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与东北易帜新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进 《民国档案》2000,5(4):79-84
历年来史学界对“东北易帜”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形式上的,实质是东北地方保护主义;有人认为张学良进行东北易帜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他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有人认为东北易帜对结束军阀混战,挫败日本企图策划分裂东北的阴谋,对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有着进步意义,应予以肯定;但也有人认为张学良东北易帜是打着反共口号,统一在国民党新军阀蒋介石手下的,不符合共产党的利益,不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2.
[本报十五日香港专电]十五日之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左右两派进行甚烈,料有极大冲突,省中谣言甚盛。甘乃光不敢出席,传已逃港。汪(精卫)胡(汉民)均在港观望,俟会后再定行止。外传汪赴南洋不确。  相似文献   

3.
文庠 《钟山风雨》2008,(6):50-53
周恩来、潘汉年这两位同出生于江苏、同具有传奇人生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在为党的工作中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就十分看重潘汉年在情报、统战工作等方面的才华,亲自"点将"将潘汉年  相似文献   

4.
王健 《炎黄春秋》2012,(8):17-23
1945年初,我在昆明读大学时经李公朴、潘大逵介绍参加民盟昆明支部(潘大逵当时是云南大学教授,和李公朴住邻居),那时就认识了罗隆基,民盟支部还为罗隆基主张实行美国的民主而展开一场争论。我和罗也有过一次不愉快的接触。但我很喜欢听他的演讲,有口才,有煽动性,敢于点名骂蒋介石独裁政府,深受  相似文献   

5.
王聚英 《神州》2008,(7):17-22
中共中央从1947年5月移驻西柏坡至1949年3月撤离进驻北平的这段时间,是中共党史上极其重要的西柏坡时期,是我们党值得夸耀的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这不仅是因为西柏坡是新中国黎明前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更主要的是,党中央在西柏坡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形成了光照后人的"西柏坡精神",周恩来曾经指  相似文献   

6.
王健 《炎黄春秋》2014,(2):67-70
到1948年,国民党必败基本已成定局。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联合政府。5月5日,香港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一百余人联合通电响应号召。当时在香港的中共负责人潘汉年、连贯,由他们安排将各党派领导人和各界知名人士送往东北解放区,另一部分送往华北解放区。当时我也在香港,由潘汉年安排我进入华北解放区平山县(中共中央所在地)进中央社会部工作(部长李克农、潘  相似文献   

7.
沈安娜曾是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的一名谍报人员,在她15年的谍报生涯里,11年战斗在国民党中央核心机关里。蒋介石在国民党会议上的多次讲话,都是由她记录。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7年春,蒋介石为了对抗武汉政府所采取的种种削弱其权力的措施,开始利用帮会势力曲折夺取所占领地区的党政权力。在与老资格国民党人反复磋商之后,出于另立中央、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目的,发动了所谓“清党”行动。全面夺权目标实现之后,另立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又以党和政府的名义,发动了影响面更大的第二期“清党”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没有达到初衷,反而因其所造成的各种权力重新洗牌的局面,以及事实上向改组以前回归的倾向,使得原本就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化。  相似文献   

9.
张秀玉 《江淮文史》2011,(1):114-122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之时,叶挺是新四军军长,但他成为新四军真正的军事首领,是在1月8日晚项英从大部队离开后.随后,叶挺指挥了惨烈的突围战.1月14日,突围失败,叶挺被俘.  相似文献   

10.
商豫 《文史月刊》2011,(4):29-33
一、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为团结抗日力量,史迪威反对国民党封锁和打击中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把中国划为一个战区,派史迪威到中国战区担任参谋长。史迪威在中国任职期间,对国共两党的偏见较小,是一位比较务实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1949年盛夏,我才16岁。当时湖南永州城乡风传共产党进展神速,国民党快垮台了。每天撤向广西的军用车川流不息,昼夜都有,抓壮丁成风,很多人为此神经绷紧。一天傍晚,我担水回家,一辆满载军人的卡车突然停在我面前,车上跳下两个军人,如狼似虎,二话不说,抓住我就推上车,半天我才反应过来:自己被抓壮丁了。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研究》2021,(2):25-44
武汉会战期间,蒋介石的战略决策受到日苏关系、中日和谈与国共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高层虽然在具体战役指挥过程中认识到运动战、游击战的作用,但是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系统认识和把握持久战的作战原则和基本方针,一度准备与日军在武汉"决战"。1938年7月底,日苏在张鼓峰冲突爆发后,日军对武汉的攻势有所放缓,蒋介石对武汉会战指导方针由"决战"转为"固守",希望借助国际形势的变化,牵制日军对武汉的进攻。鉴于英法不惜牺牲捷克利益对德妥协的前车之鉴,蒋介石在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同意直接与日本进行和平交涉。日本南进攻粤后,英美在华南的利益受到威胁,蒋介石的外交重心转向运动英美,积极推动英美在远东联合制日。武汉会战前后,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持久战战略理论已经走向成熟。相比而言,蒋介石及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战略思想则缺乏系统性、灵活性与成长性。武汉会战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艰难的阶段。国共两党在各自不同持久战理论的指导下,呈现截然不同的抵抗态势。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春天,江汉军区城工部邱肱良、林涯萍两同志派人来武汉与我的丈夫林厚周接头,叮嘱我们不离开武汉,并要林厚周到汉川斗埠头江汉军区城工部去接受反搬迁的具体任务。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军、政、工商各界的头面人物,都面临这样一个严峻的选择:要么跟着蒋介石跑到台湾去。要么留下来迎接解放,跟共产党走。  相似文献   

14.
叶挺是英名显赫的北伐名将,战功卓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一生曲折坎坷,曾加入共产党又退出共产党,在党内3年的时间却两次受到党内处分。而更富传奇色彩,鲜为人知的是,从1937年9月到1940年11月,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他提出了“四次辞呈”,难怪叶挺在“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无理囚禁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1月23日,上海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被捕事件。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七位领袖人物,即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邹韬奋,因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被尊称为"七君子"。他们被捕后,全国各界义愤填膺,纷纷提出抗议。上海和苏州的20位著名律师挺身而出,  相似文献   

16.
王贞勤 《文史天地》2012,(11):29-32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在烟台等地准备渡海北上,接受东北日军的投降,开辟东北解放区,而美军为了帮助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抢占抗日胜利果实和东北战略要地,打着盟军的旗号,悍然将军舰开到了烟台海域,要求在烟台登陆,准备武力阻挠中共军队实现这一战略意图。这一事件当时牵动了中美两国三方的最高决策层,我烟台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与美军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斗争,最终粉碎了美军的登陆图谋。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烈士是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爱国志士,他生前写下的著作《可爱的中国》也一直是中小学课本里的经典读物。1951年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处将中央文库保存的中央档案送到  相似文献   

18.
赖广昌 《文史月刊》2011,(10):33-33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痛定思痛,认为,国民党今后要与共产党斗争,光靠自己的力量不行,必须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建立一个反共联盟。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军在山东烟台等地准备渡海北上,接受东北日军的投降,开辟东北解放区,而美军为了帮助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抢占抗日胜利果实和东北战略要地,打着盟军的旗号,悍然将军舰开到了烟台海域,要求在烟台登陆,准备武力阻挠中共军队实现这一战略意图。这一事件当时牵动了中美两国三方的最高决策层,我烟台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与美军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据理力争的斗争,最终粉碎了美军的登陆图谋。这一事件也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大历史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