府的平均任期是2.05年,比其他地方知州(府)的任期长,但都没有达到宋代知州(府)3年一任的规定。知州(府)离任后的去向,北宋时期以继续在地方任职为主,占知州总数的44.4%;宋室南渡后,以在朝中任高官为主,占知府总数的38.0%,从知州(府)离任后的去向可知南宋时期广西的地位比北宋时高。  相似文献   

4.
宋代府州主要的行政机构除了府州长官衙署外,还包括使院、州院和司理院等。本文拟通过对南宋《景定建康志》中“府廨之图”的分析,来展现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衙署布局,并进一步通过对衙署布局这个物理空间的分析,探讨宋代地方官员的权力关系和日常的政务运作,特别是以幕职官为代表的地方文职僚佐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广西人黃金韶曾长期在江苏为官,先后担任常熟、昭文知县,海州直隶州知州,通州直隶州知州,苏州知府,亲历了在常熟任上督剿受太平军影响的土匪,在海州任上堵截捻军、修复凤凰城,在通州任上镇压响应太平天国的军山农民起义,见证了江苏地方官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应对,折射了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变化。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是宋代州府长官任职期内重要的施政参考和教化工具。宋代知州知府多兼具学者、文人身份,他们为当地方志从纂修到出版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也以不同方式亲自组织或参与方志纂述,凭借权力取得了当地方志纂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并借此增进与地方士人的合作交流。知州知府的参与是宋代图经、方志发展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促进了当时方志纂述中两大特色的形成:一是宋代方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二是方志中"史家意识"的流露,从而出现州府长官代代续修一志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7.
奇文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3):115-126,149,150
明代辽东安乐、自在州是专管内迁女真达官的特殊建置,明中期以后随着对女真政策的调整,自在州南迁辽阳,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尤其弘治以后,随着辽东都司事权逐渐转手文官,巡抚、分巡、分守等临时派出官员权重事繁,然而却无类似地方机构的完善机制,管达官的安乐、自在州知州遂成了抚、道离不开的"差官",管马市,代管民人、粮储及委派审理军民刑讼等。两州抚缉女真的性质并无改变,知州兼管也无敕命。这种不正常现象反映的是辽东军政体制下文官有权却无相应运行机制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明朝云南五井盐课提举司作为滇西北的最高盐务管理机构,其职权一度超出盐务范畴,深入到井地的民政、司法、文教等领域。嘉靖年间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迁入云龙州,与云龙州治分驻于澜沧江东岸雒马井和西岸旧州。改土归流后,云龙知州接手了盐课提举的行政、司法和社会管控等“附加职能”,弱化了盐官对地方政务的影响。“盐官”终被州官完全取代,盐务与政务合于知州一人,云龙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州司合一”。  相似文献   

9.
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唐史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虽不乏成果,但关于一些州级官员的职掌问题,仍有许多值得商榷和研讨之处。同时,对于以州为核心的中央、地方关系,州与其他重要地方行政机构的关系以及州级官府与地域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仍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的州制问题,可从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角度分别加以探讨。清廷通过取消隶府而领县的属州,实现了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简化。《明史·职官志》“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的记载,藉州政之别反映了以两类知州为代表的官僚在权力运作上的内涵与空间差异。本文依靠雍正时期针对属州进行大规模调整留下的文献记录,为揭示上述志文真相提供新的解说。笔者认为,“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指属州知州虽领有知县,但因尚隶于知府,故所掌州政主要面向本州亲领编户,从牧民之官的角度可视与知县相埒。而直隶州知州因径隶于布政使,故州政主要是对所领知县的巡查管辖,从牧官之官的角度当与知府相仿。这是志文详于府、县之政,却独略于州政的原因。《清史稿·职官志》所谓“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已与明代乃至清初州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唐末时期,湖南地方势力以州为单位纷纷自立,或以观察使治所州为核心开始扩张,或以各自所在州为基础自我防卫。至马楚政权,渐次吞并各州势力,并开始通过马氏子弟掌控节度使治所州,亲信将领分领治下州的模式来掌控整个湖南。马楚亡后,朗州政权依然利用亲信将领统治各州,但逐渐用文人取代武将,并派兵更戍各州。随着各州的地方势力逐渐削弱,北宋才能在灭亡朗州政权后,将北方的文人知州制迅速移植到湖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文臣知州是宋朝地方行政运行中的一般规则,在特殊战略形势下,南宋兴州出现长时期武将知州的特例。武将知兴州直接导致南宋以兴州为中心的地区军、政合一体制的确立,这与宋朝节制武将和实行强干弱枝的国策相违背。为此,南宋中央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设立宣抚使、制置使等来节制武将的权力,以期恢复宋朝以文驭武的祖宗家法。吴氏武将知兴州以及中央以文驭武对策,是一个认识宋朝国家政策地方化过程的绝佳个案,从中展现出南宋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互动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横山书院,座落于瓦房店市复州城内,建于清中叶,原是复州正红旗防守尉顾尔马浑将军的府邸。道光二十四年复州进士章鞠人为给州内高级学员开创一处进修场所,倡议地方士绅胡绍庭和宿儒刘祖尧等人,襄助官府操办,募化义捐募资备料,利用已升迁的原将军府旧址而创建成书院,并以境内名山“横山”冠在书院面前,以表达最高学府。咸丰年间,复州知州王廷桢主持重修和扩建了该书院。从此,复州考生高  相似文献   

14.
宋代以来,在全国地方志编纂与出版热潮下,地处东南区域的福建,志书的编辑与出版也受此影响。宋代福建志书的编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福州、兴化军、泉州和漳州四州(军)。该四州(军)地方官任职期间,积极从事该地方志书籍的整理与编纂工作,为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地方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清末甘肃学政叶昌炽1903年12月30日日记,张元潹(号筱珊)是最早搜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物的甘肃官员之一.但是,由于传记资料的奇缺,张元潹的生平事迹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本文依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以及零星的科举考试资料和方志资料,对张元潹的姓名、字号、籍贯、科举考试等问题首次进行了研究,对张元潹历任敦煌县知县、署固原直隶州知州、署皋兰县知县、署凉州府知府、泾州直隶州知州等官职的过程,第一次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本文对于进一步探索张元潹所获敦煌文物搜集品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肇庆宋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1米,始建于北宋后期。北宋时,肇庆为端州治,之前并无城墙。宋皇祐占四年(1052年)四月,广西壮族首领依智高反宋攻陷邕州(南宁)、封州(封开)、康州(德庆)等地后至端州,因州衙、县署俱无城墙防守,知州丁宝臣弃城而逃,被朝廷撤职。次年,狄青平定依智高后,新任知州江柬之始筑土城,仅把州衙、县署所在两个小土岗及其南面部分溪塘用土墙围起来以御敌。  相似文献   

17.
《涪乘启新》是在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新的学堂章程颁布的情况下,由四川涪州知州邹宪章主修的一部涪陵初等小学堂乡土蒙学教材。全书分地理、政治、风俗3门98课,虽然每课都较为简洁,字数不多,但是涉及三大类各个方面,总体来看,就是一本简洁的、适合大众阅读的地方志书。书中对近代涪陵社会变化的诸多方面均有记载,尤其是对近代涪陵地方社会风气的描述、近代涪陵涉洋事务的介绍以及作为内地僻壤的涪陵出现的近代化趋势,是了解和认识近代涪陵社会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8.
文献对宋代鼎州(朗州、常德府)沿革的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如《续资治通鉴长编》将宋初朗州误作鼎州,《宋会要辑稿》以"府州"条记事羼入"常德府"条等。本文厘清了宋代鼎州的沿革与文献中关于鼎州的书写,进而探讨了相关联的书写源流、地名避讳等问题,指出《长编》误宋初朗州为鼎州,系因避讳而以后名追改前名;宋代官修《会要》系《皇宋十朝纲要》"要"部分的重要史源;《宋史·地理志》常德府条系宋朝不同时期《国史》的混书。  相似文献   

19.
唐代州县间的关系是“以州统县”,这种关系突出表现在州县间的上下级行政关系,构成了联结中央与地方的纽带。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赋予了州级对县级官员的部分管理权力,主要体现在州级可以参与县级官员的选任、考课和监察,这种制度对行政体制的运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柳集版本丛考》(刊发于《广西地方志》期刊2009年第4期)的续作,选择宋代绍兴初年柳州州署刻本等柳集版本,以及名家评点本等,说明其刊传、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