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大工业于18世纪最后30年在英国发端,漫长的工业化时代和繁荣的工业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些遗迹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沧桑历程,见证了工业文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然而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它们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既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意味着一种文明的衰落。  相似文献   

2.
吕建昌 《东南文化》2012,(1):111-115
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特殊类型,目前正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近现代工业遗址性博物馆为主体,以在工业遗址的原状陈列为主要展示手法,以反映近现代城市工业文明足迹为主题,体现专题性与区域性的产业发展史。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是解读近现代工业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部书,也是折射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建设对城市个性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加)。  相似文献   

3.
无锡工业遗产的整体特征是:工业形态丰富、工业结构完整、沿古运河集中分布。因此其特色价值不在于单个工业遗产的价值,而在于其整体的价值,保护也需要围绕特色价值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掀起工业遗产的保护运动,兴建了各类工业遗产博物馆,并在保护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保护方法。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中,上海世博局对工业遗产保护确定了三级分类原则并进行了有效保护,确立了改造再利用的方案以及世博会后将部分展馆转为博物馆的规划,这将对上海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trend among traditional industrial regions in Europe to launch initiative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creasingly, restoring and exploiting former industrial sites for touristic purposes is regarded as a useful strategy for regional renewal. After having discussed its background and categories, we argue that, theoretically,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could be an interesting 'new combination' for industrial areas in the European service economy. In practice, however, its effects for regional restructuring might be limited. Therefore, we suggest to re-use Europe's industrial heritage also for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than only tourism.  相似文献   

7.
李子春 《文物春秋》2010,(6):59-65,78,F0002,F0003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唐山先后创建了开平矿务局、启新水泥厂及与之配套的唐胥铁路、机车车辆厂等近代民族工业,100多年后,这些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的变迁中面临着新的命运挑战。2006年,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唐山市政府积极响应,正在制订长远规划,拟建立近代工业遗产保护园区,以使这些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世代相传。本文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梳理,以为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9.
10.
曹福然 《东南文化》2021,(1):181-190
世界遗产的政治化引发学界更多地从批判性视角解构和重构文化遗产,并逐渐发展为聚焦遗产话语的跨学科研究范式与研究视角.英国世界遗产铁桥峡谷是工业遗产话语变迁的典型案例,其显示出工业遗产话语经历话语离散、话语聚焦和话语绑定三个阶段.其变迁原因有三:迎合UNESCO的权威遗产话语体系,契合英国城市复兴和社区文化需求,获得社会资...  相似文献   

11.
12.
工业遗产的形态多种多样,根据其不同的保护等级、城市发展及环境生态保护的需要,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也有多种,不同模式都有其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的保护对象,但也各有利弊。以博物馆模式为例,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都比较到位,也易于建设,但因经济盈利空间有限,往往会造成政府财政的压力。此类问题影响着工业遗产保护的质量与效益,应该引起我们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夏虫 《旅游纵览》2016,(9):70-73
正有人说,欧洲是五彩的;也有人说,欧洲是纯色的,不关文化,只是那片土地,诚然如此。事实上,欧洲的生活既生动又深静,每一座城市在现代化中都保留着神奇瑰丽的宝贵遗产,在流光溢彩中变幻着独特的风情。↑哥伦布纪念塔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是为纪念西班牙开启航海霸权的探险家哥伦布而建的,顶上是哥伦布的雕像,他面朝美洲新大陆方向,昭示着大航海时代的峥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调查的内容和应当追问的问题对于遗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对于文化遗产本身的景观分布范围、社会原生背景、使用和改用状况以及对于反映人地关系和遗产压力等方面因素进行的分析,都是对遗产进行评估和处理的依据来源,这些调查内容都应被视为对遗址进行管理的基本参数来源,也是对遗址进行规划的基础。我国目前的遗产实践中尚存在遗产调查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遗产调查简单化和离散化,对于遗产调查的细化和整合是亟需解决的方法论问题,特别是对于遗产范围的认定、遗产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遗产本身的背景和现实处境都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调查手段。这些问题成为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较大的障碍,而解决的途径应当是改进遗产调查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解析宏村空间形态发展结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村村落形态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整个村落布局似“牛”形,反映出当时村民对牛的崇拜;民居的厅堂厢房以中轴线对称,其布局和功能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从栋宇鳞次、庭院相贯、雕饰如画的宅居,又可以看出一向克勤克俭的徽州商人正朝着商业资本转化,追求奢侈享乐的生活。总之,宏村的空间结构不只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要,更是满足人对精神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18.
工业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模式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工业考古热潮,催生出美国许多工业遗址博物馆,与传统工业博物馆齐驱并驾.由于工业遗址博物馆与城市更新、经济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成为当前工业博物馆发展的主流.美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建立专门的工业遗产调查记录机构,出台推动工业遗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工业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美国工业博物馆发展和工业遗产保护奠定了扎实基础.今天美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其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城市有北海、广州、泉州、漳州、福州、宁波、扬州、南京、蓬莱等城市,南京作为一座并不临海的城市,凭借其历史地位和特殊的地理空间优势,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城市。连接"南海线"与"东海线"的核心城市南京是一座"通江达海"的城市,它离长江口大约300多千米,况且古代的长江口就在今扬州以东不远处,海潮一直可以到达南京所在的长江段,因此,当时国内外的各类船舶可以直接驶入南京。  相似文献   

20.
《Public Archaeology》2013,12(2):91-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members of the public are simultaneously attracted to and alienated by the uncannyin archaeology. I examine the role of popular culture representations of archaeology in these conflicting but connected processes, and strategies for overcoming them. By exploring Freud's notion of the unheimlich, or uncanny, in relation to archaeology and autopsies, I argue that it is mediated by popular culture, which alienates the public from the actual uncanny practices. By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aeologists and the public as a discourse between actors and their audience, I examine ways in which this alienation can be overcome. My aim is to offe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ways in which people engage with archae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