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8年政权尚未稳固的国民党政府发表宣言,声称要废除中国同外国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要求同外国重订新约,掀起了废约外交。1928年的有关外交活动涉及修订或重订通商、关税条约,其核心是谋求关税自主,对欧洲小国的外交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
蔡麒龙 《神州》2012,(27):41-41
1840年之后的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形成。这种民族主义在外交上的体现就是中国民族主义外交。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所表达的外交诉求,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为了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和废除外国租界,不断地与帝国主义列强作斗争,都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的范畴。笔者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外交源流、主要表现、历史影响三个方面浅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外交。  相似文献   

3.
今存记录宋代典章制度之正史和政书等典籍,对宋朝接待外国使客制度之记载多有不详,但日僧成寻之《参天台五台山记》却详细记录了他以使臣身份受到宋朝政府之正规接待,享受引伴、护送、朝觐,及官方提供之交通工具与食宿等待遇情况。通过梳理《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宋朝政府对成寻一行之接待情况,并与其他文献之相关记载互作印证,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宋朝对外国使客接待制度之内容。宋朝对外国使客的接待制度,不仅体现出宋朝政治制度中分工细致、多机构相互合作与牵制,并严格按照行政规则办事之特点,而且亦反映出宋朝发展对日本等国交往关系之积极态度及其整个外交政策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1936年,因国际国内形式的急剧变化,凡是有一定爱国热情的民间人士或团体有机会考察外国实业时,总不忘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实现民族平等的主张,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献策,国内一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民间外交"舆论。  相似文献   

5.
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现象。因此,它必然以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列强为其依靠,即它除了努力强化其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军事力量外,还需要借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在外交上北洋军阀政府经历了由清朝排外主义、制夷主义到一战前的积极妥协和对外依赖思想、一战后争取主权平等主义的外交思想的变化。其特点首先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其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后来的各派系均与日本关系密切。在近代意义方面,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完全职业意义的外交家,建立了一套执行国家对外政策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张永胜 《攀登》2007,26(5):126-128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大国际战略构想,它继承了中国既有的外交思想,同时又包含许多创新,从而使中国外交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尤其是"和谐世界"发展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使中国外交进入"和谐外交"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清末广东禁烟运动与中英外交争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同全国各地一样,清末广东禁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很有成效。在外国鸦片利益集团的极力怂恿下,英国外交官对于广东推行的旨在限制鸦片销路的“牌照捐”章程横加指责,中国官员为了捍卫国家禁烟主权据理加以反驳。在这场鲜为人知的外交斗争中,英国外交官代表着邪恶,中国外交官代表着正义,斗争的结局是,力量胜于雄辩,邪恶压迫正义,清廷外务部在英国外交官要抉下被迫接受了撤销鸦片“牌照捐”条款的无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李海龙 《攀登》2013,(1):15-21
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以“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主题,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作了精辟有力的论述。十八大报告的外交部分准确分析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确定中国的身份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国新时期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策略,勾画出中国外交战略的新蓝图,为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宫力 《史志研究》2000,(4):45-48
1982年,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邓小平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和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逐步提出和制定了新时期的中国对美对外战略,从而使中国外交把握住了历史的主动权,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一个有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吴德广 《纵横》2013,(12):57-60
外交部礼宾司主管国家外交礼仪事务,其重要职责之一是承担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及重要贵宾访华的迎送任务。笔者在礼宾司任职多年,经历多次迎送国宾的礼仪改革,印象深刻。数十年的迎宾礼仪改革,总的原则是删繁就简,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外交大国日益走向成熟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道咸同时期中国独尊的传统外交体制在西方势力冲击下日渐瓦解,它虽给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失落,但并未阻止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这一演变不仅导致了总理衙门的成立、向外派使的发生,而且还导致了中国人国家利权、国权等近代外交意识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国宴吃什么     
小康 《文史博览》2009,(10):24-25
国宴是一个国家的家宴,一国之规格最高的宴请,用以欢迎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这是一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招待外宾,更彰显出一个国家优良的风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国宴吃什么     
小康 《湖南文史》2009,(10):24-25
国宴是一个国家的家宴,一国之规格最高的宴请,用以欢迎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这是一国外交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招待外宾,更彰显出一个国家优良的风范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化外交的转型时期,以其独特和前瞻眼光来看待中外关系。其外交思想中的近代意识表现为对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及创办近代外交机制的努力等内容。郭嵩焘的近代外交意识,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雷颐 《抗日战争研究》2006,6(3):111-127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稍后兼任“三口通商大臣”,这一特殊位置使李实际进入权力中枢,使他从“地方官”开始登上国家外交舞台,参与全国性外交战略、政策的制定。他履任不久,对日外交就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他首次直接参与、经办全国性外交活动,因此值得重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李鸿章的外交、甚至政治生涯的最大失败是最终败于对日交涉,所以对李参与的中日外交的“开端”,他的“对日观”的演变,尤需详细清理。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李鸿章一直十分推崇,并且他认为日本与中国一样同属受西方列强压迫的东亚国家,因此起初一段时间他认为可与日本“联为外援”共同抗拒西方列强的侵压。但后来在处理日本侵台的事务中,他的“对日观”渐渐发生变化,最后得出了日本将是中国“永久大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钱乘旦 《世界历史》2006,1(6):108-116
一在中国的史学传统中,没有“世界史”(即“外国史”)这个概念①。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天下”只有一个,“外国”的观念难以存在。虽然中国古代史书中也有关于“蛮夷”甚至“外国”的记载,但它们多是记录地域物产、世风民俗的,其中还有许多是道听途说,并不是确定意义上的“外国历史”。“蛮夷传”或“外国传”基本上是破碎的、片段的,并非对“外国”历史做认真的整理。“外国史”的意识是在19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的,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国人慢慢地意识到在他们周围有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正变得对他们越来越不利,…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中国近代的历史事实论证了中国资产阶级是和工人阶级同时产生的,以及资产阶级的形成过程.文章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论证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一对矛盾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从小生产者的分化中同时产生的,不分先后.接着从中国历史事实指出: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虽然受雇于外国资本家,但不是由外国资本家直接雇佣的,而是通过中国买办雇佣并由买办直接管理的,买办与外国资本家结合在一起,对中国工人实施剥削.因此中国买办就是资产阶级,故与工人阶级同时期产生.文章最后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过程:1869年以后一些地主、官僚、富商投资民营企业和洋务派的民用企业,使资产阶级队伍有所壮大.随着戊戌维新的开展和辛亥革命派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上层和中下层已相继觉醒,登上政治舞台,逐步成为自为的阶级.  相似文献   

18.
<正>军事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我国与中东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不断加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向埃及、叙利亚、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中国史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形式,为了使更多的外国同行、外国公众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国史学,促进中外史学交流,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史学应当确立其进一步走向世界的意识和要求。为此,中国史学应把不断提高自身的品格作为进一步走向世界的前提,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向,学习老一辈史学家的睿  相似文献   

20.
试评曾纪泽的近代外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跃波 《安徽史学》2003,(3):37-40,31
曾纪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是近代史上成功运用现代意义的外交思想办外交的杰出代表。本文着重对其近代外交思想的局限性和积极影响进行评价,以说明曾纪泽对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