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一般人相比,他们幸运得多了,因为他们一出生便命中注定要拥有超越一般人的富贵和权力。他们是谁?他们的表现如何?  相似文献   

2.
印欧赫梯人是赫梯文明的创造者,国内外古代史学界至今未曾质疑这一观点。然而,从赫梯国王对周边民族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对他们的态度以及赫梯文明中大量的外来文化成分等方面,不难看出,印欧赫梯人认识到他们所处的文明发展状况,认识到其他民族或国家的人才及其参与能够对赫梯王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所以,对内,他们容纳了文明化程度高于自己的哈梯人;对外,他们不断引进所需要的各门类的专门人才,使他们在赫梯王国的发展中充分发挥所长,并通过他们加快了赫梯文明的创造和发展。那些在赫梯王国的哈梯人、鲁维人、帕莱克人、胡里特人、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参与和贡献,表明他们也是赫梯文明创造者中的一支力量。赫梯文明的创造不能简单地归功于印欧赫梯人,应当把印欧赫梯人看作是其中的主体,而不是这个文明唯一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3.
正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每个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魂的传奇;这是一条死守信仰的战线,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黎明奋勇向前;这是一个血色惊澜的战线,每个人都做出了无悔的生死抉择。他们是伪装者,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他们是听风者,守护永不消逝的电波;他们是利剑,  相似文献   

4.
这里纪录的,是那些从边远山区来到城市谋生的农民,他们处于城市的底层。人们对待他们的态度就像一块试金石,照见各种人心。一些人对他们视而不见或不属一顾:一些人则对他们蔑视或厌恶:有学问的人把他们作为“边缘人”进行研究;有良心的人对他们施以怜悯和同情;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对他们加以关注并试图理解……无论城市怎样看待和对待他们,他们都从容地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中,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馆长,今天来参观的人又多了,每一次看到他们豁然开朗地离开,我就能猜到他们的前途肯定会一片光明。身为榜样的我,也真的替他们高兴啊!"一个沉闷的声音在馆中回荡。"哈哈,是啊,每当事业受挫,生活受挫的人了解了你的事迹后,都会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了。为了他们的理想,为了他们的未来,你要帮助他们啊。"博物馆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称中国人,而当地中国人叉不认为他们是中国人,泰国政府叉把他们当作难民,当成少数民族。他们认为自己是汉人,说汉语、写汉字、恪守儒家文化,将之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张杰 《满族研究》2006,1(3):31-37
满族先民,是指唐代渤海政权统一东北地区之前居住在长白山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和人。狩猎是肃慎人的主要生产活动,至两汉的挹娄人时,貂皮成为他们与中原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品。满族先民还通过与中原地区的友好往来,掌握了农耕和酿酒以及家畜饲养技术,因此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为长白山的早期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学通 《百年潮》2001,(10):48-54
现在,听说过翁文灏这个名字的人已经很少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历史实在是太长了,应该记住而实际上记不住的人又实在太多了。让人惊奇的是,我竟然遇到过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都说,在他们上学的时候(30年代),翁文灏曾经是他们那一代青年的楷模。果真如此,我们还真的有必要来认识一下这位曾经被中国一代知识青年奉为楷模的人。著名美国学者费正清对翁文灏有过这样的描绘:他“像螳螂那样清瘦,由于在沪杭路上一次车  相似文献   

9.
西夏是11世纪初由党项族建立起来的一个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当时占据了今天中国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别与宋、辽及后继的金鼎足而立。西夏人在其立国的200年间,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值得一提的就是他们的鬼神文化。 西夏人非常迷信鬼神,鬼神崇拜在西夏人的传统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鬼神是无所不在的。西夏人住的房子多用泥草盖成,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有权力住砖房。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西夏人总是把正屋留出来,供奉鬼神,人只能住在侧房。在西夏人的观念中,鬼和神是不同的。他们认为鬼是害人的。西夏人对各种鬼…  相似文献   

10.
粤北连南的崇山峻嶺中,居住着二万五千以上的瑶族同胞,他们分住在八“排”卄四“冲”(“排”与“冲”都是“村”的意思)据老人谈,他们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湘南“道州”来的,来连南大概已有六百年左右。瑶人没有文字,我们“连山志”,其中记载着:瑶人是宋朝来的,又说在隋朝时,这里已有了瑶人。那么瑶人究竟是什么时候来的,还没有可靠的记载,据老人说:他们初来连南,还是用石器工具,以后才从汉人那里学会了用铁制工具。目前瑶人社会在经济上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  相似文献   

11.
网络游戏为何叫人如此上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们整天坐在电脑前面,追随着幻影,跟各种怪物作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当作病人送进了医院进行治疗。医生认为他们得了一种特殊的瘾症。他们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诱惑?他们古怪的激情是否基于人所共有的基本渴求?  相似文献   

12.
李少白 《风景名胜》2009,(1):142-143
一个人看到的,往往是另一个人忽略的。在秦始皇看来,长城是抵御匈奴人入侵的屏障;而在孟姜女婆娑的泪光中,长城是活埋了自己丈夫的坟墓。在游牧民族的骑士看来,长城是阻挡他们挥戈南下的的险隘:而在守土戍边的将士看来,长城是和他们一起护卫家乡的骨肉兄弟。  相似文献   

13.
扬州八怪     
余力 《文史月刊》2014,(2):73-73
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在扬州地面涌现出一大批画家,形成了一个画派。这个画派里人很多,但后代人只举出八个人做为这个画派的代表,称为"扬州八怪"。这八个人是谁呢?他们是:汪世慎、李鲜、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方膺、罗骋。其实这八个人不完全是扬州人。他们是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扬州的,目的都是为了卖画。这八个书画家,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他们都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中,有较好的文化素质。长大之后,他们虽然都各抱才艺,但在自己的道路上,都有着坎坷不平的经历。八人中黄慎、高翔、汪世慎、罗骋不曾当过官,是终身的职业画家。  相似文献   

14.
拉丁美洲原住着自由的印第安人,他们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文化。从十五世纪末殖民主义者侵入后,印第安人遭受殖民者的残酷掠夺:民族被蹂躏,土地被强占,经济被破坏,文化被摧残,长期处于不独立的贫穷落后的社会停滞状态。拉丁美洲独立前殖民主义者是怎样掠夺印第安人的?他们执行了那些掠夺政策呢? 从1492年哥仑布首次航行到美洲算起,到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前夕,在近三个世纪的美洲殖民地历史中,殖民主义者对印第安人的掠夺,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从殖民者入侵开始到十六世纪中叶是掠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美洲的贵重金属,实现他们神话般的“黄金之国”的幻梦。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主要采取了暴力掠夺的政策。为了掠夺贵重金属,他们残暴地抢劫印第安人的财物,夺取印第安人首领的贵重装饰品,发掘印第安人的陵墓,破坏印第安人的神殿,奴役印第安人去开掘金银矿。经过这些血腥的掠夺,印第安人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大量的农民和小生产者进入了商品交换的市场,牙人牙行的存在弥补了他们经验不足易受骗的劣势,在交易的时间、地点的选择上考虑了他们的实际需求,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金,所以牙人牙行对农民和小生产者而言,积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与蒋介石公开正面对抗长达半个世纪,古 今中外很难找到这样的对手了。 毛泽东和蒋介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在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乡村;他们同为长子,都孝敬 母亲;作为一介平民他们都没继承任何政治遗产;他 们都是意志坚定的人;他们都不能容忍对手的存在; 他们都热爱军事,终生迷恋枪杆子;他们都是高个子, 典型的"南人北相";他们都长寿……我们还可以罗 列许多相似的地方,也许正是这么多的相似成就了这 一对对手。特别是两人都爱揽权,容不得对手,容不 得两个太阳,故而一直争斗到死。  相似文献   

17.
惨不忍睹的场景和不断涌现的疑问,让有的人失去信心。但他们选择了留下,"因为你的救援,可能让他们活下来""我最恼火的事,是在给病人转院时,他们家人往往将一堆干柴搬上车。因为大部分人很穷,往往自背干柴做饭,但他们不知道车顶负重太多会损坏车辆。而且非洲路况很差,一遇到道路无法通行了,我  相似文献   

18.
刘玲 《神州》2012,(30):96-96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决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了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所以要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得到美的享受。并为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方队     
这是一支有着光辉足迹的方队。他们从素有“中国西点”之誉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走来,他们曾代表海军参加了建国以来12次国庆大阅兵。毛主席曾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兴地说:“海军走得好,走得像一个人一样。”这是一支堪称军中之最的方队。他们以三倍于国庆阅兵方队的人数,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唱嘹亮的军歌,令23国驻华武官惊叹不已:“这是一艘威力无比的人造航母。”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将军看了他们的表演竖起大拇指说:“美国军人是绝对走不出来的,我要他们前来学习。”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新世纪的方队。他们用正步丈量人生、用忠诚创造辉煌、用智慧铸就海上的钢铁长城,不久的将来,他们每个人的身后就是一艘军舰、一支编队、一个舰队……  相似文献   

20.
那是20年前的一个下午,两个30出头的年轻人来到北京海淀区的木樨地,他们在一幢楼里好一番折腾,终于打听到某个人住的单元。敲门,却没有人应。隔壁单元的人说,他们要找的人外出了。于是他们下了楼,坐在摩托车上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